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剛
(西北政法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演進動力機制分析
張榮剛
(西北政法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其競爭力的生成在邏輯上相輔相成、時序上基本一致,正是以競爭力為核心的競爭優勢開創了產業集群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結合國內幾個著名的文化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生成,通過對集群競爭力的生成動力機制和協同演進路徑的分析,認為產業集群的競爭力來自于集群系統的自組織整合過程,正是基于系統化的集群企業間充分競爭、密切合作的機制,構成了集群總體上存在的競爭力的核心框架。
產業集群;競爭力;動力機制;協同演進
鑲嵌于經濟區域的產業集群通過專業化和企業間合作,不僅可以同大企業一樣獲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且在快速多變的國際市場上具有更高的靈活性、適應性。馬歇爾的產業區理論、韋伯的區位理論、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格蘭諾維特的社會網絡理論、波特的國家競爭力理論以及新產業區理論等不同程度地分析了集群形成和發展的動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集群競爭優勢的產生和積累過程。[1]克魯格曼(Krugman)認為,生產經營活動空間格局演化的結果一般都是在特定區域集聚,同時形成相應的專業化分工,最終從中獲取專業化收益并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優勢。[2]斯波托(Storper)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產業集群內企業的高效競爭與合作關系,形成了實行專業化分工的生產協作網絡,具有極強的內生優勢。[3]魏守華通過實例論證了低成本優勢和區位品牌優勢來源于外部經濟機制的作用,價值鏈分工和市場議價優勢來源于合作機制的作用。[4]上述研究從不同方面對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生成基礎或邏輯進行了分析,得出各具特點的解釋,但都沒有深入到集群競爭力的本質來源,也沒有系統探究集群競爭力生成過程中的動力作用機制。產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系統,其競爭力來自于更廣泛的力量,因此借助系統科學理論對產業集群競爭力進行分析十分必要。文化產業因為其產品的無形性、生產的非流水線、資源整理的社會合作等特性,集群化成長的趨勢明顯,以文化產業集群為例探索產業集群競爭力生成演進的動力機制更具有意義。
產業集群競爭力并不完全由環境資源外生決定,也不完全由集群產業網絡內生決定,而是產業集群自組織系統向內網絡化和向外根植化的共同演變結果。首先,它不來自波特的鉆石體系。鉆石體系中各個關鍵要素都具有地理集中性,其運行的結果客觀上推動了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競爭優勢趨于集群分布,呈現出由客戶到供應商的垂直關系,或由市場、技術到營銷網絡的水平關聯。因此,鉆石體系形成有利于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增強,但它不是產生集群競爭力的內在因素。其次,不來自地理區位優勢。開放的全球市場和快捷的交通運輸與通信系統會削弱地理位置在競爭中的作用。事實上,交通不怎么發達的地區也會產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再次,不來自自然資源稟賦。雖然自然資源是產生產業集群不可缺少的條件,但自然資源富裕的地方不一定會產生產業集群,不是盛產羊毛的內蒙、新疆,而是不產羊毛的河北清河地區成了羊絨業集散地。總之,產業集群競爭力包含多種生產要素的貢獻,但貢獻程度再大的生產要素也不能“獨家經營”,而是要和其他要素一起共同經營集群的競爭力。因此,必須從系統演化角度分析,才能一覽產業集群競爭力全貌和邏輯體系。[5]
從系統科學角度看,產業集群是一個由眾多具有共性和互補性的公司和機構聯結在一起的系統,[6]它的運作和發展是由其內部成員根據外界環境的挑戰自發應對的,不同方面共同協調一致地融合在一起。產業集群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也不是用簡單線性關系描述的,比如彈性專精式的生產、知識溢出對創新的促進機理。另外產業集群是一種介于市場(熵最大、序最?。┖涂v向一體化企業(熵最小、序最大)之間的一種經濟系統,[7]介于完全有序和完全無序之間,完全符合復雜系統的特征,用系統理論來分析其競爭力是完全可行的。

圖1 集群競爭力動力系統與動力梯度遞增
產業集群既有密切的內部聯結,又有深度的外部根植。產業集群競爭力生成的動力過程更多地表現為復合型的串并聯特征,動力源發出指令(政策)傳輸給2級誘發動力(激勵模塊)和3級誘發動力(文化價值模塊),之后再繼續地誘發新的動力(文化價值或激勵),在這過程中可能出現退化現象(如圖1上半部分)。從動力梯度角度看,集群動力系統模式為:由1級動力源發出政策指令而引發2級水平上的誘發動力,動力產生后再轉化成為該組織向下的2級水平的動力源,在2級水平上發出政策性指令再引起3級的誘發動力,之后再轉化成為3級水平的動力源(如圖1下半部分)。由此,可以初步認定產業集群競爭力動力機制是遵循系統演化原理的。
結合實例,如深圳華僑城文化產業區,是目前國內最為著名的文化產業集群之一。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其本地文化資源極其貧瘠,但華僑城這一文化產業集群卻在一片“文化沙漠”的指責聲中,包容吸納了粵港文化、創業拓荒文化、改革開放創新文化,搭上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和提升的快速列車。
