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邢西
(北京物資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研究部,北京市101149)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到:競爭和信用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杠桿。信用“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并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又是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離不開信用這一基本準則。[1]同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也要求建立企業誠信制度,并不斷加以完善。
企業誠信是指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誠懇待人、以信贏人。誠信具有道德、法律和經濟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誠信具有經濟學價值,是對企業在道德、法律等方面價值的肯定。企業誠信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取得成功的基礎和保障,是企業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我國企業誠信現狀
我國受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誠信建設中存在著忽略市場經濟實際變化和發展要求的問題,在經濟生活中就出現了誠信需要和誠信現實相矛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現有誠信的約束力對非誠信行為不能進行有效控制,對誠信行為也不能給予經濟回饋,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道德觀又尚未形成。二是由于改革帶來了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對外開放使西方的各種觀念大量涌入,人們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多元化,而倫理道德體系不能隨之適應這種變化并發揮主導和指導作用。
在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我國企業誠信存在較多問題,誠信缺失的現象涉及各個行業和領域。近期,市場上關于誠信的話題不斷,達芬奇天價家具涉嫌造假及各種造假門事件、上市公司做假賬、基金黑幕、企業間拖欠貨款等等,為追逐利益,各種各樣不擇手段的“不誠信”行為已在很大程度上玷污了市場經濟的聲譽。這種低誠信狀況不僅對經濟秩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嚴重危及消費者的權益和安全,使得社會整體交易成本增加,經濟生活中失信失范行為越來越廣泛,情節越來越惡劣,嚴重影響了改革和發展的大局。[2]
2.企業誠信缺失的成因
企業誠信缺失的形成原因涉及體制、法律、道德等多個方面。
(1)制度缺失。這是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從社會發展進程看,我國處于市場經濟轉軌的歷史過渡時期,傳統體制對社會經濟的運行依然產生影響,同時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尚不完善。縱觀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市場化發展過程中同樣經歷過誠信危機,之后通過完善誠信法律制度、建立誠信體系,使經濟步入了健康運行的軌道。
(2)法制建設不到位。目前,我國法制建設不到位也導致企業誠信缺失。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法制經濟。誠信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礎上的,需要法律和制度作為保障。法律未能對違法違規的失信行為實施有效的處罰,是企業誠信缺失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3)企業產權制度不健全。這也是誠信缺失的一種成因。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交換基礎上的,交換的實質是所有權的交換。如果不談所有權,就不會對他人財產有認可的概念,經濟活動中就不存在交換的問題,也就無所謂誠信,其混亂可想而知。所以明晰產權關系是規范經濟行為主體的制度保障,也是市場主體誠信行為得以保證的制度基礎。在我國國有企業中,由于責任產權不明確,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出現了只顧投資、不顧效益的經濟行為。企業一旦不講求效率,出現虧損,影響償債能力,就可能成為導致企業失去誠信的重要原因。
誠信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缺失。社會整體誠信意識的缺失源于對傳統文化的遺棄和對西方文化的質疑,我們經常把社會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又把經濟問題理解為制度問題,但所有制度的問題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基礎上的,要解決企業失信就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為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形成的,被企業成員認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認知。企業文化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主張以及由此產生的組織行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實現價值觀的內核是誠信,二者具有一致性。企業文化的最終目的是建立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價值觀。而誠信需要普遍存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可見,誠信是企業文化建設的起點,也是企業成功的基礎。
1.誠信是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在儒家文化影響下,我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大批以誠待人、崇尚信義的儒商,他們把“誠信為本”作為經商之道。“人無信不立,店無信不開”。自古以來,誠信就是生產經營發展的前提。誠信是企業發展的條件,是市場經濟成熟的標志,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企業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離不開企業誠信。
