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會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
昏迷患者由于呼吸中樞改變而引起呼吸困難,或因多種原因發生氣道梗阻的患者,在行氣管切開術后,大多數病情危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保護性咳嗽減弱,甚至消失。自行排痰障礙,細菌極易通過氣管切口侵入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系醫院內獲得感染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氣管切開患者中的發生率較高[1-2]。為了探討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筆者對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集的96例氣管切開患者進行了調查分析,并針對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探討相對應的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本組氣管切開患者96例,男62例,女34例;年齡11~76歲,平均47歲。機械通氣時間4~33 d,平均17.5 d。本組96例氣管切開患者繼發肺部感染者75例,其中男51例,女24例。肺部感染的診斷符合2001年制訂的院內獲得性支氣管-肺部感染標準。
1.2.1 臨床觀察 對氣管切開后的患者進行嚴密觀察,觀察患者的體溫、呼吸、脈搏、呼吸道通暢與否,分泌物的顏色、氣味、量的情況,觀察肺部有無干濕啰音、痰鳴音等。
1.2.2 主要護理措施 包括嚴密控制與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接觸、加強基礎護理、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合理吸痰和霧化吸入,適時應用抗生素和人工氣道的更換等[3-4]。
1.2.3 病原學檢測 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96例氣管切開患者發生肺部感染者75例,診斷肺部感染實際上多數與氣管、支氣管感染并存,感染發生率為78.13%,氣管切開的時間愈長,感染率愈高。在75例肺部感染患者中,3例因嚴重的顱腦損傷搶救無效死亡,2例因嚴重的不易控制的肺部感染而死亡,年齡均大于65歲,并有長期吸煙、飲酒史,其余患者均治愈或好轉出院。
經臨床觀察分析,致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最多的是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厭氧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等。
氣管切開患者通常具有1種以上致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本組臨床資料顯示,氣管切開的肺部感染與下列因素相關:年齡≥60歲的體質較差者,機械通氣時間持續時間為7 d,有長期吸煙、飲酒史者;不注意定時翻身,長時間仰臥位;濕化次數減少者,霧化吸入每日少于2次,頻繁吸痰每日多于8次者。
嚴格控制與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接觸,做好嚴密的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加強氣管切開患者病區管理,做到操作時要洗手,戴口罩,減少非醫務人員流動;加強病區清潔,消毒,定期開窗通風。紫外線消毒每日2次,物體表面,地面用有效氯含量為500 mg/L的消毒液每天擦拭2~3次,使病房空氣菌落數≤200 cfu/m3。拖把固定使用,用后洗凈懸掛,患者出院后做最終末消毒處理。
氣管切開患者的醫療操作應嚴格無菌。氣管切開后,每日消毒更換,濕化液每日新鮮配制使用,吸痰管使用無菌的一次性吸痰管,正確掌握吸痰技術[3-4]。吸痰時先吸氣管套管內痰液,再吸口鼻,沖洗吸痰管的無菌生理鹽水應分別放置并及時更換,一般每4小時更換一次,吸痰管不得重復使用。加強霧化吸入藥液的無菌配制,并對霧化器定時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根據病情常變換體,采取半臥位、低半臥位、側臥位等。加強翻身拍背每1~2小時1次,口腔護理每日不少于2次。
肺部感染的危險性隨吸痰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應適時吸痰。吸痰時動作應輕柔,吸痰達到一定深度,應一邊輕輕旋轉,一邊慢慢地退出進行吸引,切忌上下抽吸,每次吸痰過程中時間不宜超過15 s。霧化吸入也要適時進行,如分泌物黏稠,黃綠色,不易咳出時。在治療時加用相應抗生素和支氣管解痙劑,無特殊情況下每天不超過2次,還應盡早進行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為提高痰培養陽性率,留痰時無菌操作、準、快。
我們常規用生理鹽水50 ml加慶大霉素針40萬U加α-糜蛋白酶25 mg,氣道濕化方法:吸痰前沖洗,用濕化液5 ml注入氣管內,數秒后,進行常規吸痰,吸痰后,用濕化液2 ml滴入氣管內,用無菌紗布覆蓋,并用生理鹽水浸濕以保持濕潤[5-6]。
有些患者除了全身應用抗生素,也可采取氣管內注藥來控制感染。氣管內給藥一般在吸痰后進行,且每次藥量不宜超過2 ml,注藥也可根據肺炎等不同感染部位采取適宜的體位,這樣藥物一般容易達到肺內,起到更好地控制肺部感染的作用。
臨床證明,一次性氣管切開置管時間為5~7 d。也有研究認為在氣管切開竇口無感染、無梗阻,且功能正常的情況下,無需更換,若出現部分梗阻,應立即更換。
昏迷患者氣管切開存在多方面和易患因素:①由于氣管切開使氣管與外界直接相通,在易患因素存在的情況下,細菌很容易進入并留存在下呼吸道引起感染;②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破壞了呼吸道的解剖功能,聲門與氣囊之間形成一死腔,常有大量的分泌物潴留于此,形成隱匿病灶;③人工氣道建立后,呼吸道失去了保持生理濕化的屏障,呼吸道內水分從氣管切開口處不斷大量喪失。從而使呼吸道分泌物水分丟失增加,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而使呼吸道感染的防御功能低下,還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質遭到破壞而導致肺順應性下降,從而引起或加重缺氧和局部痰癥,可見對于應用人工氣道的患者有效的氣道濕化極其重要;④頻繁吸痰則增加了導管對局部氣管的刺激和損傷,增加細菌侵入下呼吸道的機會;⑤霧化吸入過頻增加肺部感染則因霧化器裝置本身可能帶菌,或者過頻使用,消毒不嚴格,易引起交叉感染,或治療過程中受到室內污染,口腔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可見,對氣管切開患者加強護理是很重要的。
[1]中華結核與呼吸雜志編委會.醫院內獲得性支氣管——肺感染診斷標準[J].中華呼吸與結核雜志,1990,13(6):3.
[2]單紅衛,景炳文,李萍,等.ICU中氣管切開后繼發肺部感染[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2,2(3):79-80.
[3]陳欽,朱光發,郭海英,等.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臨床分析[J].世界感染雜志,2001,1(4):338-340.
[4]解海霞,王輝.腦外傷氣管切開患者繼發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的對策[J].世界感染雜志,2002,2(5):377-379.
[5]陳立前.昏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如何預防肺部感染[J].當代護士:綜合版,1995,10(6):41-42.
[6]鄭佳坤,賴素勇,陳默蕊,等.氣管切開術后繼發肺部感染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6(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