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低碳發展導向的專利制度研究

2011-02-19 18:23:41柳福東朱雪忠文家春
中國軟科學 2011年7期
關鍵詞:制度發展

柳福東,朱雪忠,文家春

(華中科技大學 知識產權戰略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4)

一、引 言

低碳經濟政策的推行,需要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在此過程中,企業將逐步更新其傳統技術、老舊設備,并過渡到使用節能減排的新技術、新設備。這樣,與低碳發展相關的專利技術將大量出現,并廣泛應用。鑒于低碳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具有普適性,而基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專利制度,對低碳發展尚有許多不適應之處,因此,建立基于低碳發展導向的專利制度成為必然。本文基于低碳發展的需求,對專利制度進行解構,提出促進低碳發展的制度方案。

二、專利制度與低碳發展之互動關系

低碳經濟的實現有賴于低碳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而專利制度是技術保護的主要法律制度,我國低碳經濟政策措施,需要通過專利機制予以實現。從根本上說,目前國家所推行的政策重點在于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經濟助推器的專利制度,對調結構、促發展的實現,既具有促進作用,也具有引導作用。因此,低碳經濟與專利制度具有密切聯系。專利制度對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和保護具有重要作用,并最終有利于低碳經濟的實現。

(一)低碳發展對專利制度之影響與需求

低碳發展既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又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發展低碳經濟,固然要考慮參與者的經濟利益的多寡,但其出發點與落腳點,主要包括對人們良好生活質量的考量,在發展本代人經濟的同時,兼顧對后代人發展能力的維持與培養。而現行專利制度,產生并服務于傳統經濟模式中利益增長的觀念,以“壟斷+公開”的特殊方式,對技術成果加以保護,通過“壟斷”,讓個人取得開發成本與利潤,回報其個人付出的腦力勞動,而通過“公開”,增加社會的技術積累,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可見,專利制度的宗旨,著重于增加個人與社會的經濟利益,而對社會良好生活環境的考慮則不是其重點與核心。

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其價值取向與傳統的專利制度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矛盾與沖突。從觀念上,低碳發展的經濟模式,對現行專利制度將產生重要影響。

實現低碳發展的主要途徑是依靠低碳技術的創新、推廣與擴散,而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主要機制是專利制度。盡管其他技術保護機制也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專利制度是經過工業發達國家的長期實踐,被證明是一種保護技術成果的最理想機制。因此,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需要依賴專利制度的配合與協助,促進低碳技術創新。

(二)專利制度對低碳發展之促進功能

專利機制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于,通過專利權的賦予,以及對專利權的司法和行政保護,使得專利權不受侵犯,并通過一系列機制,保障專利權人的經濟利益得以實現。因此,在低碳技術開發人完成某項低碳技術,通過申請、審查獲得授權后,就可以依據專利法享有一系列專有權。任何人未經其許可,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其低碳專利技術的,得向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請求責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法律責任。

簡言之,專利制度通過“技術開發—保護—利用—改進—保護—利用”的不斷循環過程,完成技術的積累,企業和個人的低碳技術知識水平不斷深化,而使社會的總體低碳技術水平逐步提升,社會的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得以提高。首先,專利保護可以使得低碳技術開發者獲得收益,激勵其開發更多的低碳技術。其次,專利文獻是一座寶庫,其中大量的低碳技術開發信息,可以為低碳技術的開發提供信息支持,讓那些欲開發低碳技術的人,了解相關技術的進展狀況。再次,專利審查可以對專利申請技術的技術含量、市場價值進行初步判斷,淘汰掉那些重復開發的、沒有創造性的或者沒有實用性的技術,篩選出真正的能起到節能減排作用的低碳技術,不僅節約社會資源,而且可以促進技術進步。最后,已有專利技術還可以為技術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技術基礎信息,對技術開發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我國現行低碳發展專利制度之不足

