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立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北京市 100811)
責任編輯:林英澤
“十二五”規劃提出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其中加快服務業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服務業發展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現代流通業發展。因此,在“十二五”時期,加快現代流通業尤其是物流業發展,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
以我國第四個國家級新區舟山群島為例。舟山群島最大的優勢是深水岸線占全國的18%,可以停靠三四十萬噸的輪船,但是無法跟陸路運輸進行無縫對接,從國外運來的鐵礦石要通過過駁倒到內河船上再運到武漢。如此一來,大船的優勢就變成劣勢了,海陸不能實現聯運,各種運輸方式不能實現無縫對接,這反映出我們的綜合運輸體系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現在許多生產企業都在自辦物流,最近還有鋼鐵企業發展自己的遠洋船隊。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國海洋運輸公司都有很大一部分運輸能力被閑置,生產企業卻還在自組團隊建設運輸隊伍。專業化、社會化水平低,大量運輸裝備閑置,導致物流業整體效益低下。
例如環渤海有18個港口,相互之間缺乏合理的分工,都在搞集裝箱,結果都是低水平的競爭。每個港口班輪密度比較小,吸引不來貨源,在那里閑著,而大量的中國貨源卻到了釜山。據統計,釜山的貨源有46%來自于中國。
我國沒有像聯邦快遞、沃爾瑪那樣的公司,更多的是民營企業,小打小鬧,整體物流成本很高。我國物流成本在GDP中占比達到20%左右,成為國民經濟一個沉重的包袱。物流業落后造成生產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產品國際競爭力被削弱。在我國,服務業是相對落后的產業,服務業占GDP比例為34%,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例為43%,而發達國家則達到80%左右。流通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落后狀況由此可見一斑。因此,在“十二五”時期要改變這種局面,一定要加快現代流通業的發展。為此國務院于2011年8月份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即“國九條”),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加快物流業發展,加快現代流通業發展。
“十二五”期間,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要投向鐵路、公路、航空、航運等建設方面,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體制改革用“建設—經營—轉讓”(Build-Operate-Transfer,BOT①) 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運輸體系的不斷完善,將會為我國物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特別是網絡商店的發展,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例如淘寶網,2010年銷售額已經突破4000億元,超過中國香港地區的銷售總額。預計未來5~10年銷售額會達到20000億~30000億元。徐州也已經興起了網絡商店集群,很多農民工都回家通過網上進行銷售,而與網上銷售相配合的正是現代的快速的物流體系。
國際交換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有人說,中國的快速增長期即將結束,而我認為,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期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12000美元才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根據日本和韓國的經驗,人均GDP達到17000美元時,高速增長期才會結束。我國2010年人均GDP才4000美元,距離12000美元、17000美元還很遙遠。預計我國人均GDP達到12000美元至少還需要15年,達到17000美元至少還需要20年。如果在20年內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降了下來,說明我們沒能把我國經濟的潛力釋放出來。而其中最大的潛力就是把中國勞動力的優勢發揮出來,通過進口海外的資源,如鐵礦石、石油、天然氣、銅礦石、氧化鋁等等,利用我們低成本的勞動力把它加工成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然后銷往全世界,這樣才能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使中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這就必須跟國際交換,把大宗物資流通緊密結合起來。如果鐵礦石運不進來,我國勞動力產品出不去,國際交換規模得不到低成本快速擴張,那么中國勞動力優勢就發揮不出來,我們的二元結構就將長期持續下去。在未來15~20年,中國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現代物流業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要通過建立現代物流業來擴大國際交換的規模。
在充分競爭中才能實現快速發展。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多種所有制、多種運輸方式互相競爭的格局已經形成,也就是說,“十二五”時期我國建立現代物流業的條件已經成熟。
以上是從宏觀經濟的高度來看未來一個時期發展物流業的重要性,當務之急是要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即“國九條”)為契機,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
沒有體制機制的創新,物流業發展的潛力就發揮不出來。現在物流業問題很多,一抓一大把,大都是體制機制上的問題沒有理順。因此,要解放思想,進行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
要利用外匯儲備比較多的優勢,積極地“走出去”,到海外去謀求發展。比如大豆,現在我國每年的進口量已經達到4000萬噸,雖然大部分是從巴西進口,但進口權和價格都被美國的跨國公司控制著。因為巴西的港口是美國人建的,美國的企業擁有其產權。因此,光有大豆等產品還不行,如果沒有港口,那么進口就難以順暢,并且大部分利潤被流通環節拿走了。現在有條件的企業要積極“走出去”,到那些石油、鐵礦石、大豆資源豐富的地方買港口或者參股、控股,建立自己的遠洋團隊。我國大量的海洋運輸物資交給了外國船隊,80%的石油運輸由外國船隊承擔,鐵礦石也大部分由國外公司運輸,而我國的遠洋船隊又去運國外的東西,這非常不可思議。我們自己的船上掛著外國的旗,這是體制不合理造成的。可以說,是體制制約了物流業的發展,特別是國際物流業的發展。如何通過我們自己的貨源支持中國的遠洋運輸業做大做強?其實很簡單,讓我們自己的船堂堂正正地打著五星紅旗來運中國的貨!就這么簡單的事我們卻多年無法解決。這個課題要好好進行研究,拿出好的解決方案來。我們要對這類問題進行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
我們要培養一批世界一流的物流企業家,北京物資學院要培養一批世界一流的物流企業家。你們培養的人才,畢業之后可以搞教學、搞研究,但希望更多的人或者說絕大部分人去創業,到物流業創業,當物流業的企業家,創辦中國的聯邦快遞、中國的沃爾瑪。
注釋:
①BOT(Build—0perate—Transfer),即建設—經營—轉讓,是指政府通過契約授予私營企業(包括外國企業)以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并準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