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桑士達
(作者為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副巡視員、中國作協會員)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著眼于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最大限度減小不和諧因素,認真研究和解決實現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
當 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確保“十二五”規劃實施開好局、起好步,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著眼于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最大限度減小不和諧因素,通過認真研究和解決,實現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為促進經濟長期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創造更好的社會條件。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情、國情必然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國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與此同時,各類社會矛盾明顯增多,主要表現為經濟快速增長與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經濟持續增長與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的矛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矛盾,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相對滯后的矛盾,現代化建設面臨諸多新情況、新挑戰,這使我國發展既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處于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多發期。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新特征,人們的期盼和要求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從追求生活必需品到追求高檔消費品,從追求物的豐富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從關注經濟層面到關注政治文化層面。現今,人民群眾對公共政策和體制機制的科學設計意識日益增強,更加關注自身和群體權益的保障問題;對推進民主建設和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意愿日益迫切,更加關注民生民主問題。這也符合通常的需求層次理論。
有道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下,我國的社會問題迥異復雜,社會需求千差萬別,由于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群眾有著不同的利益要求和愿望。要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必須走出書齋、走出機關,帶著感情、邁開雙腳,深入基層、深入第一線,通過面對面走訪座談和其它有效途徑,尤其是從各級“兩會”的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和新聞媒體、網絡中,直接了解人民群眾對我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直接了解他們有哪些期待、哪些想法、哪些訴求,特別是找準掌握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諸如權益保障、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社會治安、安全生產、食品衛生、征地拆遷、收入分配、扶貧濟困、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意見和要求。
毋庸諱言,我們的一些干部缺乏以往關心民眾的作風,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性、主動性不強,對群眾特別是基層民眾的困難疾苦缺乏切膚之痛,有的甚至視而不見,熟視無睹,充耳不聞;有的高高在上,好拍腦袋,大事化小,不以為是。他們習慣于以想當然替代民眾的深切感受和真實意愿,以工作的難度作為回避解決問題的擋箭牌,致使本來可以緩解的矛盾變得復雜緊張,本來可以通過努力解決的問題變得遙遙無期。這正如鄧小平同志在《高級干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中批評的:“我們有少數同志對于這些應該而又能夠解決的問題,卻采取官僚主義態度,漠不關心,久拖不決,個別人甚至違法亂紀,搞打擊報復。”因此,認真研究和解決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切實轉變機關干部的作風至關重要,不可等閑視之。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利民、惠民、安民。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立足點,也是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大的內在要求。新形勢下人民群眾的所盼、所需、所求的對象和事物,往往比以前要大、要多、要強烈,需要各級有關部門下更大的決心、花更深的功夫、用更多的精力去解決。我們應清醒看到,由于發展的不平衡和體制機制的不完善,改革發展成果受惠程度存在不均,尤其是基層群眾受惠不足;加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差距的拉大、社會成員貧富差距的擴大,引發的社會公正、公平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改善民生和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原因。
為此,首先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決好民生問題。解決好民生問題是最重要的群眾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與老百姓息息相關,要求各級各部門進一步辦好順民意、惠民生、解民憂的實事,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既然注重研究解決帶有矛盾普遍性的重要問題,也要十分重視研究解決帶有矛盾特殊性又比較突出的問題。當前,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維護好群眾根本利益,一方面要重視普惠民生,著力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確保人民群眾公平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另一方面,要重視民生問題的特殊性,解決好每個公民、每個家庭的實際問題,只要政策和條件許可,就應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和落實問題,能即時解決的要當下解決,需要安排解決的要列出計劃;一時難以解決的要做好解釋工作;作出承諾的一定要盡快兌現,用實際行動回應群眾、取信于民。
其次,要更加重視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和民主權益、特別是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等方面的“社情民意”。加強社會管理和民主建設也是硬道理。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必須把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重要位置。認真聽取和采納人民群眾對懲治腐敗、司法公正、保障人權、維護公權、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等政治方面的真知灼見,有利于有效化解各類矛盾、促進社會長治久安,有利于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從政策源頭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保持社會良好秩序,進而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這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因勢利導,圖變求進,敢于探索。為此,須以加快黨內民主促進人民民主,加強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的頂層設計和整體研究,積極穩妥地推進以限權、擴大公民參與和政治民主為重點的政體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公民社會為主旨的社會體制改革步伐,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今美于昨,明日復勝于今”,讓廣大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尊嚴、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