我國低碳技術創新體系與低碳發展的要求存在巨大差距,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嚴重依賴從國外進口。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發布的《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發展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干技術支持,而在這60多種技術里面有42種是中國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術[1]。這意味著中國發展低碳發展需要引進70%的核心技術;二是碳減排目標很高而減排能力很低。我國目前主要是利用清潔發展機制(CDM)參與碳交易活動,以盡快實現低碳發展。截至2010年5月12日,國家發改委批準的CDM項目已經達2537個①數據來源:http://cdm.ccchina.gov.cn/web/index.asp,2010-6-9。。但是,我國對該機制利用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由于缺乏公平的交易平臺、信息不對稱,在交易的談判中沒有主動權,缺乏碳排放定價權,缺乏碳交易意識和認識,沒有發現碳及其衍生產品的價值等[2]。而與此對應的國內碳交易市場和技術交易市場既不完善,也不活躍。因此,要實現我國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尚需付出巨大努力。

而在應對上述低碳發展及其技術創新不足問題上,我國的專利制度尚有諸多不適應之處。例如,我國現行發明專利的審查周期長。據披露,我國發明專利實質審查周期平均為25.8個月[3]。而氣候變暖有連年加劇之勢,該問題的解決已時不我待,現有專利審查的效率無法滿足當下低碳發展的迫切需要。又如,我國缺失明確標準阻卻高碳技術進入專利領域,導致許多高碳技術獲得專利保護,本應淘汰的落后產能和技術反而獲得了合法外衣,而且已經授權的專利由于沒有專門碳排放指標的限制和評價標準,其按碳排放指標衡量也良莠不齊。這其中的根本問題,主要是我國現行專利制度的價值取向上,仍然囿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未完全向以低碳發展為中心的經濟模式轉變,導致促進低碳發展的專利激勵、預防、補救與限制政策配置不足。

我國現行低碳發展專利制度存在的問題,將使我國企業利用低碳技術的成本增加,危害到國家經濟安全,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關涉到經濟轉型能否成功,關涉到我國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能否及時解決和我國在世界新一輪經濟競爭中能否脫穎而出的問題,必須盡快采取措施予以解決。這就需要重新審視專利制度與低碳發展政策的協調關系,全面分析低碳發展政策對專利制度的影響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低碳發展的專利策略,實現專利制度與低碳發展政策無縫對接,使專利制度真正起到助力低碳發展的作用。

三、低碳發展背景下專利制度的價值取向及其選擇

目前各國在專利制度的價值取向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定位各有不同。就發達國家而言,他們認為低碳專利技術屬于專利權人的私人財產,因此,即使是面對低碳發展這一全球性問題,仍然應當在保護知識產權的框架內進行;而發展中國家則由于在資金、技術上的局限,專利制度的存在以及專利使用費的支付,加大了他們從發達國家那里獲取技術的成本,因此,他們認為,“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低碳專利技術的障礙。”[4]

低碳發展的專利政策,取決于各國對專利制度與低碳發展之互動關系的定位。低碳發展及其技術創新與傳統的工業經濟增長模式不同,前者起因于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而后者起因于人類改善物質生活的追求。從本質上來說,低碳發展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和優化。因此,對肇始于歐洲工業革命時代的現代專利制度,為適應低碳發展的需求,應適當調整其價值觀念,以使之在內在機制上契合低碳發展的需求,應對環境問題的挑戰。盡管專利制度會導致權利人對其專利技術的壟斷,但現代專利制度通過設置強制許可、保護期限等限制制度,平衡了專利權人、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并在促進技術創新上發揮了獨特作用。在涉及低碳技術的專利保護問題上,并不存在現有架構力所不逮的任何社會、科技或者經濟的因素。所以,應該仍然堅持在現有專利制度的范疇內,通過專利制度的變革和調整,尋找解決目前存在的促進低碳技術創新、解決低碳技術國際轉移的矛盾與沖突、平衡各方利益的最佳方案。

這就需要在專利法中明確:一方面,專利法應當充分利用其特有的促進技術創新的機制,在促進低碳技術創新、實現低碳發展上,發揮其應有作用;另一方面,應該在低碳技術的國際轉移、專利權人的權利限制、專利技術的推廣應用上,考慮低碳專利技術的特殊性,并賦予其創新的調整方式。

