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楊 ,何曉紅 ,劉 華
1.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靜安分院腎內科(上海靜安區中心醫院),上海 200040;2.上海交通大學校醫院,上海 200240;3.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靜安分院神經內科,上海 200040
發作性睡病是一種日間難以抗拒的睡眠發作、猝倒、睡眠癱瘓及睡眠幻覺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兒童早期至50歲均可發病,15歲及36歲為兩個發病年齡高峰期。人群患病率為0.03%~0.16%,無性別差異。為一終身性睡眠疾患,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釀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1]。筆者曾運用更年康治療發作性睡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2-3],現使用更年安(江西濟民可信藥業有限公司)治療發作性睡病亦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經文獻檢索未見相似報道。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15歲。以“發作性入睡5年加重1年”于2010年5月6日就診。2005年起,患者在空閑時出現發作性入睡,每次睡眠30 min,每日發作2~3次。近1年每日發作5次,上課時亦發生,每次睡眠30~40 min,無其他癥狀,未診治。夜間睡眠好,8 h,無家族史。查體:Bp:100/72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神經系統無異常。 輔助檢查:Hb:122 g/L,心肌酶譜正常,腦電圖、頭顱CT正常。診斷:發作性睡病。給予更年安6片bid,用藥8 d后,發作性入睡由每日發作5次減少為2次,每次睡眠時間減少為10余分鐘。2月余后發作性入睡消失,遂停藥,停藥后隨訪9個月,未再發。
患者,女,55歲。以“發作性入睡3個月”于2009年7月5日就診。近3個月來,每日發作性入睡2~3次,多在上午與下午,每次睡眠30 min,無其他癥狀;夜間睡眠好,8 h,無家族史。有高血壓病史 8 年。查體:Bp:135/84 mm Hg,心、肺、神經系統無異常。輔助檢查:血糖6.3 mmol/L,血常規、血脂、肝功能、腎功能均正常,界限性腦電圖、頭顱CT正常。診斷:發作性睡病。給予更年安6片bid,用藥7 d后,發作性入睡減少為每日2次,2周后減為每日1次,3周后基本不發作。后持續用藥未再發作,治療13個月停藥。停藥后隨訪8個月,未再發。
本病的發病機制仍未明了,有人認為可能是下丘腦及腦干網狀結構功能紊亂所致[4]。近年來研究發現,食欲素在發作性嗜睡型睡眠紊亂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基于食欲素的抗嗜睡藥物有可能從根本上治愈發作性睡病[5]。本病的診斷除了臨床表現外,白天多次睡眠潛伏期試驗(MSLT),整夜多導睡眠圖(PSA)是診斷發作性睡病的重要方法。如果監測中平均睡眠潛伏期<5 min,有2次或2次以上直接進入快動眼相睡眠或快速動眼睡眠潛伏期<10 min可明確診斷[6]。
目前獲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發作性睡病的藥物有4種:右旋安非它命(右旋苯丙胺),苯哌啶醋酸甲酯(哌甲酯),莫達非尼和γ-羥丁酸[7]。鹽酸哌甲酯于1959年開始用于治療發作性睡病。莫達非尼于1998年獲準用于治療發作性睡病。阿莫達非尼為莫達非尼R構型單一異構體,作用機制與莫達非尼相似,t1/2比莫達非尼長,為10~15 h。2007年FDA批準用于治療發作性睡病。γ-羥丁酸鈉2002年獲準用于治療發作性睡病。它是唯一一種對嗜睡及猝倒均有較強療效的藥物[8]。
本文2例患者限于條件未做MSLT等檢查,但根據臨床表現可以診斷為發作性睡病。筆者采用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中藥更年安治療發作性睡病,取得了明顯療效。2例患者用藥1周左右起效,4~8周發作性睡眠消失;分別治療2月余及13個月停藥。停藥后隨訪8個月及9個月均未再發作。筆者10余年前曾運用更年康治療4例發作性睡病患者:更年康4片 bid,療程 1個月左右;顯效時間 10~20 d;4例中,2例隨訪4個月無發作;1例伴入睡前幻覺者隨訪半年很少發作;另1例隨訪1年余,1~2個月發作1次[4]。更年康的組方為刺五加、五味子、鹿茸精、甘油磷酸鈉等,刺五加為主要藥物。刺五加中的五加皮苷對正常家兔的腦電圖有輕度的激活作用,如以小鼠活動作指標,五加皮苷的興奮作用較其流浸膏強40~140倍。能削弱水合氯醛、巴比妥及氯丙嗪的抑制,增強大腦皮層的內抑制過程。五味子在其適當劑量時,對不同水平的中樞神經系統均有興奮作用;對健康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各部位所進行的反射性反應也均有興奮與強壯作用;用條件反射或腦電圖亦證明北五味子能加強興奮過程,也能加強抑制過程,增大神經過程的靈活性;促進兩種神經過程的相互平衡,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9]。更年康發作性睡病的效果考慮與刺五加、五味子的藥理作用有關。更年安的組方為地黃、澤瀉、麥冬、熟地黃、玄參、茯苓、仙茅酒、磁石、牡丹皮、珍珠母、五味子、首烏藤、制何首烏、浮小麥、鉤藤。比較更年康與更年安的組方,唯一相同的藥物是五味子。本文2例服用更年安后效果明顯,可能與五味子有關,但亦不排除整個組方的作用。其治療機制可能與改善下丘腦及腦干網狀結構功能有關,但作用究竟如何,值得更多的病例應用與研究證實。
[1]沈沸,張瑛.發作性睡病[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08,5(4):243-246.
[2]張瑛,沈沸.發作性睡病治療及進展[J].醫學研究雜志,2010,39(9):117-119.
[3]王偉,馬融.發作性睡病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環球中醫藥,2010,3(4):314-317.
[4]李松揚.更年康治療發作性睡病4例[J].陜西醫學雜志,1990,19(11):25.
[5]潘集陽.提高對發作性睡病的診治水平[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23):3913-3914.
[6]張帆,婁芳,顧仁駿.發作性睡病3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4):18-21.
[7]Roth T.Narcolepsy:treatment issues[J].J Clin Psychitry,2007,68(supple13):16-19.
[8]Xrem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demonstrates sodium oxybate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narcolepsy[J].J Clin sleep Med,2005,11(4):391-397.
[9]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8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