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天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KY3H治未病中心(上海中醫藥研究院特色診療研究所治未病研究室),上海 20120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亦稱為缺血性心臟病,既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使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也包括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的、非傳染性疾病,己成為世界死因首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的階段,冠心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正在升高,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勢。
上海曙光醫院蔡淦教授為上海市首屆名中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破⑽覆W科帶頭人,臨證遵循李東垣脾胃學說和吳鞠通“治中焦如衡”的學術思想治療各種疑難疾患,認為胸痹(冠心?。┑闹委煯斞a必兼通、通必兼補,指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冠心病的發生不僅與心、肝之氣血有關,而且與肺、脾、腎之氣也密切相關。稟賦不足、臟器虛損是本病發病的重要內因,加之勞累、過食肥甘、情志刺激、寒邪侵襲,均可導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終致痰濁、瘀血、水飲等邪氣痹阻心脈,導致冠心病發作。另有學者提出,冠心病治療當從痰論治[1],以治痰為先[2],而依蔡淦教授多年臨床經驗進行的“從脾論治糖尿病”[3]、“從脾論治腎病”[4-5],均獲滿意療效,蔡教授認為冠心病治療從脾胃著手,也是重要途徑之一,認為“痰濕”是冠心病發生的始動因素,發病早期以“痰濕”為主,而“脾為生痰之源”,“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從而設立了中藥健脾化痰方,該方由黨參、白術、瓜蔞、茯苓、葛根組合而成,具有益氣健脾、化痰通絡之功,正是東垣學說:“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臟”、“調脾胃以治五臟”之“治病必求其本”[6]精神的具體體現。
東垣認為“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7]。同時主張“夫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上升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谷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8]。元氣是健康之本,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的緣故。若脾胃之氣既傷,則元氣亦不能充而衰少,元氣衰則疾病所由生。“內傷脾胃,百病由生”[9]。脾胃內傷而虛弱,不能生化氣血,氣血不足,則內不足以維持身心的活動,外不足以抗御病邪的侵襲,往往引起疾病發生。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和勞逸失度是冠心病發病的重要因素。然而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成癖,首先損傷脾胃;憂思傷脾,郁怒傷肝,肝氣橫逆克脾犯胃,均致脾胃損傷;過勞傷脾,過逸傷氣,勞逸失度,皆傷脾氣,三者皆使脾氣受傷,化生傳輸不利,遂生痰濕。東垣指出[6]“夫飲食入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于心,貫于肺……今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當先于心分補脾之源”,即主以健脾益氣,升清降濁之法。正如我們所知痰濕停聚,心脈瘀阻是胸痹的主要病理因素,而脾胃功能失調則是引發上述病理因素的關鍵。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調、濕濁內停、痰濕彌漫、蒙蔽胸陽,致胸陽失展、胸悶、氣短而作;痰濁阻滯、氣機不暢、瘀血內傷、閉澀心脈則胸痹疼痛,故從脾論治冠心病也為其治法之一。
葉天士以苓桂術甘湯治陽氣微弱之胸痹,用外臺茯苓飲合桂苓方治陽虛夾飲之心悸心痛[10],張伯臾認為治療冠心病組方遣藥,講究陰中求陽與陽中求陰,氣血雙調[11-12]。在冠心病表現為虛癥,張氏認為應以補為主的同時加一、二味活血、理氣、祛痰藥,即補中寓通寓化。治邪實時,求以活血化瘀、開痹化痰、芳香理氣為主,但又不離痰、氣、瘀合治大法。活血中佐加理氣,理氣中配伍活血,有利于心脈氣血流通,收效往往更佳。
蔡淦教授在從脾論治冠心病方面,正是法理尚(李)東垣、藥理崇(葉)天士、方理推(張)伯臾,而設計創立了健脾化痰方,其組方由黨參、白術、瓜蔞、茯苓、葛根而成,方中黨參甘平,是為君,“健脾運而不燥……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13],白術甘溫苦燥,為補脾要藥,是為臣。脾為生痰之源,“脾土虛濕,清者難升,濁者難降,淤于生痰”[14],二藥相合,正令脾健水濕得除,則痰濁可消,治本所以治標;瓜蔞清化痰濁、寬胸散結,為胸痹要藥,茯苓既健脾又滲濕,使濕無所聚,痰無由生,二藥相合,共為佐藥奏祛化痰濁之功,治標所以固本;葛根可升舉脾胃清陽,以為使藥,現代用治心血管疾病,每多良效。合方衷中參西,總奏益氣健脾、化痰通絡之功。筆者經過多年臨床應用,認為蔡淦教授的健脾化痰方亦可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防治領域,即“治未病”中。