我國專利法關于立法宗旨、基本原則等條款中,并沒有關于低碳發展的政策性導向條款。鑒于上述理由,有必要在專利法中設置低碳控制的一般條款,體現專利法在專利申請、審查、保護、推廣應用及其管理等方面對低碳發展及其技術創新的促進功能。這也有利于我國在應對低碳發展這一全球性問題上與國際社會保持一致,并在國際低碳政策的制定上做到進退有據、合情合理。在專利法中設置了一般條款之后,再在其指導下,在具體制度和條款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專利制度對低碳經濟及其技術創新的促進機制,例如控制和防止“非低碳技術”進入專利領域、專利制度本身要實現低碳化、擴展強制許可制度等,從而為我國專利法的制度創新提供擴展依據和平臺。

基于上述考慮,制定低碳控制一般條款的途徑有二:一是在專利法的第1條關于立法宗旨的條款中加入低碳控制的內容,強調“實現低碳發展”;二是增加一個條文專門來規定低碳控制問題。前一方案的著重點在于,專利法的立法宗旨應當體現對低碳發展及其技術創新起保障和促進作用;而后一方案的著重點則是從具體制度設計的視角,保證低碳經濟及其技術創新的實現。相比較而言,由于低碳發展及其技術創新只是專利法的價值追求之一,因此,將其單獨作為一條基本原則加以規定更為合適。

四、促進低碳發展的專利制度體系

基于低碳發展導向的要求,應當在專利取得、審查標準、運用和對外交流等方面革新我國現行專利制度,發揮其促進低碳發展的功能。

(一)促進低碳發展的專利取得制度

對鼓勵發展的低碳技術,適度集中審查資源,在人、財、物等方面向其傾斜。首先要加強涉及低碳技術的審查隊伍建設。有針對性地建立一支技術過硬、專業對口的低碳技術領域的專利審查隊伍;加強對審查員的培訓;建立差別審查員制度,由不同水平、專業背景和審查素養的審查員審查不同難度、不同影響、不同重要性的低碳技術專利申請,以適應低碳技術的多樣性,區分輕重緩急,使專利審查機制貼近社會現實之需要。其次,要加強信息化資源建設,為低碳技術的專利審查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平臺。同時,適時發布低碳技術開發信息,引導低碳技術開發。可以在專利文獻庫的基礎上,建立低碳專利技術信息庫,向社會公開,供技術研發人員查詢。還要加大財政投入,用于低碳技術的專項審查以及審查機制的改革與完善。同時,在財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數量的金額用于人員培訓、技術條件建設、對專利申請人和專利權人的財政支持等。

專利制度具有促進技術開發的功能。因此,應該積極利用專利制度這一功能,促進低碳技術的開發和保護,激勵低碳技術專利權人開發更多的低碳技術。但是,傳統的專利制度對專利權人的保護是被動的,即某項技術成果取得后,是否申請專利保護,申請何種類型的專利保護,是否維持專利權,是否推廣應用,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質量,權利保護范圍的確定等等,都由專利申請人自己完成與確定,專利行政部門只負責審查、授權與保護,不加過多干涉。但基于低碳發展的需要,我們的專利制度應該變被動為主動,加強對低碳技術開發人與專利申請人的服務。首先,應該向開發人提供低碳專利技術信息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數據豐富、功能齊全的智能檢索服務,實現跨平臺、多數據庫檢索等功能,使社會公眾特別是低碳技術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夠便利地查詢到相關的技術信息,為其開發提供信息支撐。其次,可以建立“柔性”專利申請機制,為低碳技術的專利申請建立綠色通道。為有利于對低碳技術提供及時有效的專利保護,應該對現行《專利法》確立的專利申請機制進行適當修正。例如,允許申請人提交相關的技術材料或證據,輔助專利申請文件對技術方案的闡釋;向專利局提交說明材料,建議重點審查;允許專利申請人對其發明進行描述,對特殊情況予以說明。最后,可以建立預審反饋機制。對國內的低碳技術專利申請,由專利審查機關組織審查員或專家提供預審服務。在實質審查前,對申請案進行預審,如有問題或改進可能,提出意見和建議,申請人對其申請進行完善。

