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英 李志斌
(大連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技術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11)
高職教學團隊建設之生態環境簡說*
孫曉英 李志斌
(大連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技術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11)
高職院校應通過研究高職教學團隊建設所需要的生態環境,從團隊的組織建設、專業建設和師德建設等三個方面探討一支優秀的高職教學團隊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優良環境的培育途徑。
高職;教學團隊;生態環境;組織建設;專業建設;師德建設
教學團隊建設是國家教育 “質量工程”中的重點項目之一。目前,有關教學團隊建設的課題已有眾多高質量研究成果見諸文獻。但是,從營造和優化團隊建設最基本的生態環境出發,保證團隊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論述尚屬鮮見。生態環境通常是指圍繞人群和作用于人類的所有外界影響與力量的總和,此處特指培育一支優秀的高職教學團隊所應具備的諸多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筆者擬重點對高職教學團隊的組織建設、專業建設、師德建設等三個方面生態環境的營造與優化加以探討。
高職教學團隊組織建設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團隊人員構成的自然環境、強化團隊效應的合作環境、團隊組織領導的管理環境、政策導向激勵的社會保障環境。
自然環境 在團隊構成自然條件的環境培育上應突出強調以下三個原則:一是人員素質德才兼備的原則。在團隊的素質建設上,不僅要強調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優秀的技術業務能力,同時,不容忽視在政治思想品德上的修養水平,甘于奉獻、勇于創新的職業精神以及人際交流和與外界溝通的能力。二是人員結構合理配伍的原則。所謂合理配伍,是指人員知識結構、學術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的優勢互補,也包括職稱、學緣、學歷等自然條件以及老、中、青的合理搭配,力求構成一個以中青年教學骨干為主體的教學梯隊,充分發揮配伍團隊的綜合效能,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保持團隊精神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執教能力“雙師”結合的原則。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標決定了教學團隊必須既有理論水平,又有豐富的實踐技能和執教能力,高職院校團隊建設的必由之路就是組建 “專兼結合”的“雙師”團隊,力求在專業技能課教學,尤其是在實踐實訓教學的技能培養上突顯具備 “雙師”特色的雄厚實力。教學團隊的組建要根據校情、隊情等各自條件,因情而異,各具特色。比如,合理擴大企業師資的比例,嘗試跨校共建團隊,創新雙主持團隊,探討總隊分子隊的分級分建模式,多個質量工程項目并行開發建設等等。
合作環境 高職教學團隊的合作環境是團隊存在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合作環境包括團隊內外兩個方面。團隊內部的合作環境主要指團隊成員之間的職責分工與協同合作;團隊外部的合作環境則包括團隊與團隊之間及跨院校合作與校企合作等。團隊內部的合作環境貴在團隊精神的塑造與培育。團隊精神是團隊成員長期合作的共同追求和境界,有了團隊精神,團隊建設就有了鮮明的奮斗目標和精神支柱,團隊的向心力、凝聚力、協同力、拼搏力、創新力都會在團隊精神的培育中形成物質的團隊合力。團隊的外部合作環境,首要的是創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包括學校與企業間的人員、設備、信息的合作交流和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證明,強化實踐性教學是實現高職教育特色的根本出路。多年來,各校在校企合作環境的建設上,不斷探索并涌現出許多新鮮經驗和科研成果,比如,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訂單式”培養等都是可以借鑒的經驗。當然,校企合作模式的選定應當適合團隊自身條件并符合雙方互惠共贏的原則。在鐵路、航空、造船以及電力等大型特殊行業企業中,高職院校團隊的校企合作環境建設可采取搭建“第一實踐”平臺(在眾多的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和實訓平臺中,占有首要位置的是校企合作共建的生產實訓平臺,“第一”指現場應用的最先進的設備、技術、規范、管理以及理念等)的模式,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管理環境 現代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是教學團隊建設與發展的動力環境。一個好的團隊帶頭人和團隊領導層,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領導方法,會賦予團隊的組織建設與發展以強大的生機與活力,有效地組織與調動團隊成員的智慧才干、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轉化為團隊整體的綜合效力、創造力和競爭力。教學團隊管理環境建設的要點,一是博采現代管理理念,創新適合知識群體的管理方式,激活每個成員的內在潛力,不斷增強組織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提高領導管理水平;二是制定切實可行的團隊建設規劃和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將團隊建設的發展目標落實到每個成員的行動上;三是團隊帶頭人要具備嚴謹正派的學風和師德修養,能及時跟蹤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動態,準確把握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方向,善于整合與利用社會資源,使其轉化為團隊的凝聚力與創造力,維護團隊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保障環境 社會保障環境是指國家和地方政府領導部門的有關政策、制度、舉措、實施計劃等方面的導向與保障作用及社會輿論的支持。2007年,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國開展教育“質量工程”項目的建設要求,并在當年發出了評審國家級教學團隊的通知,幾年來,實施了一系列培育高水平國家級教學團隊的計劃,到2011年,將在全國建設1000支國家級教學團隊,這充分說明教學團隊建設已經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在團隊建設實施過程中,上級部門所給予的政策上、經濟上、制度上、人力資源上、檢查監督與獎懲等諸多方面的支持與保障,為教學團隊建設提供了具有活力的發展環境。