痰濕質的人易患冠心病。雖然冠心病初期常常無證可辨,處于一種“病已形成于內,證尚未見于外”的潛證狀態,但如果能意識到痰濁內生、附于心脈這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病機,則可早行預防,“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15]。同時雖然一個人體質形成的基礎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但后天因素卻可以使體質發生變化,如果能堅持實行恰當的預防手段,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原本的痰濕體質。其預防的手段主要包括飲食調理、生活方式調理、專方專藥調理、運動調理等。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也進一步論證了這一點。
輕癥胸痹如失治或治療不當,可發展為胸痹重癥,甚至真心痛。造成本病加重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脾虛失運,飲食失節,痰濁之邪進一步阻滯脈道,如《儒門事親》[16]云:“夫膏粱之人,起居閑逸,奉養過度,酒食所傷,以致中脘留飲,脹悶,痞膈醋心。”針對這一病機,更應以健脾化痰為大法。
中醫講究整體觀,把人看成有機整體,各臟腑之間相生相克,氣而津液相互轉化,環環相扣。“治未病”的治療學思想便是整體觀念的集中體現。對冠心病患者來說,病情緩解后雖可沒有相應的癥狀、體征,但根據痰濁內生、附于心脈這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病機,仍可以給予有效的預防措施。結合文獻及臨床,可以發現仍宜以健脾化濕法長期治療。
綜上所述,蔡淦教授健脾化痰方在治療冠心病的同時又可作為一種治未病的手段,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愈防復等方面。通過對名老中醫經驗方的總結和繼承,對青年中醫在臨床靈活運用方藥、發揮中醫特色方面均有良好的指導意義,而健脾化痰方對于減少本病的發病率,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未病”防治提供了思路。在中醫預防保健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做好各種慢性病的“未病”防治,將治療關口前移正是我們從事治未病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1]張衛萍,任建勛,胡銳,等.冠心病從痰論治的探討[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2,25(5):7-8.
[2]倪量,楊培君.冠心?。⒅翁禐橄龋⒌呐R床思路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1):25-26.
[3]陶楓,朱蘊華,陸灝.健脾清化方對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島素mRNA表達的影響[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7,3(3):44-45.
[4]陳剛,何立群.健脾清化方對不同蛋白飼料喂養慢性腎衰竭大鼠腎功能及血脂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1(3):66-68.
[5]符強,何立群,曹和欣.健脾清化方對慢性腎功能衰竭高脂血癥大鼠腎組織氧自由基和轉化生長因子β1mRNA表達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6,4(4):408-412.
[6]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脾胃論》注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6:66,295.
[7]文魁,丁國華(整理).脾胃論·卷下·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2.
[8]丁光迪(校注).內外傷辨·卷上·辨陰證陽證[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
[9]文魁,丁國華(整理).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
[10]陳克正.葉天士診法大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517,523.
[11]張菊生.張伯臾治療心痹驗案二則[J].遼寧中醫雜志,1997,24(6):279.
[12]郭良集.張伯臾診治冠心病經驗介紹[J].中醫文獻雜志,1997,4:24-25.
[13](明國初年)張山雷.本草正義[M].程東旗,點校.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6.
[14](明)李中梓.醫宗必讀·卷之八·痰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517.
[15]楊力.周易與中醫學·附錄五·易傳原文·既濟卦[M].3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95.
[16]牛兵占(譯注).難經譯注·第七十七難[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