(二)促進低碳發展的專利審查標準

我國專利法第22條第2款和第3款規定了授予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創造性條件和實用性條件;第23條規定了授予外觀設計專利的條件。這些規定中沒有明確提出低碳控制標準和要求,不過在對“實質性特點”、“進步”、“積極效果”等概念的解釋中,包含了低碳控制的條件。如對“進步”的判斷原則,在《專利審查指南》第3.2.2條作了如下規定:“在評價發明是否具有顯著的進步時,主要應當考慮發明是否具有有益的技術效果。以下情況,通常應當認為發明具有有益的技術效果,具有顯著的進步:(1)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更好的技術效果,例如,質量改善、產量提高、節約能源、防治環境污染等……”學理上也多認為嚴重污染環境、嚴重耗費能源的技術方案不具備發明或實用新型所要求的實用性要求。[5]不過,這種對于環保性的要求尚缺乏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在具體判斷創造性和實用性時,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因專利申請技術不符合專利法規定的環保條件而不得授予專利權,尚沒有可供明確引用的確定性規定,法律依據稍顯不足。

我國有污染物排放標準和能源消耗標準,但環境標準僅僅是提供了一種評價污染物排放行為和能源消耗的界限,如何控制并對其施加法律責任,尚需法律予以規定。因此,為了實現環境標準的目的,有必要將環境標準引入專利法,從而為發明創造的開發及其應用設置明確的低碳準則。同時考慮到,環境標準是行為人向環境中排放污染物的最低準則,在設定環境標準時,已經考慮到了環境和社會現有經濟技術水平的承受能力,應該被看作是環境相關者在從事與環境有關行為時的“底線”,因此,在專利法中以環境標準作為授予專利權的條件是合適的。

為此,可以考慮在第22條中增設“環保性”條件,以達到和實現環境標準的要求。對于“環保性”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尚需進一步斟酌和研究。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認為環保條件應包括:減少產品和服務的材料消耗、減少產品和服務的能量消耗、減少有毒物的排放、增加材料的再循環利用、盡可能使用可再生的能源、增加產品的耐用性、增強產品的服務強度等[6]。這一界定,有值得借鑒之處。

環保性條件與創造性條件、實用性條件在著眼點上明顯不同。環保性條件著眼點在于授予專利的發明創造應當滿足環境標準的條件,符合低碳控制的要求;而創造性和實用性條件注重的是該發明創造作為一種技術方案在解決現實問題上的技術內涵和水平。鑒于他們之間的區別和著眼點各不相同,在專利法中增設環保性條件是合適的。

