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秀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幾個問題
白永秀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當前,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我國發展進入“后改革時代”,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這要求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質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現階段要從調整所有制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轉變居民觀念和行為方式、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等方面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結構;自主創新;分配制度
從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到內生增長理論,經濟學在二百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主要圍繞著經濟增長的機制、源泉與動力以及結果等問題展開研究。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76)、大衛·李嘉圖(1817)、托馬斯·馬爾薩斯(1798)奠定了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始于弗蘭克·拉姆齊(1928),此后哈羅德(1939、1948)、多馬(1947)、索羅(1956)、斯旺(1956)、羅默(1986)、盧卡斯(1988)等人推動了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但是大多數經濟增長理論都集中于對經濟增長數量問題的研究,而相對忽視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問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數量帶來了普遍的結構失衡、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資源短缺及環境污染等問題。于是,一些經濟學者開始反思“增長是否有意義”的命題,并逐漸成為主流觀點。其中羅伯特·巴羅(2002)、馬耶夫(1997)、托馬斯(2000)等人在對經濟增長質量領域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認為粗放經營和集約經營是農業生產中兩種不同的經營方式,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認為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是工業擴大再生產的兩種不同類型。具體而言,粗放經營是指以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分散投在較多的土地上,進行簡耕粗作的農業經營方式,其特點是用擴大耕地面積的方法來增加產品總量;集約經營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積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進行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方式,其特點是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方法來增加產品總量;外延擴大再生產是指單純依靠增加投入,用增加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數量以及擴大生產場所的辦法來擴大生產規模的一種擴大再生產類型,它以向生產的廣度發展為特征;內涵擴大再生產是指依靠技術進步,用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辦法來擴大生產規模的一種擴大再生產類型,它以向生產的深度發展為特征。[1]馬克思的上述見解,是我們研究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理論基礎。
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這兩個概念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經濟增長不一定是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一定是經濟增長。具體而言,經濟增長只是產品數量的增長,其衡量標準往往體現在經濟總量指標數據的增長上,20世紀50年代以前主要以總量作為衡量指標,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后則主要是以人均量作為衡量指標。經濟發展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次是指經濟總量數據的增長,包括GDP和人均GDP的增長;第二層次是指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活動效率的改進、經濟活動中外部性的減少;第三層次是指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的不斷演進與完善,文化理念的不斷發展,如人們觀念與行為方式的不斷進化。由此可見,從經濟增長到經濟發展是一種明顯的進步。
在新中國建設初期,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在強調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特別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如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的相關論述以及稍后“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提出,都體現了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思想。改革開放以后,中央提出并多次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1987年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國家的大政方針相適應,國內學術界的研究大體經歷了對擴大再生產問題的研究、對經濟增長方式的研究、對又好又快發展的研究以及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研究等幾個階段。代表性的學者有劉國光(1962,1983,1984)、厲以寧(2005)、吳敬璉(2006)、張卓元(2005)和簡新華等(2010)。其中簡新華提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的目標模式是科學發展方式,是集約型、協調平衡型、內外向結合型、可持續型與高效型發展方式的綜合。[2]
(1)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隨著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日益減弱,世界主要經濟體從2010年開始大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復蘇,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按照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菲利普·科特勒與約翰·卡斯林(Phillp Kotler&John Caslione)的解釋,“后危機時代”是指隨著危機的緩和,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但由于固有的矛盾并沒有或是不可能完全消除,使得世界經濟社會仍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緩和與潛在的動蕩并存是這一時期的常態,而動蕩則是“后危機時代”的最主要特征。動蕩狀態主要表現為經濟運行周期性與間歇性的突發繁榮和突發下行并存,也可能會出現長期的下行狀態,最終陷入衰退甚至蕭條。[3]這就要求我們在“后危機時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與持續性。
(2)我國發展進入“后改革時代”。1978~2008年30年的改革圍繞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而進行,使我國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體制框架。要保持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必須繼續推進改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即進入“后改革時代”,[4]改革的主題由“發展”轉變為“和諧”,改革的性質由對生產關系的調整轉變為對生產力結構的調整,改革的任務由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分離”轉變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一體化”,改革的途徑由市場化轉變為集聚化、滲透化與融合化?!昂蟾母飼r代”的關鍵是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這就需要繼續深入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之間的協調與融合。
