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鳳英,卓 新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人民醫院,廣東梅州 514600
在醫療實踐中,中心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catheter,CVC)成為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安全輸液、血液凈化及靜脈營養支持等的主要途徑。然而,隨之產生的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VC-RBI)也日益突出,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并且加重了醫療負擔。本文就CVC-RBI進行分析,為臨床和護理提供參考。
選擇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實施中心靜脈置管523例,發生CVC-RBI 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 31~75歲;導管留置時間 5~49 d,平均 28 d;導管留置過程中,發熱34例,低血壓8例,白細胞計數升高29例,局部紅腫熱痛16例。
采用血培養細菌定量對比法,分別從外周靜脈和中心靜脈導管各采5~10 ml血進行培養、定量,當為同一種細菌時,導管血的細菌數大于外周血5~10倍,或者利用導管血培養出現陽性結果的時間比外周靜脈血早2 h以上,便可以診斷導管相關性感染[1]。
采用單腔三向瓣膜式導管(型號為4Fr)由美國巴德公司制造,選擇合適的靜脈穿刺點進行穿刺,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置管后用無菌紗布及繃帶局部壓迫止血24 h。
本組共發生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50例(9.6%),其中,鎖骨下靜脈3例(6.0%),頸內靜脈9例(18.0%),股靜脈11例(22.0%),其余27例均為出口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19例(38.0%)、表皮葡萄球菌15例(30.0%)、不動桿菌屬9例(18.0%)、念珠菌屬4例(8.0%)、綠膿假單胞菌 2例(4.0%)、腸道桿菌 1例(2.0%)。
中心靜脈插管留置時間大于7 d者發生CVC-RBI 49例,僅1例發生于留置時間<7 d。
CVC-RBI的致病菌中,主要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占多數,主要來源于皮膚表面[2]。近年來革蘭陰性菌也呈明顯上升的趨勢,主要來源于腸道細菌移位和醫務人員的手污染[3],其中以腸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為主,尤其以腸瘺患者和不能及時給予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居多。由于廣譜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導致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真菌在院內血源性感染中比例也越來越高,本組占8.0%。
中心靜脈導管插入主要有三個部位: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股靜脈。多項研究表明,股靜脈導管的感染發生率和并發癥遠高于頸內和鎖骨下靜脈,并且股靜脈和頸內靜脈較鎖骨下靜脈導管置入點細菌定植發生更早,增加了導管相關性血行感染的風險[4]。本組鎖骨下靜脈僅發生3例,與文獻報道相符。
隨著置管時間的延長,導管感染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中心靜脈插管留置時間>7 d者可增加中心靜脈插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率[5]。本組僅1例發生于7 d之內,這是因為細菌沿導管表面向體內遷移并完全生長起來約需7 d時間,7 d內細菌還沒有繁殖到一定數量,少量進入血液后被免疫系統和抗生素消滅,7 d后,當細菌生長繁殖到一定數量時,便會釋放入血引起菌血癥和臨床癥狀等。當導管插入后作為一種異物停留在血管內,24~48 h內可被纖維蛋白包裹,環導管內膜形成一層疏松的纖維蛋白鞘,同時導管內外壁短時間內即會形成各種血栓,成為細菌繁殖的有利條件[6]。
另外,由于患者病因、病種不同,發生CVC-RBI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導管的使用也對CVC-RBI的發生有關。
①制定中心靜脈置管操作準入制度,由經過培訓的護士完成插管及護理過程。②改進消毒隔離措施,盡可能在手術室或換藥室進行。③定期對插管者知識掌握和指導方針遵守狀況進行評估。④嚴格無菌操作,操作時應該戴口罩、無菌手套,做好接口處的有效消毒且用無菌巾包裹,皮膚入口處應以透明無菌敷貼覆蓋并且每日消毒更換,每日更換輸液管。注意觀察,早期發現感染征象。
嚴格無菌操作,遵守正確的衛生操作程序,按規定洗手、戴無菌手套、穿隔離衣、戴帽子、口罩。按規程消毒穿刺點,插管前注意消毒劑自然風干,在置管和更換敷料前注意不可在皮膚上使用有機溶劑,使用小塊無菌紗布置于穿刺點上方,用無菌透明、半透明的敷料覆蓋置管部位。并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有無痛苦。穿刺中注意更換敷料,以免造成感染。妥善固定導管,防止導管滑脫、扭曲、牽拉,留在體外的導管應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導管受外力牽拉時有一定的余地[7]。
由于CRI的發生率與置管時間呈正相關,因此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應縮短留置時間。一旦發生CVC-RBI,應立即拔管,拔管后,積極應用抗生素,以預防繼發感染,同時密切觀察病情,以防止其他病原菌的侵入。
在臨床治療護理中,很多醫院對于中心靜脈置管所引起的CVC-RBI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從置管開始,我們就應該做好每一個細節,置管與拔管都要謹慎,方能有效減少CVC-RBI的發生。
[1]許愛國,孫榮青,馮敏,等.重癥監護病房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臨床分析[J].臨床薈萃,2006,21(11):796-797.
[2]董葉麗,陳坤.外科術后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7,6(42):565-567.
[3]夏梅,吳蔚,徐靜.心胸外科中心靜脈導管感染患者的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5):10-12.
[4]趙榮,胡雪慧,崔勤,等.留置時間對體外循環術后中心靜脈管道感染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4):498-499.
[5]蔡學聯.護理管理在控制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性血液感染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8):699-700.
[6]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19):1441-1449.
[7]蔣雅瓊.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預防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