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北京市 100862)
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萬鋼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北京市 100862)
“十二五”時期,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將進入攻堅階段。應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切實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2020年我國最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堅實基礎。加快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積極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前瞻部署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改進和完善投入結構,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擴大和深化科技對外合作。
自主創新;創新型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科技進步;科技成果轉化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階段,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轉型的作用將更加突出。深入貫徹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主線,將顯著增加對科技創新的需求。
2010年,全國研發人員接近260萬人,居世界首位;全國研發經費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國家財政科技撥款達到3800億元,是2005年的近3倍。
2010年,我國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論文近13萬篇,居世界第二;本國人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三;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效能計算機、鐵基超導、誘導多功能干細胞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
“十一五”期間,新建38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技基礎設施、14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有1.7萬臺套大型科學儀器通過信息平臺向社會開放,全國分布式信息資源共享網絡體系初步建立。
(1)電子與信息方面:飛騰-100國產CPU應用于千萬次計算機天河一號,65nm12英寸刻蝕機裝備生產線和TD-SCDMA大規模示范與推廣應用。
(2)能源與環保方面:1000兆瓦非能動先進壓水堆(AP1000)重大部件研制進展順利;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3)先進制造方面:C919大型客機國產材料研制、關鍵技術攻關等取得突破;數控重型5軸聯動車銑復合機床、大型快速數控自動沖壓裝備生產線等投入生產。
(4)生物與醫藥方面:傳染病監測技術平臺網絡實驗室在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產轉基因抗蟲棉推廣和產業化步伐加快,已占國內93%的市場份額。
在防災減災、服務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家重大任務等方面,科技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藥創制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推動科技特派員等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全國科技特派員達13.9萬人。
(1)面向市場的科技資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全國總投入的74%,全國技術市場交易規模接近4000億元。
(2)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為科技人員面向市場創新創業集聚區。2010年56個國家高新區總收入超過10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占比10.1%。
(3)高等院校、轉制院所科技創新面向市場需求。研究型大學的科技經費來自企業委托的橫向科技經費已占到50%以上。2009年261家中央級轉制院所獲得市場橫向科技性投入186億元,是政府投入的近6倍。
(4)國家財政性科技投入大力支持企業研發和應用推廣。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95%、重大專項的50%都由企業牽頭實施。
(5)科技與金融結合更加緊密。2009年啟動的創業板共融資988億元,其中91%是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保險風險保額3874億元。
7.建立了創新型國家評價指標體系
為測度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我們參考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等國際權威機構的評價方法,建立了一套評價指標體系。
自《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實施以來,我國創新能力整體提升。知識創造能力增長較快,企業創新能力增長相對緩慢。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點。
世界科技加快發展的速度前所未有,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重大科技變革的步伐,科技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迅速拓展,全球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變革時代。
(1)美國出臺《創新戰略》。奧巴馬總統在2011年的國情咨文中特別強調,保持美國的競爭力首先是要鼓勵創新。
(2)歐盟通過《歐洲2020戰略》。27國承諾將研發投入占GDP的比值提高到3%。
(3)日本2009年出臺《數字日本創新計劃》。
(4)俄羅斯啟動《2009~2013創新科研與科教人才》計劃。
(5)韓國、印度、巴西等國也紛紛出臺創新計劃,強化創新的戰略部署。
(1)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戰,必須增強國家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科技新秩序重構。
(2)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3)城鎮化加速推進,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民生改善的需求尤為迫切。
(4)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好轉,依靠科技創新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尤為艱巨。
(1)科技資源配置分散問題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
(2)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較弱,特別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與市場不能有效對接。
(3)基礎研究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解決重大問題能力仍然比較弱。
(4)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需要探索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新方式,加快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5)領軍人才和優秀團隊數量相對不足,亟需加大高端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提升人才隊伍整體質量。
(6)創新的激勵評價機制亟待完善,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十二五”時期,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將進入攻堅階段。應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切實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2020年我國最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堅實基礎。
(1)把實施科技重大專項作為推進自主創新的重要任務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抓手,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化資源配置,突出系統推進,力爭取得重大進展。
(2)著眼于科技和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在清潔能源、深海探測、深地勘探等方面,選擇有望實現突破的重大任務,調整充實科技重大專項。
(1)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戰略產品、技術系統和產業體系。
(2)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核心引領作用、國家科技計劃的基礎支撐作用和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1)加強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重點產業振興。通過全面推進節能減排科技行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加快發展研發設計與服務、現代物流、創意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3)強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加速發展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
(1)切實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構建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強化農業基礎地位。
(2)加強人口健康、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的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實施醫藥健康科技行動,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生態保護治理、環境污染控制等技術研發。
(3)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加強對極端氣候、重大自然災害預測預報,增強減緩、適應和抗災能力,提高全民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覺性。
(1)加強基礎研究,優化和完善基礎研究布局,促進基礎學科均衡發展。重點實施蛋白質、量子調控、納米技術、發育與生殖、干細胞以及全球變化等重大科學計劃。
(2)加強對前沿技術的研究,在蛋白質組學技術、納米技術、全光通信網絡等戰略方向突破核心關鍵技術。
(3)整合構建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和創新服務平臺。在重點學科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高技術領域,新建一批國家大科學工程和國家(重點)實驗室。
(1)以實施國家人才發展計劃為抓手,組織開展“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以高層次科技人才為重點,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
(2)加強面向生產一線的實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師和技能人才的培養。
(3)依托重大專項、重大科學工程等的組織實施,大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型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科技人才團隊。高度重視管理人才以及創業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激勵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情。
(1)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同時有效調動地方和企業加大投入。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2015年達到2.2%,在2020年達到2.5%。
(2)進一步優化科技投入結構,加大對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投入。繼續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的投入。
(3)推進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促進民間資本投向科技創新,把社會投資的熱點和資本市場的重點引導到對新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上。
(1)推進科技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國家科技決策機制和宏觀協調機制,打破創新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
(2)深化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進一步強化計劃項目的過程管理,積極推動項目(課題)法人責任制和項目專員制建設,加快建立國家科技計劃備選項目庫。
(3)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優化科技經費配置結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協調的投入機制,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率。
(1)加快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切實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大引導支持,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試點示范。整合資源,搭建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平臺。
(2)加快推進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
(3)加強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服務。
(4)把科技服務業作為推進服務業向高端發展的重要抓手。
(1)實施科技發展的國際化戰略,開展廣泛的科技合作交流,提高政府間科技合作層次,積極參與全球性重大科技問題的合作研究。
(2)主動實施平等互惠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加大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力度,支持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組織工作,積極參與國際知識產權保護。
(3)繼續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并積極融入我國科技發展進程之中。支持我國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
(4)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的科技合作,與發展中國家共享科技發展成果,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我國正處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讓我們共同努力,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為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Improve the Capabil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ANGang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862,China)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s now going through a very difficult period.We shoul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n the year 2020 with the help of improving our capabil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depend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making innov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e should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cultivate and develop the strategic new emerging industries,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ith the help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ies,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and research in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cultivate more talented people in the file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vest more in this field,improve investment structure,deepe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further strengthen application of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expand and deep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ke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pplication of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204
A
1007-8266(2011)06-0009-04
萬鋼(1952-),上海市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科學技術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同濟大學校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
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