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實 陳 珂
園校互動 工學交替
——高職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
□於 實 陳 珂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是無錫高新技術產業區承辦的一所高職院校,學院充分利用園區優勢,進行“園校互動、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園校企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為人才培養建立保障網絡,共同實施工學交替培養學生的實踐性創新能力,為高新區培養了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成為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的一個優秀范本。
園區互動;工學交替;高職教育;人才培養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與本科教育相比,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更為緊密。改革開放以來,為吸收利用外資、創建產業聚集優勢、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我國在近200個城市和地區設立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區。近年來,在高職教育大發展后遇到很多問題、遭遇瓶頸的時候,眾多職業院校紛紛遷入開發區、高新區,一些開發區、高新區也開始舉辦自己的職業院校。開發區、高新區與高職教育的碰撞,為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新生機。然而,高職教育如何充分利用開發區、高新區的資源,培養出區域經濟所需要的高質量的人才,尚是一個新課題。2009年、2011年,中國國家級開發區職業教育年會兩度召開,探討國家級開發區、高新區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吸引了全國職教界的眼光。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是無錫高新技術產業區承辦的位處高新區核心位置的一所公辦高職學院,是無錫高新區“一區多園一校”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辦學近8年的過程中,本著“立足高新區、依托高新區、融入高新區、服務高新區”的宗旨,在辦學上,堅持“區校一體、同步發展”,在人才培養上,堅持“園校互動,工學交替”,走出了一條人才培養的特色之路。
無錫新區高新企業集聚,有2000多家科技企業和6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近年來,新區又形成了多個以企業類型劃分的功能園區,比如物聯網產業園、軟件園、物流空港園、光伏產業園、創意產業園等。學院身處無錫高新區核心區域,為眾多功能園區簇擁,為充分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在新區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學院建立了院系對接園區、專業對接企業、教師對接技術人員的“1+1+1”互動合作機制,園校企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為人才培養建立保障網絡,共同實施工學交替培養學生的實踐性創新能力,培養高新區需要的高職層次人才。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是“高新區辦學,為高新區辦學”,肩負著為無錫高新區培養適用人才的重要使命,無錫科院始終堅持與高新區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定位,調整專業結構,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層次。
無錫科院成立了發展咨詢委員會,吸納高新區、各功能園、領軍企業的主管領導作為委員,對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給予指導、咨詢和建議。此外,學院與園區還保持多層次的密切聯系,經常去園區參觀、調研,甚至參加園區定期舉辦的企業高層主管沙龍,所以,學院對于園區的產業構成、人才需求能及時把握,從而及時跟蹤區域產業與人才結構變化,進行人才培養定位和專業結構的調整。在無錫經濟轉型發展、優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基于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學院堅持“三新”(新產業、新技術、新職業)導向,逐步探索出一條由工科類專業為主向高新技術類和現代服務類專業并重的轉型發展之路,完成了專業結構由制造類專業群、服務外包類專業群到新能源、新技術類專業群的優化,把人才的培養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
職業能力體系解決的是所培養人才的具體規格要求,確定符合實際的科學的職業能力是進行人才培養的基礎。職業能力體系包括專業能力(掌握專業技能、知識)、方法能力(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和社會能力(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是一個全面的體系。職業能力體系對接行業企業對于職業崗位的要求,隨著行業企業的發展,職業崗位的要求不斷變化,具有動態發展的特點。同時,職業能力體系必須兼顧行業統一標準和區域的特殊要求。所以職業能力體系的確定既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也具有相當高的難度。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充分利用各功能園的資源,以解決這個難題。
無錫高新區的各功能園聚集了眾多同類企業,而且不乏行業中的領軍企業,功能園既對這些企業進行管理,也為這些企業提供服務和指導,可以說,功能園在某種程度上兼具了政府與行業的職能。學院各專業(群)在梳理職業能力體系的時候,既深入企業調研對應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又充分考慮功能園的標準,再結合國家行業標準,從而使職業能力體系既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又體現地方經濟的特殊要求。由于學院建立了院系對接園區、專業對接企業、教師對接技術人員的互動合作機制,學院能在各個層面上及時、全面把握職業能力要求,梳理確定科學的職業能力體系。