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最重要的行為規范之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處理各種關系的基本準則。但當前我國企業誠信狀況令人擔憂:在國際上中國產品頻繁出現問題,影響了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制約了國內企業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在國內市場,產品以劣充優、虛假宣傳、售后服務不履行承諾、合同欺詐等現象屢有發生,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目前,我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待完善,在這種形勢下進入國際市場,如果不恪守誠信規則,不僅會影響企業誠信、社會信譽,更有可能在競爭中錯失發展良機,甚至難以生存。
2.誠信是公平競爭的準則
亞當·斯密曾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指出,誠實、守信、公平以及公共道德等,所有這些都是人們在前往市場之前必須擁有的。我們借鑒了西方市場經濟的部分,而沒有提到道德文化,就像經濟學家趙曉先生所說:“中國人大多只知道《國富論》,卻不知道《道德情操論》,這絕對是中國經濟學啟蒙的一個大失誤。”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企業的信用交易比例已占到全部交易的90%以上。[3]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契約經濟、誠信經濟,誠信是公平競爭的準則,遵循市場誠信秩序和誠信規則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誠信準則的建立不僅需要制度來強制約束,更要把誠信外化為市場主體的自律行為。
誠信是公平競爭的基礎,是通行于市場經濟領域的“通行證”,誰喪失了誠信,違背了信譽原則,誰就會失去市場,失去消費者,也就會失去企業自身。企業到任何時候都有它的生存發展規律和辦事準則,如果違背就要受到懲罰。市場經濟要求企業公平競爭,企業在這個平臺上所做出的一切必須以誠實守信、尊重消費者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產品價值,獲取更大的市場效應。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國務院《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完善行業信用記錄,推進行業信用建設”。
3.誠信是企業最好的宣傳,是企業的無形品牌
消費者通常是通過產品的質量性能、市場信譽開始了解一家企業的。產品的廣告宣傳是企業向市場發出的公開承諾,負有一定的質量責任和信譽責任。信譽是一種能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的無形資源,這種無形資源在企業的地位和作用已變得越來越重要。[4]有一種說法,買產品也是買品牌,品牌就代表著其產品的信譽和保障。可見誠信生產、誠信服務已經是客戶選擇產品的重要條件之一,更是開發潛在客戶的重要宣傳推廣手段。隨著我國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含量大幅度提高,海爾、長虹等一批知名品牌通過產品信譽開始贏得消費者信賴。
誠信是產品質量、性能的內在體現,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誠信讓人永遠銘記,虛假讓人永遠唾棄。而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可能會一時騙取消費者的信任,但最終結果仍然是產品滯銷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倒閉。一個好企業、好品牌會給人留下美好、永久的記憶。北京同仁堂幾百年經久不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有些老字號、老品牌出現新問題,失信于消費者,則實在令人痛心。
誠信和企業文化是統一的。誠信是企業文化的基礎要素,是構成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誠信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是企業獲得利潤的有力保障。就像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所說:公司存在,就是為社會創造財富,為顧客創造價值,而利潤則是因為我們創造財富和價值,社會和顧客所給予我們的一種回饋。[5]
誠信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誠”主要是講誠實、誠懇;原指胸懷坦蕩,真實無偽。“信”主要是指講誠信、信任;原指誠實、不欺。信是與誠相伴而生的。誠信是市場經濟對企業的基本要求。現階段,要構建符合現代企業文化的企業誠信體系,就必須認識到:誠信不僅是個別企業的行為,還應成為企業整體的行為規范;誠信不僅是企業對內、對外的行為,還應是內外統一的社會行為準則;誠信不僅是企業的行為現象,還應表現為企業持久的行為理念,并符合現代企業文化發展的良好態勢;誠信不僅是企業某一方面的特征,還應表現為企業各種行為的要素體系。所以說,企業的誠信體系建設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工程。
就企業而言,誠信是企業一個重要的文化特征。企業只有以誠信開拓市場,取信于市場,才能占有更多市場份額,從而實現經濟目的。跨國企業分公司開遍世界各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品牌誠信起了巨大的輻射作用,它們的全球性戰略對企業文化的相關內容都十分明確,比如旗下包括肯德基、必勝客的百盛餐飲集團,品牌文化要求每一家店面招牌、內飾裝潢、調料配方、顏色味道以及經營理念的全球一致性,使人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在享受企業的誠信文化。
1.企業誠信的構成要素
在企業文化中落實企業誠信,使誠信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已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并開始尋找開發量化誠信的方法模型,也就是企業信用評級的指標體系。
國際上對評價誠信的要素有很多說法,如5C要素:品德(Character),償付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經濟形勢(Condition);5W要素:借款人是誰、具體情況如何(Who),為什么借款、用途何在(Why),有何擔保、擔保品的價值如何(What),何時還款(When),采用何種還款方式(How)等。其中5C要素影響較為廣泛。
目前我國國內常用的誠信評價模型是五性分析,即安全性、收益性、成長性、流動性和生產性。其中,安全性是信用的基礎,收益性是信用的保證,成長性是信用的動力,流動性是信用的表現,生產性是信用的條件。
建立誠信評級指標體系,選擇誠信評價模型,首先要明確評級應包括哪些要素,即有哪些主要因素決定考察對象的誠信狀況。實際工作中,由于經濟往來的需要,企業之間互為看重的誠信有很多角度和方面,這些具體的評價模型在考察評級中也有不同的側重。
2.企業誠信體系構建的思路與模式
構建誠信體系包括在內部企業對員工,員工對企業,部門、同事之間相互負責,以及在外部企業對客戶、合作伙伴的承諾,把誠信貫穿到企業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
