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三年后的今天,危機的陰霾似乎并未散去。全球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實體經濟也因此受到波及,世界各國都在尋覓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也為如何實現經濟增長而擔憂。擔憂之余,卻讓人們認清了經濟發展的方向:今后經濟領域的發展需要更多關注如何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有質量的增長,已經成為下一輪經濟增長的主題。
近日召開的第五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關注增長質量,掌控經濟格局”成為焦點。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未來的經濟發展不應該只注重數量,而更應該注重質量。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力之一,在高質量增長的轉型道路上作用自然不可小視。
走“高質量增長”之路,核心在于政府政策激勵,還是企業家的創新嘗試?答案恐怕是后者。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政府將大量資金投入在了“鐵公機”項目上,試圖以此拉動經濟增長,三年過去,結果顯而易見,經濟增長速度是保持住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卻沒有因此獲得顯著提高。而在大洋彼岸,盡管美國政府將財政大量投入于傳統產業,以扶持其經濟盡快走出危機,卻同樣事與愿違。相反,在既沒有政策支持、又沒有財政補貼的前提下,蘋果公司卻憑借其高質量的創新成就了金融危機后的一大商業奇跡。顯然,高質量經濟增長的主體,應當是千千萬萬的企業。
當然,依靠企業主體,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仍需政府進行針對性的扶持和引導。首先,要充分調動企業家精神。與政府官員相比,企業家終日在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具有更強的市場洞察力和更獨特的創新視角,他們的思想,代表了市場發展的方向,也代表了高質量增長的方向。依靠企業家精神,實現經濟模式的創新,才是下一階段經濟高質量增長的突破口。
第二,要改變GDP為先的思路。金融危機后的三年內,世界各國都以保持經濟高增長為目標,然而,不得不承認,依靠外延式的投資擴張,雖然可以呈現出整齊向上的GDP曲線,卻無法獲得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我國政府已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已將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擺在了首位,對GDP的強調程度也有所減弱。未來,不能再讓不良金融來創造GDP了,而要調整政府的財政和金融政策,讓經濟以個人和企業的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為基礎。
第三,要依靠內生動力,不能濫用貨幣。政府干預主要在于彌補市場失靈,把凱恩斯主義的短期需求管理演變為長期的政府干預有違這一理論的初衷,而過度的干預比政府失靈的負面影響還要大。在今后的調控中,應更注重企業市場應對能力的提升,通過企業自身的創新和改革來完善市場機制,以市場之內生動力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
最后,要進行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投資。經濟增長的推力,除了資本和技術,另一大要素就是人力資源。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關鍵在于提高投入的效率,而人力無疑是這當中最關鍵的因素。在技術研發和資本投入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已占據一定國際優勢,而在人力資源培育與開發方面仍是軟肋。未來的投資,應由物質的投資,轉向人力資本的投資,方能從根本上提升經濟增長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