在此過程中,深圳市政府基于政府社會職能的實現需要、同時對文化沙漠指責的憂慮,通過種種政策,希圖改變深圳整體文化形象,也有一些具體舉措,如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電視連續劇《外來妹》、《深圳人》以及明斯克航母公園等項目。在市場價值觀和觀念劇烈變化的80~90年代,政府作為動力源完成了1階動力源的指令,也為深圳文化產業集群種下了最初的種子。當深圳為文化繁榮而不懈努力時,全球范圍內文化創意產業蓬勃興起,文化產業不再僅限于社會效益,而且能帶來堪稱巨額的收益,深圳緊隨香港、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城市的步伐,尋求新的商業模式,使得深圳文化創意產業獲得了2階動力源,市場力量推動深圳文化產業集群的雛形出現。2002年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深入,原來發展文化事業的綜合訴求演變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突破口的重點發展。深圳眾多文化和信息類企業共同選擇了發展以動漫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在華僑城等大型文化企業周邊,形成了集聚發展、協同演進,樹立了深圳的文化產業區域品牌,共同構建集群整體競爭優勢。
集群競爭力生成之初,只是一個弱小的萌芽或源頭,或因政府強力持續支持,或因市場激增的巨量需求牽引而不斷走向壯大,但產業集群在壯大過程中,其整體競爭能力有無增強?增強的幅度與規模擴大的速度是怎樣一個關聯關系?競爭力增強過程中各方發出和收獲是如何保證這種增進能夠持續?這就必須研究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協同演進問題。
在對集群的考察中發現,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協同演進大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析:一是從個體向群體追索的歸納,探索集群競爭力初步形成之后的自增強演進機制;二是從總體向個體推進的演繹,探索集群整合內外資源、深度根植環境從而強化總體競爭能力的系統演化路徑。
在網絡時代,組織及其管理的無序并不能說明組織及其管理過程中正熵的增加和負熵的減少是一種必然趨勢。組織系統的開放性一方面可以使組織系統從外部環境中吸收負熵,但更為重要的來自另一方面,組織可以通過組織的學習來積聚與復合知識和信息。[8]在產業日益交叉融合、企業邊界日漸模糊的情況下,企業不再把自己看作是單個的企業,而看作是一個企業系統的成員。這個系統對顧客生產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其成員包括供應商、生產者、競爭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他們常常傾向于圍繞其中一個或多個核心企業指引的方向,合作演進各自的能力和角色。在集群系統中,戰略制定的基本單位不再是企業,而是合作演化的集群系統;合作擴展到包括所有尋求新業務可以被納入到整個集群范圍內的企業;競爭是在產業集群系統之間以及在系統內取得領導和中心地位之間進行競爭。
集群競爭力在競爭中產品市場的優勢是現有超額利潤的來源,表現為集群的顯在競爭力;其實質是競爭力各要素有機結合的整體實力,集群競爭力是由集群競爭性自我治理結構所推動的,鑲嵌在基于信任的文化背景上的網絡關系是集群形成的深層根源。集聚與集群的競爭力生成條件相互促進,組成了一個不斷增強并遵循路徑依賴法則的演化系統(如圖2所示)。更高的集體效率、更大的關聯強度、更豐富的社會資本和空間接近程度使產業集群知識的生產、獲取和利用更有效率,加速集群知識積累,提高基于知識的產業集群能力,形成產業集群獨特的競爭優勢。
現實中,西安曲江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的催生、孵化、發育、成長,驗證了集群競爭力自我強化的邏輯。曲江充分利用了周邊唐文化旅游資源高度聚合、科教文化教育資源密集分布、西安電影制片廠等影視機構的行業影響、當地及周邊旅游市場的良好發展狀況、旅游需求的多樣化層次化等核心因素?!拔幕糜纹髽I集聚—專業化分工/區域經濟外部性增強—企業成本降低—企業集聚”的循環積累效應使曲江文化旅游企業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同時,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區管委會通過降低產業費用、引導專業化分工、提升產業經濟外部性等措施,助推了曲江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自我提升機制的運行。
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結構統合了企業的不確定性、不可逆性和外部性與組織的“序”之間的關系。基于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結構的企業制度可以較好地融合組織強制力和市場強制力,通過組織化過程使企業保持較高的開放性,使市場強制力能夠對企業成員的行為產生足夠的影響,促進企業從外部獲得更多的信息并在組織內有效利用,可以增強企業內的系統新信息和新模式的自創生能力,促使企業內部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提高企業與環境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的能力。[9]地理接近和社會根植這兩組效應共同構成了產業集群在降低交易費用上的優勢,從而進一步支持了威廉姆森關于中間組織也可以非常穩定的論斷。若非如此,那么集群的外部經濟遲早會被分工細化導致的交易費用不經濟而侵蝕,集群的自我強化機制也就不可能持續下去。諸如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市場結構的變遷、國家政策的變化、產業結構的升級等,都可能使得集群企業與游離企業的戰略選擇出現大幅差距,并趨向于集體共同演進。