(1)在企業內部建立誠信。要在組織內部培養誠信的企業文化。用誠信的企業文化激勵員工,發揮文化的自我創新能力。具體說來要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是建立責、權明確的管理結構,以利于充分發揮每一位職工的積極性。二是領導者以身作則。領導干部以身作則是取信職工的最好方法。領導者以實際行動將企業的誠信理念傳遞給職工,影響著職工。三是重視集體行為。企業是一個整體,需要集體的努力。領導要有民主意識,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為企業創造財富。此外,企業內部的各個職能部門也應相互協調,加強溝通,加快合作進程。四是對員工信守承諾。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將人視為資源,已經把人在企業中的價值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產品研發、企業運營、企業管理都需要人。領導層要認真履行對員工的承諾,只有企業領導與員工齊心協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共贏。只有從上至下統一誠信行為,才能在企業中樹立誠信的文化氛圍。
(2)在企業外部建立客戶誠信。在企業誠信體系建設過程中,客戶誠信建設是重中之重,企業的發展無不依賴于客戶的信任與支持。在與客戶交往過程中,企業始終要樹立誠信意識,推廣的內容不僅要傳達給客戶,更要記在自己心中,把誠信對待客戶作為一項不變的企業文化,讓客戶滿意。
建立客戶誠信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產品誠信,嚴格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產品誠信是首要的,客戶最看重的就是產品質量,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質量高的企業自然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二是服務誠信,就是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為目標的誠信理念。通過開展服務滿意活動,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客戶的忠誠度。三是銷售誠信,銷售活動中也處處體現著誠信的重要性,因為優秀的銷售業績靠的是過硬的產品、真實的信息以及有效的促銷手段。四是競爭誠信,無論是同行業企業之間還是買賣方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樹立誠信競爭的觀念,靠誠信經營公平競爭贏得更多客戶。
(3)企業之間以誠信結盟。企業的發展壯大,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還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立企業間的合作關系,以誠信實現聯盟。
聯盟的意義在于實現資本與資源的有效調配和高效利用,以求實現規模效益。聯盟可采用不同的形式,目前我國國內企業中最常見的是直接合作。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還處于起步階段,企業受資金、規模限制,單個企業的實力往往難以滿足市場的要求,所以要結成聯盟進行合作。而合作就會有分歧,解決這些分歧是合作的關鍵,誠信則是解決分歧的一把好鑰匙。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誠信的內涵雖有所不同,但企業要立足于社會,始終離不開誠信。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標準遵循的是國家標準,國有企業很少提到誠信。計劃就是命令。當時,企業也有質量、數量的要求,也有用戶意見的反饋和主管部門的表揚批評,均以服從計劃指標為原則。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的法人,直接面對消費者,誠信問題凸現出來。實行對外開放,國際法規、標準和慣例也對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企業產品要參與世界市場競爭,就必須與國際接軌。國外許多保證誠信的做法如實行產品召回管理、進行信用評估、建立信用檔案等也傳到國內,這些都要求在企業文化中補進“誠信”二字,把誠信作為企業理念、信條和目標。
誠信需要管理。誠信,不只是雙方的交易原則,更是企業內部管理所應遵循的工作準則。在誠信管理中,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如建立企業誠信檔案,提高企業信用意識、規范企業經營模式。“市場的失效,往往引起政府干預或政府管制”。[6]用以誠信為價值觀基礎的企業文化來凝聚人心,激發群體意志,是企業管理的首要任務。當人成為企業中最積極、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的因素時,企業就獲得了制勝的決定性因素。
誠信建設不會一蹴而就,貴在堅持。誠信是市場健康、持續、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實現誠信經營、誠信管理,需要政府加強宏觀調控,需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需要媒體進行有效的監督。同時,以誠信為基點創造出的價值,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成為現實利益。為了樹立誠信的企業文化,有時需要企業犧牲一些暫時的利益,尤其是在培養誠信的前期,對內培養誠信的企業文化,對外打造誠信的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有遠見的企業絕不會因短期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因此,在以誠信創造價值的市場經濟中,誠信貴在堅持。
誠信創造價值。企業誠信通過企業文化去實現價值,用文化影響力拓展市場,以文化形式占領市場,滿足客戶對企業產品的需求,以文化形象吸引客戶,利用市場的剛性規則占領市場。以企業誠信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更有利于實現企業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間的競爭已從產品競爭發展到文化實力的競爭,誠信作為規避風險的有效保障,是利益實現的重要保證和有效手段。企業只有堅持誠信原則,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價值。
誠信對于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生存和競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業誠信是企業發展必須遵守的道德規則,是企業贏取經濟利益的基礎,謀求未來發展的保障。現代企業要為實現誠信提供制度保障,更要在企業文化中賦予誠信以核心地位,并將企業誠信貫穿到企業的方方面面。誠信需要管理,誠信貴在堅持,誠信創造價值。
[1]吳漢東.論信用權[J].法學,2001(1):41.
[2]吳敬璉.不講信用危害無窮[EB/OL].人民網,2002-04-04/2011-03-31.
[3]蔡臻欣.我國企業信用缺失相當嚴重[D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3945692.html,2005-12-15/2011-04-10.
[4]羅飛.論負信譽的性質及會計處理[J].電子財會,2007(11):43.
[5]志村志美.現物出資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6.
[6]樊綱.市場機制與經濟效益[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