(3)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近年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了國內理論與實務界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反思,依靠粗放型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和經濟增長的發展戰略已經難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2009年我國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0.6%、46.8%和42.6%,工業化的外延式擴張已經接近臨界值,而第三產業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導致產業結構扭曲。此外,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方式未得到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仍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些因素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障礙,亟需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加以解決。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質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我們認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是經濟發展方式的一種理想狀態。具體而言,就是在經濟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動力持續且保持穩定,經濟發展速度較高且保持穩定,經濟發展效益良好且保持穩定,經濟運行抗沖擊能力強且波動幅度小??梢?,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是經濟發展達到一種高質量、高效率的“高位收斂”狀態,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是我國今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與核心目標。
我們認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動力的內在性,形成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機制,深層次的推動經濟發展的內生因素開始發揮作用;二是經濟發展路徑的拓展(延伸)性,實現了經濟發展路徑的多樣性,不同的經濟發展路徑共同助推整個經濟的發展;三是發展層次的深度性,潛在的、無形的、特色的資源開始發揮作用,特色產業鏈不斷延伸,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四是經濟發展狀態的穩定性,表現為經濟結構合理,經濟波動的幅度較?。晃迨琴Y源配置和使用的高效性,表現為經濟社會發展向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邁進;六是發展績效的長期性,經濟發展的長期績效開始顯現,經濟發展的長期利益得到保證。
此外,為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處理好以下五個關系:一是處理好經濟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著力解決好影響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注重經濟平穩發展;二是處理好發展速度與效率的關系,在保持較快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注重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三是處理好數量(較快)與質量(平穩)的關系,在擴大經濟發展總量的過程中,注重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四是處理好近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關系,著眼于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注重經濟發展的長期效益;五是處理好局部效益與全局效益的關系,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效益。
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二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未能實現根本轉變,由此可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從理論上看,經濟發展方式屬于生產力的范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生產力運行狀態的變化。一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既有生產力內部各要素的影響,又有生產關系及其形式(經濟體制)的影響,還有上層建筑及其形式(政治、法律、文化、教育體制)的影響?,F階段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因素很多,可以分為主要因素、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三個方面。
經濟結構不合理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因素。具體而言,從所有制結構來看,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在很多領域尚不能實現公平競爭,國有壟斷企業改革難以深入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諸多障礙;從產業結構來看,工業產值比重過高,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從收入分配結構來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居民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居民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務存在著很大差別。因此,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投入方式、技術水平、人力資本水平、管理水平等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直接因素。具體而言,粗放型的投入方式仍然普遍存在,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現象嚴重;企業技術水平提高緩慢,先進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未能得到充分顯現;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不高,專業技術工人缺口很大;企業管理水平低下,傳統管理方式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壯大。以上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市場狀況、經濟政策、觀念與社會環境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間接因素。具體而言,從市場狀況來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市場分割、地區保護主義依然存在,國際貿易環境欠佳;從經濟政策來看,某些政策不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影響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從觀念與社會環境來看,科學的經濟發展理念尚未完全確立,并且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以上這些因素的存在,間接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著力推進經濟增長的“三個轉變”,實現由經濟增長到經濟發展的轉型。具體而言: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要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推進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1)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內部治理機制,提高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質量。一是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質要有清楚的認識,對不承擔“特殊職能”的國有企業,要進行徹底的產權制度改革,讓其全部退出;對于承擔“特殊職能”的國有企業,要進行管理制度改革,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整合企業資源、發揮企業潛能、改造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使其更好地承擔政府所賦予的“特殊職能”。(2)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稅收體制、財政體制、政治體制、分配體制等配套體制改革。(3)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引導國有企業與非公有制經濟聯合,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既盤活國有資產,提高其使用效率,又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依托,因此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適時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1)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制定恰當的產業結構政策,區別對待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弱小產業和衰退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2)正確選擇主導產業,更好地協調主導產業與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先行產業的關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3)注重富國產業和富民產業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富民產業,[5]提高居民收入水平;(4)破除地區經濟壁壘,合理調整產業機構,糾正比例失調、結構失衡的偏差,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5)鼓勵技術創新,推進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向技術密集轉變;(6)實行制度創新,為資源在產業間的流動和配置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