課程與教學體系解決的是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包括課程的設置與結構、課程的內容與組織以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是人才培養的核心部分。對于高職教育來講,課程與教學體系同樣是一個動態的體系,因為要培養具有實際職業能力的人才,課程與教學體系必須對接職業能力體系。職業能力體系一旦發生變化,課程與教學體系的方方面面,如課程的設置、課程的內容與結構、教學的設計與組織、教學的方法與手段等都必須適時作出調整,有時可能必須是顛覆性的變化。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建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制度,委員會中園區企業成員占半數以上。學院還規定每個課程團隊必須有企業專家,學院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確定課程內容、編寫教材、實施教學。通過與園區企業的密切合作,學院能動態地構筑課程與教學體系。學院根據“專業能力體系”設置崗位能力模塊課程,以滿足培養“崗位人”的要求,根據“方法能力體系”設置職業基礎模塊課程,以滿足培養“職業人”的要求,根據“社會能力體系”,設置公共素質模塊課程,以滿足培養“社會人”的要求,并且根據實際情況每年更新人才培養方案。對接職業能力體系的課程體系有力突破了原有的三段式的學科課程體系,與真實職業生活更為貼近。同時,為有效實現職業能力體系的要求,學院大力倡導課程與教學改革。很多課程與園區企業合作共建,實施“做學一體”的項目化課程。園區企業提供了大量真實項目,學院選取部分項目根據教學要求進行改造,形成用于學校教學的假項目(模擬項目)。當然,為了培養學生的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學院也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參與企業真實項目。通過“假項目假做”、“假項目真做”、“真項目真做”的多階段教學,逐步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質的提升。
評價是學校人才培養的終點,也是新一輪循環的起點,對于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評價比較片面,以學校為評價主體,一般僅對學生學業進行總結性評價。為了保障評價的全面、準確,學院與園區企業共同構建了多元評價體系。與傳統的評價體系不同,多元評價體系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包括對于課程的評價、對于學生學業的評價和對于畢業生的評價等。多元評價體系的主體,除了學校,園區企業也成為評價主體,而且其評價占有更大的權重。
園區企業與學院共同制定學生學業評價方式、評價標準,并且參與評價過程,改變原來一張試卷考試的方式,從而真正檢驗出課程與教學體系是否實現了職業能力體系的目標要求。通過功能園區、領軍企業網上評學系統等方式,反饋學院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的情況成為園區企業的常規工作,從而使學院能了解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企業參與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選取、課程實施、教材編寫等,對學院的人才培養進行過程性的評價,使學院能及時調整課程與教學體系、職業能力體系的相關內容。
在與園區、企業的合作中,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始終以“互利共贏”為宗旨,不單純向園區索取,而是充分考慮園區的需求和利益,在與園區的互動合作中,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力求做到雙贏。學院突出人才培養、公共平臺建設、科技服務和師生參與科技項目開發、社區文化共建的職能,使園區、企業在與學院的合作中受益、得到發展,園區、企業也樂于為學院的人才培養投入資金。
學院每年選派10個以上骨干教師團隊到園區科技企業擔任科研助理,協助企業進行項目開發和科技攻關;科技園區、科技企業發揮530創新創業的人才優勢,選派一批優秀的海歸博士、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學院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通過優勢互補,雙向互動,不僅解決了科技創新型企業人才不足的矛盾,而且有效地鍛練和提升了學院的師資隊伍。學院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外聘師資隊伍。
對于職業院校來說,良好的實訓條件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學院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先進的實訓條件為保障,這需要企業尤其是領軍企業的強力支持。學院通過與園區、企業進行資源共享,使校內外實訓條件能夠實時更新。學院向園區、企業開放實驗實訓設施、圖書館和教學設備等辦學資源,企業向學院開放設備設施、研發中心等資源,從而使學生能使用到更多、更新的資源。此外,學院和園區企業合作建設共享的校內外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學院提供場地、企業投入設備等途徑,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學院進行生產性實踐教學,如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與學院共同組建了光伏組件流水線,中國電信與學院共同建設了呼叫中心等。建立“廠中校”,在與學院緊密合作的企業生產車間建立教學區,車間教學區既能使學生的實訓實習能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使用到企業最新的機器設備,由企業一線專家進行指導,又能按照整個教學計劃的進程進行,從而達到最佳的實訓實習效果。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高端就體現在人才的創新能力。與本科、研究生培養的學術性、技術性創新能力不同,職業院校培養的是實踐性、應用性創新能力,這種能力更需要在實踐性學習活動中培養。因此,學院提倡通過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工學交替,就是利用學校、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通過學校學習和企業工作的交替進行,對學生進行培養的一種教育方式,工學交替是工學結合的最重要的形式。雖然學院近年來大力倡導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學做一體的課程教學,但是在學校環境內,再“真實”的任務和項目,都無法與生產性環境下的實際工作相比。生產性環境下的實際工作,除了使學生有機會觀察和參與完整工作過程,還可以讓學生真實感受工作壓力、體驗職場氛圍、領會職業精神,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綜合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質。
