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生
(中國市場學會,北京市 100069)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社會各界對市場流通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已經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計劃經濟年代被當作末端產業的流通,不斷展現出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流通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可以說在理論界已初步形成共識。但是,流通的先導作用并不會由于一種正確認識的確立而自動實現。正確認識轉化為全社會自覺行動,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從理論上對流通發揮先導作用機理的揭示尚有待深入探索,而且當前產能過剩、市場飽和,經濟結構調整步履維艱,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亟待推進。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我們更有必要認真研究流通如何在整個國民經濟“轉方式,調結構”中發揮先導作用。
流通產業從大的范疇來看屬于服務業。流通產業既體現出消費需求的導向,更承擔著傳導這種需求的服務。流通的先導作用在于把消費端發生的變化傳導給生產端,并引導供給滿足這種需求。這種反饋傳導作用正是流通的服務功能。而從當前流通產業的實際情況看,無論觀念層面還是政策層面,硬件方面還是軟件方面,技術層面還是隊伍層面,都存在諸多缺陷,未能形成一種完善的機制,也難以勝任發揮這種傳導作用的需要。應當承認,近年來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把流通先導地位和作用口號化、標簽化的傾向,缺乏使其“機制化”的扎實工作。如果不在這些方面積極主動地去改進和完善,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流通產業自身的素質,極大地增強這種反饋、傳遞、引導乃至促進的服務功能,那么流通產業的先導作用是不可能順利實現的。
在過去的理論研究中,我們比較重視流通如何突破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時空約束,這與人類需求層次長期處于較低階段是相適應的。在一個相當的歷史時期中,流通的主要任務是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拓展市場的邊界。百多年來流通現代化的進程主要體現為在這兩個維度上不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時至今日這個過程仍在繼續,這也是流通的永恒主題。但是,當人類的需求層次有了整體性的提高后,需求的滿足已不僅僅是一個數量問題,更多的是質量問題,需求的多樣性、個性化趨勢日益明顯。這就要求流通在解決時空矛盾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是當今方興未艾的流通信息化因應而起的重要依據。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把實體市場和虛擬市場有效地結合起來。特別是網上購物不僅提供了時空便利,而且實現了信息的充分交流,避免或減少了由于信息缺失和“誤導”而造成大量的效率流失。順便說,近年來許多人惋惜批發業的式微,想重建再造現代批發業。這種愿望和努力是可以理解的。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批發業能夠充分發揮產銷信息溝通作用,而在現階段批發業的這一功能被弱化了。批發業的這一困局對我們強化流通先導作用是一個有益的啟迪,它提醒我們發揮流通的“先導”作用,必須努力克服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大量存在的“無導”與“誤導”現象。
在市場經濟中,流通引導生產主要依托價格機制。盡管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有一定的滯后性,很難避免供求脫節與震蕩,以至屢屢發生農產品產銷的“蛛網效應”,因此有時需要政府出面“救市”。但是,價格機制傳導需求信號、調整生產結構的作用畢竟是不可替代的。歸根結底,政府的干預只不過是彌補“價格失靈”,而不能取代價格機制。從價格角度來看,流通肩負著雙重任務,它既有自發形成合理價格的作用,也有傳遞政策、校正價格的作用。流通這兩方面的作用,說到底是價值規律的兩種表現形式。流通的先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這二者之間的協調。當前,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是政府對流通的干預過多,往往扭曲正常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劇生產中的迭宕起伏,甚至會放大產銷矛盾。因此如何處理好流通中價格機制自動調節和政府干預的關系,是理順流通導向作用的一個關鍵問題。與此相關的是,目前必須加快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把價內稅變為價外稅。由于現行的營業稅和消費稅均包含在價格之內,很容易掩蓋真實的供求關系,阻礙形成理想的價格傳導機制,不利于發揮流通對生產的正確導向作用。
理論上把市場主體理解為分散的原子化的關系,這是對市場經濟的一種誤解。發達的市場經濟其實是一種高度組織化的經濟,這種組織化既存在于市場主體內部,更體現為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在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之間、銷售企業之間,乃至銷售企業與消費主體之間通常形成長期、密切、穩定的相互關系。與這種關系相對應的,是存在一系列的市場中介組織和各種各樣的合同、協議等制度安排。流通的先導作用正是通過這種維系相互關系的網絡、組織和渠道來實現的。與發達市場經濟相比,我國流通產業這方面的差距尤為突出,當前許多“買難”和“賣難”現象也都與此相關。為了解決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脫節”問題,各地正在大力推動建立農超對接關系,這種做法有利于增強市場組織化程度。但是,應當注意市場組織化的實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市場主體,不同產品和服務,往往需要借助于不同的形式。在一種情況下,“去中介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在另一種情況下,利用中介組織,可能有助于提高效率。選擇組織化的形式必須突出效率原則,而不宜片面強調、過分倚重某一種形式。
供應鏈的形成與發展已成為當今市場經濟中的一種重要趨勢,以往企業之間的競爭現在轉化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是因為一方面,它是企業之間競爭的利器;另一方面,它也是促進產銷銜接的一種有效形式。在發達市場經濟中,企業之間形成各種類型的供應鏈,有的以生產企業為主導,有的以流通企業為主導。究竟哪些企業處于鏈主地位,與其自身的比較優勢、核心競爭力密切相關。日本的“綜合商社”就是以流通企業、主要是出口企業為龍頭的穩定的供應鏈組織,其在傳遞國外需求信息、引導國內生產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針對我國當前擴大內需、調整產能、優化結構的形勢需要,有關部門應當積極鼓勵、大力倡導發展以流通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這對強化需求導向作用,鞏固流通先導地位很有益處。
實現合理有序的產業轉移是調整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重要途徑。但是,當前產業轉移的一大障礙是目標區域缺乏必要的生產性服務,導致轉移后產業配套和服務外包難以落實。迄今一些地方工業園區不能正常啟動運行,往往受制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因此,必須創造條件讓流通先行,為產業轉移提供必要的商業服務業環境,這也是流通產業先導作用的題中應有之義。
現階段商業企業特別是零售企業存在著明顯的物業管理式的經營傾向。這種傾向不利于有效地反映消費需求。實踐證明,以“買手模式”為代表的自主采購可以更好反映消費需求的變化,主動地向供應商或廠家傳遞信息,引導后者調整生產結構適應市場需求。當前有必要通過適當的政策引導商業企業由主要依靠“聯營返點”的贏利模式轉向自營為主的經營模式。與此相應,有必要通過鼓勵商業企業培育發展自有品牌,推行體驗式營銷,深化商品和服務之間的融合,以利于引導產品和服務結構的調整。
總之,流通的先導作用,必須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產業政策為導向,從宏觀和微觀的不同層面共同努力,構建起一種切實有效的傳導機制,方能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