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100010)
“十二五”期間,中國流通產業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在流通規模上我國已經全球領先,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不論是國內貿易還是對外貿易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這種流通大國地位的顯現對我們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當前,對于我國來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而流通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既是整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條件,關系到整個流通產業的效率和效益,關系到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也關系到我國從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從消費大國向消費強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因此,轉變流通發展方式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流通領域有了非常大的變化,但是如果深入考察,形勢仍不容樂觀。雖然我國已有一些現代化的流通形式和流通組織,但在整體運作水平、發展模式、手段、人力資源以及其他發展能力方面,現代化程度還比較低,我們仍然還處在現代化進程的起步階段。因此,加快推進流通現代化是一項很迫切的任務。
在服務業當中,雖然服務業的比重會提升而且會有大量新型的服務業出現,但是零售、批發、運輸、倉儲等商品性流通行業在今天的發達國家仍然是服務業的第一支柱產業,并且這個產業本身在產業升級過程當中有很多創新和新的發展。這是我們未來流通行業發展的一個新空間,也是支撐服務業大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基礎。
中國正處在城市化的高峰期,城市化率已接近50%,在城市化率50%~70%的階段,城市化的發展不僅僅是城市人口和數量的增加,更多的是城市發展形態的變化和圍繞城市出現的經濟結構上的變化,如城市群的群體性發展更加活躍,城市將成為流通產業發展的主戰場。目前,國家已提出了“三縱兩橫”的城市群空間布局思路,為未來城市化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伴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流通業發展也面臨著新挑戰和新問題。比如,大的城市群在集群化發展過程當中,資源如何重新配置、交通基礎設施如何聯結等等,這些涉及到規劃、商業資源重新配置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新的商業組織形式和新的集群。在城市化過程中,流通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目前,我國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已具備相當規模,隨著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高效率基礎設施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全國性商品流通網絡發展的設施瓶頸將逐步消除,對提高流通效率和促進全國性、大型流通組織發展將起到促進作用。
技術革命的影響不僅僅是單純的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包括新能源的應用。這對流通管理、流通人才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無疑會極大地推動流通現代化升級以及向更高層次發展。
我們多年來一直沒有破解的難題就是如何在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的全新發展。目前,對外貿易面臨著非常大的貿易差額問題。在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市場的同時,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命題。但要擴大進口,國內貿易的流通渠道和組織與國際市場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和對接手段。比如,2011年以來中國豬肉進口快速增長,僅上半年進口量就激增4 倍以上。但是由于我國沒有相應的分銷渠道和冷鏈設施,使得大量豬肉滯留港口或通過走私渠道進入國內市場。因此,國內流通組織和現代化流通手段的缺失對于我國實現貿易平衡,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形成很大的障礙。
流通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生產、引導消費、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流通服務業粗放型發展方式還未根本改變,節能減排的潛力很大。流通業向綠色節能發展,不僅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且對于緩解我國資源短缺,保護生態環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間,流通領域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擴大消費,引導生產,提升效率,尤其要在提升效率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傮w來講,流通產業發展在未來五年之內仍然會實現翻番的目標,同時流通領域的就業人員會超過1.3 億人(這也是流通部門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一個方面)。
要圍繞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和新要求,盡快建立以城市為中心的消費品流通體系、城鄉對接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大宗商品(包括鋼材、礦石、糧食等)市場流通體系、內外貿一體的國際化流通體系。
一是全國性、區域性的大型流通企業加快涌現。隨著未來城市化的發展,流通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會涌現出一些新的全國性和區域性的流通企業,特別是區域性的大型流通企業。二是小型、微型流通企業穩步發展。最近國務院剛剛發布了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過去我們提的是“中小企業”,而現在是“小型微型企業”,因為小型微型企業數量龐大。對于小型微型企業發展能力提升、發展環境改善國家是非常重視的。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及相關部門的配套政策也將逐步出臺,以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支持形成合力。三是流通品牌建設將出現嶄新的格局。
在流通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方面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如以自動化、信息化、標準化為核心的技術創新,以電子商務引領的交易方式創新,以連鎖經營為先導的流通組織創新,以配送為重點的服務創新,以綠色低碳為目標的發展模式創新,都是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探討和高度關注的。
主要表現為市場調控能力與機制建設加強,流通領域公共信息服務能力提升,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流通領域商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起步。
流通行業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政策加快創新,土地政策“有保有壓”,人才培養全面啟動。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制度改革和政策方面還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制度環境及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如金融創新政策、土地政策等。土地政策應針對流通領域的關鍵環節、公共服務實行有保有壓。同時,流通領域正在轉變過去傳統低端的形象,成為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新的服務領域,需要大量的人才。國家對流通領域人才的培育應給予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