(三)促進低碳發展的專利運用制度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大量低碳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在排污量比較大的行業,必須大量開發與應用低碳技術,否則發展低碳經濟只是一句空話。因此,專利制度在保護低碳技術成果的同時,應該更為重視低碳技術的擴散,使得低碳專利技術不僅僅停留在實驗室與專利文獻里,而要走向工廠企業與田間地頭,真正發揮其低碳作用。為此,要從制度建設及其運行體系上鼓勵推廣應用低碳技術,并通過整合專利技術信息,完善專利技術交易平臺而實現。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建立和完善低碳技術利用制度中,得充分利用強制許可制度。我國專利法第6章規定了專利強制許可制度,其中沒有規定因低碳發展的需要可以對低碳專利技術實施強制許可。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第31條規定國家在“緊急狀態或其他極端緊迫狀態時,或為了公共的非商業性目的”時,可以給予專利技術的強制許可使用;作為Trips協議的補充,《多哈宣言》將強制許可的范圍擴大到了醫藥和公眾健康技術領域。但是,Trips協議并沒有明確規定低碳專利技術的強制許可問題。目前,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及其后的一系列會議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能否對低碳專利技術實施強制許可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發展中國家主張在綠色技術轉讓的問題上類比醫藥產業適用強制許可制度,而發達國家則明確主張綠色技術相關產業與醫藥產業不同,不能適用強制許可[7]。對此,我們認為,盡管強制許可制度有其局限性,并不能解決低碳發展的所有問題,不能完全指望其解決我國低碳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8],但考慮到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節能減排的實施將利于全人類,對于涉及國家公共利益的敏感技術領域的低碳技術,應該考慮這種公益性,并將強制許可使用類型擴展到低碳經濟領域,從而使低碳技術成果“能夠真正惠及全社會,而不僅僅成為創新主體謀取合法壟斷利益的工具”[9]。就Trips協議的規定而言,其第31條規定的情況,未直接規定涵括低碳發展。但是,環境問題的危害及其解決,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需要全世界各國的協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其前言中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份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社會和發展需要。”因此,基于歷史的原因,以及發達國家在資金和技術上的優勢,理應由其承擔更多的解決低碳發展的技術和資金責任。至于發達國家主張的,低碳技術專利權屬于私人所有,他們的政府無權決定將其轉移給發展中國家使用,并不能成為拒絕適用強制許可制度的理由。實際上,盡管一般認為強制許可、國家推廣使用屬于對專利權的限制,但強制許可制度實施的前提,并不否認專利權人的利益所在,在其適用時,只是限定了專利權人的許可與否的決定權,除有嚴格的限定條件外,還需支付專利使用費,專利權人的利益不但沒有受到損害,還對其專利技術的推廣使用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可以借鑒WTO在解決藥品和公眾健康問題上的做法,允許其成員在Trips協議的框架內,將強制許可制度適用于低碳發展領域。

(四)促進低碳發展的對外專利制度

目前,低碳技術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我國企業和個人的總體低碳技術水平還比較低,而我國政府確定的減排目標任務較重,要在短時間內實現這些目標,很大程度上需要引進國外的低碳技術,因而需要建立國際低碳技術轉移的通道和平臺。國際專利技術貿易為低碳技術的國際交流提供了平臺,國內企業可以購買到更合適的低碳專利技術,也是了解和獲取國際低碳技術發展動向信息的重要窗口。同時,我國的低碳專利技術也可以通過出口獲益。

而國際專利技術貿易,可以為各國交流低碳經濟技術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經驗提供重要平臺,是促進低碳經濟技術進步的重要機制。因此,我們應該圍繞低碳發展的需要,調整對外專利交往制度。首先,可以建立與國際碳交易制度對接的專利平臺。我國目前主要是利用清潔發展機制(CDM)參與碳交易活動。截至2009年12月24日,國家發改委批準的 CDM項目已經達2327個①數據來源:http://cdm.ccchina.gov.cn/web/index.asp,2010-1-9。。但是,由于我國企業和個人對碳交易制度如CDM機制不夠了解,對該機制利用不多,在談判過程中也囿于知識和經驗的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較低。這需要對國際碳交易制度加強宣傳,擴大對這類交易制度的利用。可以考慮在現有的專利技術交易平臺中,建立與CDM對接的窗口。其次,應該加強對國際技術交易中的低碳技術引進和考評力度。應當注意對外交易中涉及的技術和項目是否符合我國的相關低碳發展政策,可以考慮建立國際專利技術信息查詢平臺,并提供專家的評價意見,為引進低碳專利技術提供服務。最后,必須破除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壁壘。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強制許可制度,對某些低碳技術實施強制許可;同時應當加強外交談判力度,著重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其提供低碳技術的國際條約義務。

(五)促進低碳發展的其他專利制度

專利法中的其他條款也可能與低碳發展問題相關,至少包括:

(1)專利審查期限與低碳控制。我國現行發明專利的審查周期長,而氣候變暖問題的解決已時不我待。因此,對某些特別重要的低碳技術的專利申請,有必要調整審查時間周期,建立快速審查機制,在受理后,對符合條件的申請,給予快速審查和授權。