工學交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實習,利用與園區的緊密合作,無錫科技學院形成了多樣化的學生實習形式。認知體驗性實習,學生在企業初級崗位實踐或從事某些崗位的邊緣性工作,目的是讓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有初步的認識,初步體驗企業文化和職場環境氛圍。專項性實習,學生在企業從事某些崗位特定板塊的工作或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從事某些特定的生產性工作,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鍛煉專項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項目性實習,學生在學院科研助理的帶領下在企業參與具體研發項目,在項目性實習中,學生參與整個研發過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能力,并在研發過程中不斷得到拓展,同時,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也得到培養。頂崗實習,學生在企業中與將來就業相同或相近的崗位上工作,承擔與正式員工基本相同的職責,通過頂崗實習,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內容,職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對于職業精神和企業文化的體驗更為深入,認同度進一步提高,從而實現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
依托多樣化的學生實習,無錫科技學院的工學交替形成了以下特點:
工學交替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遞進性螺旋上升的交替,根據課程與教學體系的總體安排,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入校內外生產性實踐基地實習,實習的崗位從低到高,從事的工作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項到綜合,達到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目標,實現素質提升,能力遞增。同時,學生的實習也是企業參與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實習,企業可以檢驗學生前一階段在校學習的成果是否符合企業的要求,如果合格,則學生可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如發現問題,可及時查漏補缺。
工學交替是工學結合的重要形式,雖然工學交替存在著學校學習和園區實習兩條線,但兩者不是生硬的拼湊,而是經過統一規劃,有機融合一體的。
各專業(群)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學校學習和園區實習作出總體規劃,明確在各個階段,學校學習、園區實習的目的、內容和所要達到的標準。學校學習和園區實習都是為實現學生的能力目標服務,兩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比如,學生在學校已經學習了某項重要技能,學院就會安排學生進行專項性實習,使學生有機會在真實職業環境中使用該項技能,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真正掌握該項技能的目的。又如,某一學年,如果確定了學生將在科研助理的帶領下參與企業真實項目研發,進行項目性實習,學院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就會根據該項目的情況,適當調整學校學習的內容,從而保證學生能順利進行項目研發,提高研發創新能力。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確定工學交替為學院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工學交替的具體形式上并不一刀切,而是倡導各專業根據各自的特點實施工學交替。各專業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和學生特點選取全部或部分類型的實習,選擇與學校學習合適的交替方式,安排合適的時間。比如,機電類專業對技能要求比較高,一般先通過校內學習,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安全生產的習慣,然后再安排實習,實習一般以專項性實習為主,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壓力下練習技能,從而培養更好的職業習慣和責任心;管理類專業對硬技能要求相對不高,更多需要的是協調事務、處理人際關系等軟性技巧,所以一般安排認知體驗性實習、頂崗實習的次數比較多,比較早,從而讓學生能較早地觀察、參與整個工作過程,再與校內理論學習和模擬項目學習結合,就能較容易地體會到其中的訣竅;技術開發類專業,通過一年左右校內基本技術的學習后,一般會安排進行項目性實習,通過到企業中參與項目研發,綜合提高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
辦學8年來,無錫科技職業學院,銘記“高新區辦學,為高新區辦學”的創校目的,秉承“立足高新區、依托高新區、融入高新區、服務高新區”的宗旨,堅持走“園區互動、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特色之路,為高新區培養了大批高質量人才。學院學生在高新區的就業率達到80%,企業滿意率達到95%,部分學生已經嶄露頭角,走向管理領導崗位,真正成為了高新區人力資源的加油站。
於實(1961-),女,江蘇丹陽人,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教學科研處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高職研究;陳珂(1977-),女,江蘇無錫人,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教學科研處,研究方向為高職研究。
G712
A
1001-7518(2011)30-0028-03
責任編輯 徐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