圖2 集群競爭力自我強化系統機制圖
一方面,集群對資源的系統化整合。產業集群的本質是一個能力體系,資源整合能力是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基礎,同時也是集群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保證?;谫Y源的企業理論(RBV)認為,集群競爭力來源于集群所擁有的資源稟賦及其資源整合能力,特定的資源和對擁有資源有機組合的能力構成了集群的長期競爭優勢?!敖Y構—行為—績效”(SCP)的分析框架認為,群內企業的競爭、合作博弈與集群結構的互動是影響其競爭優勢的動態途徑,在集群的結構中形成了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規模和結構會影響不同的資源整合方式及協同效應的廣度和深度。相同產業在地域上的聚集帶來的是集聚效應,能使得廠家在銷售、原料的提供和人才利用等方面提高效率。典型案例是北京798藝術區,據2005年3月的不完全統計,至少有300位以上的藝術家直接居住在798藝術區或者以798藝術區為自己的主要藝術創作空間,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法國、美國、比利時、荷蘭、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等國的藝術家。2005年798舉行藝術節,共進行了表演、展示、研討等藝術活動109項,吸引觀眾8萬人次以上。

表1 集群企業與游離企業戰略選擇差別比較
另一方面,集群系統根植于社會資本網絡。集群組織受周圍環境變量的突變而引發連鎖性反應,集群成長是國家宏觀環境、集群與群內企業三個維度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一維度的不正常都將影響集群的成長與發展,甚至會導致集群的滅亡。產業集群應對市場變化和沖擊時,一是集群內部的多數企業規模一般比較小,小規模企業轉型相對要靈活一些,容易適應市場變化,而且由于產業集群內部的聯系緊密,可以共同應對市場沖擊,共度難關;二是產業集群專業化程度很高,可能一個產業集群只生產一類產品,如果有突發性沖擊,集群整體調整比較困難,這時集群系統及其與社會根植的協調整合能力的影響就非常重要。同樣以北京798為例,短短幾年藝術家們把798從一個破舊的廠房變成一個時尚社區。然而現在798火了后租金上漲,藝術家被迫離場……原本還可以期望成為一個引導潮流的高端藝術社區,能以畫廊、展館為代表繁榮下去,成為藝術與商業交融的文化創意中心,現在看來也因為其鎖定于藝術創作,而創作群體的離開導致其很快喪失了獨特優勢。[10]
產業集群競爭力是一種基于一定地理、資源環境下的能力系統,用協同理論來解釋,是群內企業及其相關主體集體行為下“共同工作”的結果?;谙到y視角、全局觀點的產業集群競爭力,追求外部經濟、獲得聚集經濟效果應該是產業集群形成的最初驅動力來源;集群獲得充分經濟回報的內在支撐是其競爭、合作體系及其形成的緊密產業組織網絡;僅有集群內部的競合是遠遠不夠的,集群企業必須在地理與產業資源、社會經濟環境和社會資本網絡等外在資源基礎上,通過集群企業的集體行動、共同演化才能達成產業集群的互惠共生、互補發展。簡言之,產業集群基于內部的資源整合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社會根植,形成產業集群的組織變遷和生態演化,達成系統化的企業共生效果。我國幾個典型的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和衰退,從實踐上驗證了這些推論。
這些結論對我國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政策具有某些重要啟示。
首先,初始原動力的形成要充分尊重文化基因和市場趨向。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在集群競爭力生成的初期,地方政府等力量對產業基礎的積累性投入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很多地方在文化產業發展中不尊重文化基因,強拉亂套,甚至有爭奪西門慶故鄉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出現,顯示了對文化基因和對市場趨勢的雷同化理解與判斷。因此,在推動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形成的初期,一定要尊重地方區域特色的文化基因,市場趨勢的判斷也必須秉承市場多元、需求多樣的原則,而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趨。
其次,進入競爭力增強階段的狀態判斷很重要。當競爭力初步形成之后,針對文化產業,地方政府是要扶上馬送一程,還是充分尊重市場的選擇和自然爆發,要依據產業競爭力的結構來進行判斷,文化產業集群內企業進入整體盈利狀態相對其他產業較慢,且實力整體較弱,但并不能因此而將企業長期置于“溫室”之中,客觀上會限制集群競爭力的增強。
