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芝萍 余奇飛 王文成(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海峽西岸食品產業發展與高職人才培養探析
楊芝萍 余奇飛 王文成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分析海峽西岸食品產業的發展趨勢,以“依托海西食品產業、貼近海西食品產業、服務海西食品產業”的理念,探討了海峽西岸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途徑。
海峽西岸;食品產業;人才培養;培養規律
近三年來,通過走訪、座談、調研等多種形式,我們對分布在福建海峽西岸的近200多個企(事)業單位進行了調查。共發放調查表400多份,與企業簽訂辦學合作協議20多份,并查閱了國內外文獻數百篇。通過對行業現狀的調查,為食品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課程體系改革提供了充分人才依據。
閩臺農業合作示范區的崛起 臺灣現代農業發達,農業總產值為4000億新臺幣,占臺灣經濟總值的3.3%。特別是農業品種改良、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福建省與臺灣地區的氣候相似,而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卻較低,與臺灣形成了很強的互補。1997年,福建省在福州、漳州開設了大陸首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2005年,實驗區擴大到全省,成立了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閩臺農業合作步入新格局。2009年以來,福建省批辦農業臺資企業83個,合同利用臺資1.7億美元。閩臺農產品貿易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保持了快速增長。2009年1~11月,閩臺農產品貿易額突破3億美元,比增74.6%,其中對臺出口2.5億美元,比增97.7%,廈門成為大陸最大的臺灣水果進口集散地。海峽西岸經濟區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發揮農業優勢、加快工業發展的切入點和結合點,積極打造優質食品、對臺農業合作和農產品出口三個基地,做大做強閩臺農業合作示范區,取得較好成效。
福建省最大的農產品加工基地 漳州不僅是福建省最大的高優農業創匯基地、最大的農產品加工基地和最大的綠色食品基地,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農產品出口基地,形成了水產、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產品和花卉六大農業支柱產業。近年來,漳州市依托農業優勢,將食品工業列為“工業立市”重點發展的四個主導產業之一,把建設優質食品供應基地作為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三個基地”的重要任務。目前,漳州市已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等不同層次的食品龍頭企業群體。根據2008年福建省第六輪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名單,漳州市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19家。涉農類產品中國馳名商標有12件,占全省涉農類中國馳名商標總數的58.8%。2008年,漳州農產品出口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全市經檢驗檢疫出口的農產品貨值達13.59億美元,約占全省的60%;罐頭、水產品、果蔬制品、保鮮蔬菜、保鮮水果、熟肉制品和花卉苗木等出口量均超過全省同類產品一半以上。漳州還是全國罐頭出口的主要生產加工基地,年生產出口罐頭34.9萬噸,出口貨值4.1億美元,約占全國罐頭總出口量的17%。漳州的蔬果已進入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產品的外向度達25%以上。2007年,漳州市共有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353家,約占福建省總數的27%。其中,產值上億元的食品工業企業30多家;一批食品企業還在全國、福建省居行業龍頭地位,紫山集團、同發食品被評為 “中國罐頭行業10強企業”、“全國優秀龍頭食品企業”。2010年1月,規模以上食品工業(指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食品企業)總產值29.57億元,增長45.5%。
目前,我國食品工業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加快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高素質人才與高新技術的結合,將大大改變傳統食品工業的面貌,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加快食品工業的發展進程。從漳州市第三次工業普查資料來看,漳州罐頭食品行業從業職工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平均每家為2.41人,占從業職工總數的1.99%,比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的2.95%低1個百分點??梢?,目前不少食品企業技術人才匱乏、技術力量極為薄弱,已經成為行業技術水平提高、規模擴大的制約因素。
食品產業向上游的原料生產和下游的流通、零售業、餐飲業延伸,促進了食品產業體系上下游產業間新型關系的形成和體系中各中間經濟主體的壯大和發展,對食品專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食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食品產業升級,使食品專業人才服務的范圍明顯拓寬。傳統食品產業是單一型產業,所需人才也是掌握某一專業知識的單一型人才;現代食品產業具有產業鏈長、行業跨度大的特點,涉及國民經濟的第一、二、三產業,其產業結構及其內涵都發生了變化,并向綜合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由此促進了高職食品及相關領域專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養觀念 努力探索和建立具有海峽西岸經濟區職業教育特色,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高技能食品專業領域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履行全國高職示范性院校對海西食品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及輸送職能,依托海西、貼近海西、服務海西。
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適應食品行業職業崗位群的要求,具有夠用的理論知識、較高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較強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檢驗、食品生產設備操作使用與維護、食品生產管理和產品營銷等技術應用性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養規格 (1)專業能力。能夠從事食品生產加工操作,調節控制食品生產過程的工藝參數,對生產狀況進行分析判斷;能夠正確操作與維護典型食品產品加工生產設備;具有典型食品產品成品、半成品與原輔材料檢驗能力;能夠從事食品企業生產一線的基層管理工作,進行食品質量管理與安全控制;能夠參與新產品、新工藝開發;能夠從事食品產品儲運、營銷工作。(2)方法能力。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具有查找、收集、整理、分析相關信息資料的能力,能夠編制簡單技術文件和制定合理的工作計劃。(3)社會能力。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和與人合作能力;具有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和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以及能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工作精神;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社會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克服困難和適應工作及環境變遷的能力。
