文/帕爾哈提·賽帕爾
如何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題加快推進自身改革目標的實現,進而在農村建立起穩定增長的信貸資金供應機制,實現支農任務和自身發展的雙重目標,這是在新形勢下所應具有的新思考。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歷經50多年的發展,始終秉持根植農村、服務“三農”的理念,尤其近年來在人民銀行、監管機構的推動和支持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以改革為動力,進一步明確市場定位、拓寬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目前已經成為信貸支農的主渠道,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向現代金融企業過渡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如何在這個時代主題下加快推進自身改革目標的實現,進而在農村建立起穩定增長的信貸資金供應機制, 這是在新形勢下所應具有的新思考。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轉變經營思路、更新經營理念、創新金融服務,充分發揮點多面廣、熟悉農戶的優勢, 改變“坐門等客”、“春放秋收冬不貸”的落后服務方式,廣泛開展優質服務,推行服務承諾制和貸款公開制,向農戶開展金融投資、技術咨詢等多樣化、綜合化服務。
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大力開辦諸如住房、汽車、助學等消費性貸款業務,進一步加大對優質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開發針對中小企業的可持續金融服務方式,盡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率的風險定價機制、獨立核算機制、高效的貸款審批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專業化的人員培訓機制和違約信息通報機制在內的“六項機制”,同時將農戶小額信貸機構逐步延伸至農村私營、民營小企業的信貸領域;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對具有資源、產業優勢的農產品產業帶、主導產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適當增加資金投入,提高對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的綜合服務水平,對大中型客戶可通過銀團貸款或社團貸款給予支持。
要通過創新來滿足農村各類市場主體的金融需求,可積極開發適合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差異性、多樣化的系列金融產品,將商業銀行在城市地區開發、開辦的新產品盡快推廣到農村;廣泛開展各類代收付業務,代辦農業地區的財政、稅務、保險、電信等企事業單位的各項稅費、補貼資金的繳納和撥付業務;充分借助網絡優勢加大與政策性銀行的業務合作, 代理其發放扶貧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助學貸款和扶貧貸款的風險防范與補償機制,穩步開展建立擔保基金推進小額貸款到戶的試點工作。
首先要明確,只有堅持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才能實現農村合作機構自身的持續發展,農村合作金融要把支持“三農”作為第一要務來做文章、出思路,順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導向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這也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自身狀況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主要由廣大農民入股組成,市場服務區域主要集中在農村,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村各類經濟主體和廣大農民,服務對象以農戶和農村經濟組織為主,員工最熟悉的服務領域是“三農”,這些特有的人緣、地緣優勢,使其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且受區域經營特點所限,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資本、規模、成本、技術、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嚴重制約,難以和大中型金融機構爭奪大中型客戶。這決定其無論所有制形式怎么變,業務怎么發展,都必須根植農村,貼近農民,“親農則興,疏農則衰”這是一個用幾十年艱辛歷程驗證了的發展規律,面對農業融資這個大市場,只要理順制度和機制,發揚創新精神,必將大有作為。
支農服務和自身發展的雙重目標依賴于三個原則:一是堅持改革。在充分肯定前一階段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要清醒認識到,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風險、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等深層次矛盾,因此當務之急是深化農信社改革,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產權改革,規范股金管理,改善股權結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內控制度建設,轉換經營機制,加大信息披露,強化社會監督和制約,逐步培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自身可持續發展和防范風險的能力,用5至10年時間分期分批逐步過渡到符合現代金融企業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區性農村銀行機構;二是堅持商業化支農方向。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論采取何種產權形式,投資人的目的只會是“將本求利”,要使自己能在農村建立起穩定增長的信貸資金供應機制,必然始終不渝地堅持市場化、商業化取向,若被迫犧牲商業利益去實現社會責任,無異于“殺雞取卵”,最終損害的是公共利益,不可能持續發展;三要堅持區別發展原則。不同地區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結合實際,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
首先要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引導銀行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督促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明確市場定位,深入了解農民的貸款需求,準確把握現階段農村生產和消費市場的規律,按優先“三農”的原則,有效配置信貸資產。此外,準確分析并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趨勢,樹立全局觀念和風險意識,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主動從低效、劣勢的信貸領域中退出。其次,通過加強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涉農業務的監管來督促其強化內控管理,建立貸款流程公開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提高社會監督的程度。同時,進一步規范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經驗行為,嚴禁在貸款過程中出現指定購買單位、扣收股金、以物抵貸、以存定貸等“坑農”、“害農”行為。在市場競爭不充分、市場發育不完全的地區,要加大貸款利率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管,防止過分增加農民負擔。同時,要按照“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理念,落實“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的持續監管思路,加強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信貸投向和風險狀況跟蹤、監測、分析和預警,及時防范和化解其經營風險。
要進一步明確和規范省級聯社的職能定位,理順管理關系;督促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促進經營機制轉換;鼓勵金融創新,幫助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擴展現代化金融功能;創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跨省或省內地區間資金調劑機制,探索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回流農村的有效方式;研究建立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風險補償機制和政策支撐體系,維護與完善農村信用環境。
同時,要加快構建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的農村金融體系。著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及農村合作金融,解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單兵突進”、“一農難支三農”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