再次,根植于社會網絡是集群競爭力不會枯竭的保障。不區分產業來看,集群根植于社會網絡就是集群競爭力長期豐沛的保障,對于文化產業來說,因其產品的社會性、屬地性,根植的狀態甚至會影響產品性狀和影響力,因此,不遺余力地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內企業深度根植于所在地域,并與地域內其他產業充分互動,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競爭力過強會導致閉鎖。集群本質上是一種互惠共生,而不是走向一體化,如果集群競爭力過度發育,集群內企業會因競爭優勢而習慣性地強化其在集群內生存的核心要素,如果集群缺乏龍頭(核心)企業或者核心企業規模不夠大,號召力和引導性不夠強,就難以形成有效的、高瞻遠矚的戰略引導,會導致企業彼此過度依賴,將學習蛻變為照抄,難于形成產品與服務的質的突破,或者創新無效化。當年浙江永康保溫杯產業就因為這種閉鎖趨勢而導致群體過度模仿,產業最終走向衰落。
[1]魏江.產業集群——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40-58.
[2]Paul R.Krugman and 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Fifth Edition)[M].Addision Wesley Longman,Inc.2004:138-151.
[3]Michael Storper and Allen Scott.Regions,Globalization,Development[J].Regional Studies,1992,37(6/7):579-593.
[4]魏守華,趙雅沁.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探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2,(5):43-48.
[5]張榮剛.企業集群總體競爭力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56-59.
[6]Michael E.Porter.Location,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Clusters in a GlobalEconomy [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15-128.
[7]Turner,A.,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Myths and Delusions [C].IN:Just Capital:The Liberal Economy[M]. London:Macmillan,2002:23-50.
[8]羅珉,李映東,混沌理論對管理學發展的啟示[J].財經科學,2004(6):20-23.
[9]毛道維,任佩瑜.基于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的企業制度再造的理論框架[J].管理世界,2005(2):108-117.
[10]王維佳.798藝術區調研報告[DB/OL].http://www. bj798arts.com/,2008-01-30.
責任編輯:敖華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luster and formation of its competitiveness sustain logically each other.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es capacious development space of enterprise cluster.By analyzing formation driving mechanism and coordinated evolution path of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cluster,the article puts forwards that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comes form self-organization conformity of system.The driving mechanism,which is based o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enterprises under systematic cluster,composes core framework of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enterprise cluster;competitiveness;driving mechanism;coordinated evolution
Driving Mechanism Analysis on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Cluster Under Coordinated Perspective
ZHANG Rong-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Law,ShanXi Xi'an710063,China)
F123.16
A
1007-8266(2011)04-0070-05
*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研究項目“陜西省文化產業資本擴張機制研究”(批準號:2010z051)和西安市軟科學研究項目“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型發展模式研究”(批準號:SF09013-4)部分研究成果。
張榮剛(1973-),男,陜西省淳化縣人,管理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投融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