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睿,楊培常,翟軍亞,李麗紅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我國護理院校本科層次學生護理道德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啟示
侯 睿,楊培常,翟軍亞,李麗紅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護理道德又稱護理專業品格,是護理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是在護理活動中,調整護理人員與社會、患者以及同事間關系行為規范的總和。現今,隨著護理學新的發展,對護理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回顧我國護理院校學生護德教育的現狀基礎上,借鑒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對新形勢下我國護理院校如何構建新的護德教育模式進行了思考和建議。
護理道德;科爾伯格;教育;現狀;啟示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樹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呼喚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思想體系。因此黨中央于2001年9月20日向社會頒布了《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又將新時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寫入報告中。護理學作為我國衛生保健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貫徹實施對本專業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縱觀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史,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護理事業蓬勃開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全國護士數量和護理院校學生保有量更是呈不斷上升趨勢。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群健康理念的提升,社會對護理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期待日益增長。與之不相稱的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護理教育一直處于“重技能、輕素質”的現狀,造成了護理從業人員素質道德水平和社會需求之間差距不斷拉大,以致近年來出現了一系列的護德缺失的案例,使護理這一神圣的事業無形中蒙上了負面的陰影。這種“急進”現象必須引起我國護理教育者的重視和反思,而以教書育人、培養新型實用型護理人才為目的的護理院校,要把護理道德教育放在與專業知識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應貫穿于其他學科教育之中,以加快構建與市場經濟及護理學發展相適應的護理道德體系,培養德才兼備的現代護理人才,滿足社會需求。據此,本文通過選擇護理院校本科層次學生的護理道德教育為研究目標,旨在通過回顧我國2000年至今的護德教育現狀,探尋存在的問題并找到適合現階段時代特點和學生個性的護德教育途徑。
1.1 勞倫斯·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勞倫斯·科爾伯格 (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 年)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也是當代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學家。在現代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和道德教育實踐方面具有創造性貢獻。他繼承并發展了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著重研究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基于對道德兩難問題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其理論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前習俗道德期——被試者的道德心理特征是,只考慮自己需求滿足,不考慮是否符合社會習俗。習俗道德期——一般都是遵從世俗或社會規范,從事道德推理判斷。后習俗道德期——指個人面對攸關道德的情境時,可本著自己良心及個人的價值觀從事是非善惡的判斷,未必受傳統習俗所限制。科爾伯格認為,學校的教育對于青少年德育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認為“正式的宗教教育對于道德的發展,并未占有特別重要或獨特的地位,至于公立學校和家庭則相反地應該扮演重要而獨特的角色”[1]。學校要善于抓住這一關鍵,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手段將道德內容潛移默化,切實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1.2 護理道德概述
護理道德屬于職業道德中的一種,是一般社會道德在護理科學中的特殊表現。護理道德就是在護理實踐過程中調整護士與患者、護士與醫務人員和護士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一方面,它以一般社會道德的一般醫學道德為指導,引導護理人員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理想和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它根據護理科學上需要的一些特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來調整護士與患者、醫務人員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引導護理人員熱愛本職工作,關心患者,恪守護理制度,講究護理藝術,鉆研護理業務,從而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2.1 我國護理道德教育關注度
隨著醫學模式逐漸由以疾病為中心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我國護理院校及其他研究者都開始將關注點著重于護理道德教育這一方面。孫琴琴等[2]認為,不同層次護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是否有其差異性,護生道德教育如何適應社會的變遷,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否需要改進,以及教師們如何因材施教,這些都是護理學教師必須知曉和深入研究的。趙春娟[3]認為,教育如何根據護理學發展的需要做好護理職業道德教育,是每一位護理教育者值得重視的課題。王泉華等[4]也認為,醫學模式的改變和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對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們對護士角色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培養護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環節。Berit Karseth[5]在其著作中也強調,“從整個護理教育事業的發展史上來看,現在我們應當關注護理道德和倫理觀念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廣大護理實踐者和教育者都已經開始關注護理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2.2 我國護理道德教育現狀
張梅等[6]在其研究中著重調查護生臨床實習中對道德倫理的認知水平,結果顯示處于較低水平,文章基于調查的基礎上提出建議加強實習護生的道德觀。王泉華等[4]還強調,在實習中慎獨精神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對護生道德培養的重要性。方桂珍[7]在其研究中主張實習中應將道德教育與臨床相結合,采取多種教學方式進行道德教育。綜合查找到的文獻,我國現有護德教育途徑多集中于本科學生實習階段,多數研究者也將重點放在實習過程中。這與護生實習中較多出現與倫理道德相關的困擾和紛爭有關。
2.3 我國護理道德教育面臨的問題
通過閱讀文獻可以總結出,盡管我國護理教育蓬勃發展,但對學生護理道德觀教育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總的來說有以下特點:首先,我國護理道德教育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影響以及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與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一定沖擊,導致本科護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向個人方面傾斜,追求物質化,缺乏護士職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削弱了對社會的奉獻精神;其次,隨著國家普法教育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法制觀念、維權意識逐漸加強,患者及家屬期待高素質的護士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這就對我們護理院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再次,護生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發育成熟,沒有社會經驗,缺乏人際溝通技巧,面對臨床中的各種復雜情況會感到較大的壓力,特別是近年來青少年的叛逆和獨立思想導致護生的職業思想不穩定。