教學團隊建設的綜合成效,是通過專業建設圍繞專業特色、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踐基地建設和教學成果等一系列質量工程項目實現的。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必須適應社會、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本專業的需求,掌握本專業領域的前沿技術動態,適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育教學方法,這就構成了專業建設賴以生長壯大的生態環境,概括起來就是三個面向。
面向社會服務 面向社會服務的內涵,一是高職院校的專業與課程設置必須以充分的社會需求調查為依據,根據需要和科學的論證加以確立。二是高職教學團隊應依托人力資源和技術優勢,開展職業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等社會服務,并通過為社會服務反哺團隊的成長,驗證專業建設生態的科學性、實用性。
面向企業實踐 面向企業實踐是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特定要求。企業和實踐既是營造專業團隊建設的沃土,又是人才培養的歸宿。要把專業建設扎根在這片沃土上,高職院校的根本出路就是創新校企合作的團隊模式。通過合作合同明確分工職責和權益,在服務企業的總體目標下實現互利共贏。面向企業實踐,一是按照校企合作合同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豐富實踐能力;二是通過外出調研取經學習前沿技能;三是在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實施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擴大實踐環節的比重,保障頂崗實習效果,務求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內容具有一定的寬度和深度,突出實用性、職業性、技能性和應變性。
面向高技能人才培養 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如果說普通高校培養的人才強調“底子厚,后勁足”,那么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特色則是 “上手快,技能高”。教學團隊的專業建設必須緊緊圍繞這個培養目標,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首先,應在“雙師”結構團隊的組成上通過校企合作制定企業兼職教師的保障制度,實踐技能課程應主要由專任的實踐課教師或具備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執教。其次,按照工學結合的原則要求,在課程建設上必須突破沿襲普通高校課程、教材、教法的傳統做法,將高技能人才所需要的理論與實踐內容作為龍頭,倒推對技術基礎課和基礎課內容的需求,組織有高水平實踐技能的人員參與編制實用性教材。再次,應建立、充實并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教學實踐基地,提倡學生帶著課題下廠實習,在“雙師”聯合指導下開展畢業實習和“真刀真槍”的畢業設計,提高學生的實習實踐質量。最后,應建立專業建設信息網絡,以制度化的方式采集校內評價與企業評價,并及時研究反饋。
提高教育質量應以團隊建設為本,以師德建設為魂。師德是教師的首要素質,是教學團隊建設的靈魂性生態環境。營造師德建設的生態環境,首先要在院校黨委領導下積極開展校風、教風、學風的“三風”建設,同時在團隊建設上要大力營造團隊精神、敬業精神、實踐精神和創新精神。
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團隊成員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精神支柱。通過團隊精神的創建與塑造,可以使團隊成員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向心力和凝聚力,激發團隊成員為了共同目標,在和諧環境中聯合協作,用集體的智慧創造最大的價值。
敬業精神 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崗敬業是教書育人的精神基礎。團隊成員應在敬業精神激勵下,努力做到盡職盡責,精益求精,團結協作,鉆研上進,無私奉獻。
實踐精神 高職院校的教學團隊建設必須大力倡導實踐精神。要鼓勵并有計劃地以多種形式安排專任教師定期到生產一線參加實踐培訓,豐富實踐經驗,不斷提高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水平,拓寬團隊的實踐教學能力。“雙師”不能簡單地靠“雙證”來界定,要鼓勵雙證雙能、多證多能。
創新精神 開拓創新精神是促進團隊建設卓有成效地發展的關鍵性素質。教育“質量工程”項目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創新,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發展。高職教學團隊建設項目還處于培育、探索、研究、發展階段,比如校企合作領域的開發、“雙師型”教師專兼結合教學模式的創建等等,都需要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才能有所建樹。
[1]李健,賈玉革,左毓秀,蔡如海,孫建華.教學團隊建設中的機制創新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09,(10):28-29.
[2]馬廷奇.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定位與策略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7,(11):40-42.
[3]禹奇才,張靈.準確把握內涵 破解教學團隊建設中的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8,(8):25-27.
[4]章兢,傅曉軍.加強教學團隊建設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8):23-25.
[5]葉華,孟敬.工學互動組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簡論[J].職業教育研究,2008,(5):71-72.
G718
A
1672-5727(2011)12-0036-03
孫曉英(1962—),女,大連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技術學院副教授,通信與計算機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應用教學與計算機及高職教育研究。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校企合作,搭建高職學生“第一實踐”平臺的研究》(項目編號:2009A436);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科研項目《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團隊》(項目編號:GZZC09081);大連交通大學教學團隊項目《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項目編號:GZ0901)、《鐵路信號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項目編號:GZ09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