(2)無效宣告制度與低碳控制。我國專利法第5章規定了無效宣告制度。對污染環境或者高能耗的物質,如果被授予專利的,應當作為無效宣告的理由。對于某些技術,在審查時,未必能夠獲知其環保性能,如果被授予了專利,在實施中發現其污染環境或者高能耗的,應該允許就此提出無效宣告。對此,現有關于無效宣告的制度應當進行調整。

(3)專利收費制度與低碳控制。對于低碳技術的專利申請,應當在費用等方面予以優惠。我國專利法第75條:“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申請專利和辦理其他手續,應當按照規定繳納費用。”第43條規定:“專利權人應當自被授予專利權的當年開始繳納年費。”專利法實施細則詳細規定了費用繳納辦法、種類,并對滿足條件的申請人和專利權人減免各項費用。但這些減免規定沒有專門涉及到低碳技術的專利申請和專利權。對此,應當考慮低碳技術專利申請的特殊性,對其費用予以優惠。

(4)專利實施制度與低碳控制。專利法第12條、第10條分別規定了專利的使用許可和轉讓制度,條文很簡約,沒有考慮低碳技術的特殊性質。相較于其他專利技術,低碳技術的功能指標是隱性的,需要對外推介,才能更多在社會上使用。因此,專利法應該建立低碳專利技術服務平臺和低碳技術信息庫,以便利低碳技術的推廣使用。

(5)專利獎勵制度與低碳控制。專利法第16條規定了獎勵和報酬制度,主要是針對職務發明的情況。考慮到低碳專利技術的公益性,對因開發、推廣、實施低碳專利技術而產生較好環境效益的,應該加大獎勵力度。

五、結束語

現有的專利制度是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的平衡”基礎上設置的,以專利權人利益保護為核心設置制度體系。而在低碳發展時代,低碳技術的專利申請,固然也會給專利申請人帶來因專利權的授予而享有的利益,但其社會意義明顯:該種技術的應用,會促進低碳經濟的實現,從而利益全人類。這樣,對低碳技術授予專利權考慮的基點,主要就不在于利益平衡,而在于利益全人類。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現實,自然要求對專利制度進行適當變革。我們的研究就是著眼于這種制度變革的價值取向,為促進低碳技術創新設計有效的專利制度體系,從而為我國盡快完成低碳發展任務而做出貢獻。

[1]黃應來.中國70%低碳核心技術需進口追趕歐美艱難[N].南方日報,2010-06-09(11).

[2]杜放.探索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N].深圳特區報,2010-06-01(4).

[3]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二OO九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EB/OL].http://www.sipo.gov.cn/sipo2008/zwgs/zscqbps/201004/t20100430_516459.html,2010-01-09.

[4]Maskus,K.Differenti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 for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 Technologies[R].OECD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s,No.17,OECD Publishing,2010.3.

[5]吳伯明 黃益芬.專利審查[M].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1994.287-288.

[6]Mu-YenHsu.Green Patent:Promoting Innovation for Environment by Patent System[R].PICMET 2007 Proceedings,5-9 August,Portland,Oregon-USA.2493.

[7]毛昊,程文婷.關于應對氣候變化中知識產權問題的分析和建議[EB/OL].http://www.cnpat.com.cn/show/news/NewsInfo.aspx?Type=Z&NewsId=479,2010-11-07.

[8]朱雪忠.應對氣候變化:強制許可制度不是促進國際技術轉讓的法寶[R].北京:2010年中國知識產權高層論壇,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版權局聯合主辦,2010-04-12.

[9]張鵬.論低碳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制度回應[J].科技與法律,2010,(3):29-32.

猜你喜歡
制度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999|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六月| 亚洲青涩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 欧美激情网址|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青青操视频在线|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色婷婷在线影院|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屁屁影院|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亚洲嫩模喷白浆|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91| 欧美a在线|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igao国产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99热最新在线| 性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9啪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网| 伊人91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午夜啪啪网|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国产在线欧美| 国产精品污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