2.4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的應用現狀
Pamela E等在其研究中認為,科爾伯格的理論對于護理教育者幫助學生識別臨床中不道德的現象和行為起著基礎作用。在已檢索到的文獻中可以得出,我國護理教育者對于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于怎么樣將其應用于我國護理道德教育中卻缺乏系統和實用的觀點。文獻大多是介紹其理論原理和概念的論述性著作,未有針對性的量性和質性研究。總之,對于此專業理論的應用在我國護理道德教育領域還處于較為淺泛的階段。
3.1 對于科爾伯格道德理論的評價
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為我們深入理解道德思維的發展提供了視角,其對于青少年成長發展的深入研究對于我國護理教育者有著一定的啟示。根據道德兩難問題進行的小組或團體的討論法對我國護理教育有很大的借鑒作用。但是由于其研究是基于其國情和兒童特點基礎之上的,所以對于我國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國外靈活的授課方式開始較早,科爾伯格的道德培養方式有推行的基礎。但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基數較大的國家來說,較難在課堂上推行其全部的小班式教學。此外,其理論中蘊含著人本主義思想,并且在現實的教學背景下,其理論的某些方面過于復雜,操作性不強。因此對于任何理論,我們所有研究者都應當本著辯證的觀點看待,對于其在實際中的應用要進行兼收并蓄式的借鑒。
3.2 對于我國護理院校道德教育的啟示
通過研究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和回顧我國現有護理院校本科層次的道德教育現狀,我們可以看出現有的護理德育教育無論是從重視程度、教育內容、教授方式、評價體系和理論的應用深度方面都還有很長的完善之路要走[8-15]。研究者通過研究得出如下啟示:
3.2.1 加大對護理院校護理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
每個護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都應不遺余力地呼吁相關部門加大對護德教育的關注度,特別對于護理院校的領導者而言,更應在響應貫徹《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基礎上,重視學校的護理道德教育工作的計劃、有序進行。改變過去長期以來護理學教育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培養的單一格局。
3.2.2 改進護理道德教育內容
護理院校現有的護德教育內容沒有專門的統一教材,職業道德的相關內容被編排在《護理倫理學》中,由于內容相對固定,因此與時代社會的要求相比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護理院校應該在課程設置上下功夫,把中國從古至今道德思想的精髓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加強道德知識與其他相關課程的聯系和滲透,使學生在學習中達到知識、技能、態度三個目標的有機結合。此外還應加強對不同年級本科學生道德知識需求的調查,根據調查的結果有層次性地制定相關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
3.2.3 善于分析本科護生的特點
現有的護德教育大多不注重對被教育對象人格特點和性格特征的分析。本科護生年齡在18~20歲,此年齡段按科爾伯格對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分期標準是處在習俗道德期,此期青少年的特點是愿意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和希望尋求別人的認可。這就要求我們的護理教育者善于抓住這一特點,在授課方式和內容設置上作出努力,以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啟發和鼓勵的方式促進護德知識的學習和觀念的培養。
3.2.4 不斷探索新的護德教育方法和途徑
德育方法多種多樣,要進行優選組合。這是我們現階段能努力扭轉現狀的最關鍵步驟。建議改變傳統的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知識講解的基礎上適當鼓勵教師開展對于社會道德現象辯論的討論課,教師可選擇有代表性的道德案例,借鑒科爾伯格的道德討論法,讓學生對其原因和結果進行分組討論,教師在此過程中扮演指導者和觀察者的角色,對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適當的指正和評價。此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設置一個虛構的情景,設置學生較感興趣的如實習中的病房場景,讓學生扮演角色深入其中。通過角色學習和角色移情的方法講道德知識內化為自我思想中的道德觀。這樣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無形中道德教育內容也較易被本科護生所接受。
3.2.5 完善學校道德評價體系
現有護理院校對本科護生道德認知程度的評價多采用書面考試的形式,這樣未能對學生真正的道德水平作出全面的考核。建議采取類似臨床觀察的方法即教師評價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綜合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道德水平程度的表現,對其認知水平和思想意識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綜上所述,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在護理事業蒸蒸日上和人才層次不斷提升的今天,加強護理院校本科層次護生的職業道德和改進現有護德教育模式勢在必行,這也是護理學這個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現在在護理院校教師素質、教學技巧等方面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因此仍需其他研究者在此方面探討和研究。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共同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護理職業道德教育體系。
[1]Lawrence Kohlberg.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Harper&Row Publishers,1981:300.
[2]孫琴琴,王斌全.護生道德認知水平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4):865-866.
[3]趙春娟.護理專業課學習期間的職業道德教育[J].護理研究,2007,21(20):1868-1869.
[4]王泉華,呂桂晶.怎樣培養實習護生的職業道德 [J].中國護理管理,2004,4(3):24.
[5] Berit Karseth.Curriculum changes and moral issues in nursing education[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4,24:638-643.
[6]張梅,王力.關于實習護生倫理道德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10):879-881.
[7]方桂珍.護生實習期間的職業道德教育[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9):40-41.
[8]周長蘭,胡秀鳳.護理糾紛原因分析與防范措施[J].齊魯護理,2011,17(12):119-120.
[9]梁愛瓊,邱小文,謝紅珍,等.新時期軍隊護士職業道德教育方法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2):30-32.
[10]周俊萍.論護士職業道德內化教育問題 [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0):77.
[11]Jaana Auvinena,Tarja Suominenb,Helena Leino-Kilpib,et al.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judgment during nursing education in Finland[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4,24:538–546.
[12]王煜煒.實用主義道德觀在醫護管理工作中的實踐意義[J].護理研究,2007,21(33):3076-3077.
[13]沈傳華.護理實踐課教學中貫穿護理道德教育[J].現代護理,2008,14(2):244-245.
[14]楊運秀.從護理學發展談現代護理道德教育[J].護理學雜志,2005,20(5):76-77.
[15]李維忠,王昆.兒科門診護患糾紛原因分析與防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1):107,110.
R47
B
1673-7210(2011)07(a)-165-03
201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