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占恒
(作者為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走進臺灣(三):“合璧”的富春山居圖
文/郭占恒
《富春山居圖》從問世的那天起,就披上了神秘而傳奇的色彩,完全可以拍一部十分驚險的連續劇
從未有一幅畫,如此撥動兩岸億萬同胞的心弦,這就是情牽兩岸的曠世名作《富春山居圖》。
我們一到臺北,黃導就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在展出“合璧”的《富春山居圖》,是否一定要看,如果要看,就一定要早去排隊,而且要等一個多小時才能看到。我們毫不猶豫地說,一定要看,不怕早起,所以第三天一大早就趕到了故宮博物院。還算運氣,在我們前面只有一個上海團在觀賞,雖然焦急等了一會,還是很快輪到了。為什么一定要看“合璧”的《富春山居圖》,這倒不是因為我們懂畫,而是因為我們是來自原作的故鄉,不久前我還去拜訪過該畫作者黃公望在富陽的隱居地,有一種特別的情懷。再者說了,用來“合璧”《富春山居圖》的《剩山圖》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輕易拿出來,就是在杭州也難得一見,更不用說看完整的“合璧”真跡了。
據說,《富春山居圖》從問世的那天起,就披上了神秘而傳奇的色彩,完全可以拍一部十分驚險的連續劇。該畫作者為元代大畫家黃公望,他出家隱居富陽并在83歲那年起,用了3年時間嘔心瀝血,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筆墨清潤,意境簡遠,布局疏密有致,堪稱空前絕后。此畫本為好友無用禪師而作,后明清之際為吳洪裕收藏,誰知這家伙彌留之際要將它火焚殉葬,幸虧他的侄兒從火中搶出,但此時已有五尺被燒毀,余下部分又被燒成兩段。前段長51.4厘米,恰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被命名為《剩山圖》,幾經翻轉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后段長636.9厘米,經過精心修復裝裱,被稱作《無用師卷》,流入皇宮,抗戰爆發后與50多萬件北京故宮文物一道顛沛流離,1949年被蔣介石帶到臺灣。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如今此畫問世660年,燒成兩段360年,兩段分離60年,何時團聚,兩岸同胞翹首以盼。去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中外記者會上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深情談起了《富春山居圖》:“我希望兩半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整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是年6月,浙江省長呂祖善率團訪臺時表示,兩岸同胞都希望能看到《富春山居圖》完整展出,《無用師卷》赴浙展出有困難,《剩山圖》可以先走一步,到臺灣合展。今年6月1日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率團訪臺時終于促成《剩山圖》來臺,實現兩半幅畫“合璧”聯展,掀起了一股山水“合璧”熱,一個月來已有32萬人觀賞,成為臺北故宮最熱的看點,也帶動了相關紀念品的熱銷。
我們雖然不懂畫,但在一代山水宗師的畫作面前,個個頓足凝神,看得很認真很仔細,后來還是品出點味道。黃公望原作與同時展出的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背摹的《富春山居圖》,以及清代王原祁《仿富春山居圖軸》和奚岡《仿黃公望富春筆意圖軸》等比起來,可以說有天壤之別。其巨大的反差就在于,黃公望的山水原作充滿“靈性”和“動感”,而這些臨摹作品就顯得呆板和黯然失色了。正可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真假一比,頓現原形。
望著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我不禁聯想到不久前拜訪他的隱居地時,手機里記下的一首詩,描寫富春山水美得醉人:“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觀此畫、賞此詩,多么希望兩岸的和平統一亦如美麗的富春山水——“猛浪若奔”呀!
(作者為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