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今后必須大力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人力資源開發,使企業產品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一是加快科技資源整合,促進高新技術產業更好更快發展;二是加大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支持力度,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三是健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模式,打破體制障礙,促進科技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四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從產權制度、管理體制、企業規模、企業家機制、資金籌措渠道等方面入手,加快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實現從知識創新向技術創新再向產業創新的轉變,不但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轉化為產業發展能力,而且使產業發展能力的提升進一步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五是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培養具有“先進觀念+誠實+才能”的政府官員,培養大量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培養大量合格的勞動者;六是提高出口產品的層次和附加值,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促進出口結構升級。
建立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收入分配體制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動力,也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一是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這是提高效率、促進公平的保障;二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三是要加大對個人收入的調控力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打擊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平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四是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斷縮小不同地區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五是加快解決“三農”問題,強化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觀念與行為方式是影響經濟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的觀念與合理的行為方式可以使人們更加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的和緊迫性,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觀念和行為方式基礎上形成的生活方式不但影響農村城鎮化的進程與城市的現代化水平,而且影響城鄉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如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影響現代服務業的健康發展,而居民的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影響產業結構),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與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一是要改變自然經濟與計劃經濟觀念對人們行為方式的影響,樹立市場經濟的銷售觀念、過剩觀念、自主性觀念、競爭觀念、利益觀念、差別觀念、動態觀念、創新觀念及國際觀念;二是培育市場經濟的城市人,從包含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術與技能、思想道德素質等在內的城市人的基本要求這一前提入手,在創造市場經濟城市人形成的物質技術條件的同時,積極加快形成市場經濟城市人的制度創新,在戶籍制度、農民務工制度等方面切實創新,推動現代市場經濟城市人的形成;[6]三是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如舉辦學習班的方式),積極引導居民轉變生活理念,改變生活方式,特別是引導農民轉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實現農民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同城市接軌,促進城鄉生活方式一體化。
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依托,現階段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要著力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1)建立“產品—企業—產業”三位一體的農村經濟發展平臺,提供農民就業崗位,解決農民就業問題。(2)抓好“縣城—大鎮—大村”三位一體的小城鎮體系建設,提供農村經濟發展的載體。一是要拉大縣城框架,發揮縣城對周邊鄉鎮發展的帶動作用;二是加大鄉鎮的合并力度,促進大鎮的形成,提升大鎮對周邊農村的滲透輻射作用;三是調整村莊結構,擴大村莊規模,促進農村分工的發展,提高農村市場化水平。(3)推進“鎮辦小學—縣辦初中—市辦高中”三位一體的教育資源布局模式。一是提高城鎮教育質量,實現城鄉共享教育資源;二是鼓勵適齡學生外出就學,積極利用城市優質教育資源;三是發展與拓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技術培訓,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合格勞動力。(4)實施“1/3人員外出務工、1/3人員在縣城就業、1/3人員在村鎮務農”三位一體的勞動力轉移模式與人員居住布局,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5)采用“對不適宜生存和發展的農村采取移民搬遷的辦法、對適宜生存但沒有發展潛力的農村采取由市場機制選擇的辦法、對既適宜生存又有發展潛力的農村采取重點建設的辦法”三位一體的農村發展模式,高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6)推廣“村衛生室—鎮衛生所—縣醫院”三位一體的醫療資源布局模式,重點建設縣醫院,將來向“社區衛生所—縣醫院”的布局模式轉變。
[1]白永秀.試論集約型增長方式與內涵擴大再生產之區別[J].經濟問題,1999(10):23-26.
[2]簡新華,李延東.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的目標模式、困難與途徑[J].學術月刊,2010(8):67-73.
[3]菲利普·科特勒,約翰·卡斯林.混沌時代的管理和營銷[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1-2.
[4]白永秀.由“前改革時代”到“后改革時代”[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5-6.
[5]白永秀,任保平,吳振磊.長期困擾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十個滯后”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4-10.
[6]馬曉強,白永秀,韓錦綿.論自然經濟城市人、計劃經濟城市人向市場經濟城市人的轉變[J].經濟評論,2006(2):31-40.
責任編輯:林英澤
Abstract:At present,the world economy has been in the era of post-crisis and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en in the era of post-reform.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s becoming unsuitable.So,we have to promote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he essence of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o maintain the stable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At present,we should promote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erms of ownership restructuring,restructuring and optimization in industrial structure,improvement in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reform in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behaviors of the people and the promo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he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restructure;independent innovation;distribution system
Some Issues on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BAIYong-xiu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nxi710127,China)
F120.3
A
1007-8266(2011)04-0038-05
*本文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西部地區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戰略研究”(項目編號:08&ZD027)的部分成果。
白永秀(1955-),男,陜西省清澗縣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現代企業制度、區域經濟與西部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