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實施了“雙系融合、兩證推動、三段提升”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半p系融合”是兩個系統,即基礎理論知識培養系統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系統。通過開發工作過程導向的“理實一體化”學習領域課程,構建職業核心課程平臺,在做中學、學中做,知行統一,實現“雙系融合”?!皟勺C”是指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叭翁嵘笔侵傅谝浑A段(一、二學期)學生在校以學習基本理論知識為主,完成職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與實訓;第二階段(三、四、五學期)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合作企業生產車間進行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訓練,要求學生通過理論及實踐考核取得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第三階段(第六學期)在企業頂崗實習,訓練專業綜合技能,同時定期回校學習職業拓展課程,要求學生達到企業員工考核標準、取得企業相關崗位上崗證書,同時取得相應學分,強化其行業技能。根據認知規律,構建以“單項能力、崗位能力和綜合能力”(即“點—線—面”)為一體的食品類專業人才的職業技能培養模式,提高了學生對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真正實現了學生在專業學習與實際工作崗位之間的有效對接,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采用目前世界上較為先進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手段——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方法,以“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會”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方式,在遵循人們職業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歸納梳理職業典型工作任務。每一個典型工作任務由一門學習領域課程來完成,相應形成了學習領域課程體系(職業核心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中的每一門課程都是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學習領域課程。在引導學生完成全部職業典型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最終達到養成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目的。在職業核心課程體系重構的基礎上,形成了專業課程體系,這個體系由四種門類課程構成:公共基礎課程、職業基礎課程、職業核心課程和職業拓展課程。建立從原料生產、采購、貯運、加工到成品包裝、銷售等各環節的職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增強以營養科學為指導,維護和提升加工食品的營養品質的理念;融入食品工業的市場準入管理知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鑒定標準》;根據食品加工崗位(群)職業技能的要求,圍繞真實情境中具體產品的生產流程設置模塊化教學內容,將生產實例導入課程教學。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室與實訓室功能互補。學習環境職業化,如食品加工技術專業模擬企業生產環境建設了果蔬加工、食品冷加工、飲料生產和焙烤等實訓室,讓學生置身于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專業技能課程。(2)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教學模式實踐化在學中教、做中學,以做為核心,“教學做”一體化。學生在情境教學環境中、在實際項目(或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獲得職業技能。(3)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職場實踐綜合化把學校融入工廠,學生深入企業生產一線,進行頂崗實習,完成畢業設計,通過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生產管理、技術應用和新產品開發,完成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綜合訓練,畢業即能順利上崗。
成立校企合作的組織機構 由政府牽頭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主要負責工作規劃制定、工作目標確立以及經費分配、監督考評等。委員會下設辦公室,主要職責是建立健全工學結合的各項制度,督促考核執行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協調學院、系部與企業的關系;不斷推進工學結合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組織學生頂崗實習、教師下企業鍛煉并進行管理;與企業共同進行技術開發、職工培訓、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等。高職院校各系部成立工學結合領導小組,負責系部工學結合的具體工作和過程管理。形成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聯動、校內與校外相配合、學生與崗位有效對接,使人才培養工作真正走出校門,培養海峽西岸經濟發展需要、企業歡迎的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
健全校外人才培養管理制度 (1)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與行業、企業共同研討制定工學結合教學方案。(2)根據職業崗位(群)的技能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規范實踐教學基本要求。(3)推行學生頂崗實習制度,明確院、系、實習單位及校內指導教師、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各自的管理職責,制定頂崗實習管理工作規范,健全頂崗實習管理機制,完善頂崗實習組織管理制度、運行管理制度和考核鑒定制度。(4)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實施全程跟蹤監控,確保頂崗實習安全和達到實習效果,實現“生產育人”的目標。(5)改革學生學習成績考核模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將理論知識考核與生產實踐技能考核相結合、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建立專業技能考核標準。(6)建立相關的考勤、考核、安全等規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規范,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協作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7)在校外實習基地教學運行管理過程中,明確每一次校外實習實訓的目的和具體任務,確定每一次實習實訓的指導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通過與企業溝通、協調,落實具體的教學要求、條件和實施方法;同時根據學生實習實訓情況及時調整實習實訓內容,對實踐教學情況進行總結,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及改進辦法。(8)實施召回制度。一是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定期回校學習職業拓展課程,要求學生達到企業員工考核標準、取得企業相關崗位上崗證書,同時取得相應學分,強化行業技能。二是畢業生頂崗實訓結束經過一年的生產崗位工作實踐后爭取獲得技師職業資格。
構建“雙師型”教師評價機制 對教師的評價必須采取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跟蹤調查,構建起“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機制。除了校內評價外,把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解決企業實際生產技術問題以及培養創新型、創業型學生的業績納入工作考評和職稱評聘項目之中,做到有目標、有任務、有要求、有考核。同時,加強從企業聘請有實踐技能兼職教師的工作,并且有考核和獎勵,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吸引他們擔任學生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學校還應對不同專業的兼職教師應占的比例作出規定,尤其是工學結合工作剛剛開始的時候,承擔實踐教學的教師要盡量來自生產一線,以保證能夠給學生帶來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更好地適應相關行業和職業崗位發展的需要。
建立靈活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 實施學分制。允許學生在修滿學分的前提下提前或延期畢業,使學生能夠及時把握各種成才和就業的機會,也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并有利于解決一些學生所面臨的經濟困難。通過學生自主選課,能夠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將生產實踐和科技發展中的前沿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提高教學質量。
[1]以名優特為主導叫響農業品牌——福建漳州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調查[N].經濟日報,2009-12-01.
[2]李斯杰,邱添乾,等.海西產業發展與高職人才培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3]劉紫婷.改革體制機制推進工學結合[OL].[2010-09-01]. http://www.people.com.cn/GB/43063/107687/107804/108005/ 6685119.html.
(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
G710
:A
:1672-5727(2011)05-0005-02
楊芝萍(1957—),女,江西南昌人,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食品與生物工程系主任,主要從事化學化工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