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高職英語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
余萍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高職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差異較大,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為此,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進行了高職英語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文章就高職英語分層教學內涵和策略,以及分層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高職英語;分層教學;實踐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給英語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如何教好這些英語水平各異的學生,促進他們的發展,已成為高職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在調研的基礎上,自2005年以來,我院進行了英語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
高職英語分層教學是基于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英語基礎、學習興趣、態度、動機、學習策略等客觀差異,以各專業(或分院)為單位,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使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應用能力有所進步,學生英語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院進行了學生分層,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分層的教學策略探索。
學生分層原則 對學生進行分層,應把握客觀性、促進性、動態性三個原則。
1.客觀性原則。對于學生的差異,無論我們承認與否、接受與否都是客觀存在的,分層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正視這種差異,通過調查、座談,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參與分層,自愿選擇層次,體現出分層的客觀性。
2.促進性原則。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分層教學不是簡單地將學生分為幾流、幾等,而是為學生搭建適合自己的學習平臺,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意愿及發展,自主選擇,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發展,體現“教育是培養人、塑造人,而不是淘汰人”的宗旨。
3.動態性原則。心理學實驗表明,人的成長過程既有相對的穩定性,又有不斷變化的發展性。學生的分層也是一個相對動態的過程,隨著生活、學習條件與環境的變化,學生的學情和心理狀況也會變化,對教育教學的需求也有所變化,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學習發展,及時調整層次,滿足學生需求。
學生分層策略 對于學生的分層,采用了以下策略。
1.顯性分層,自主選擇。分層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隱性分層教學是建立在教學資源無限大化的假設基礎上的,而教師資源作為一種人力資源,存在精力、體力以及時間的局限性,無法關注到每一個人,最終可能導致資源流向某個層次的學生,這實際上是資源分配的不合理和浪費。要達到教學的最優效果,應將資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通過班級組織與教學形式的變化,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學生整合起來,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織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確定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目標,這樣既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又可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由此,我們進行了顯性分層教學。在分層時,采取的是“兩個依據+自愿”。以新生高考英語成績為基本依據。以各分院為單位,將學生初步分為A、B、C層。A層為成績較好者,B層為中等者,C層為學習困難者;以學情調查為輔助依據。新生入學后,進行學情調查,從英語學習動機、興趣、態度、方法等方面進行調查;依據學生的自主選擇決定層次。自主選擇能激起學生生命的活力,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使其擁有學習的動力。正如羅杰斯所說:“教師首先需要對人寄予深信。如果我們不相信人,那么,我們就一定會唯恐學生誤入歧途,因而填鴨式地把所選擇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如果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發展自己潛力的能力,那么,我們就會允許他選擇自己學習方式的機會。”因此在層次的選擇上應相信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做出選擇。
2.動態管理,適時調整。通過一段時間的分層教學后,會出現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估計不準確,或是過高,或是過低的現象。過高則不能勝任所選層次的學習,達不到學習效果;過低則學習還有潛力,還有追求更高目標的余地,這時可通過調整,讓學生重新選擇學習層次,獲得更好的發展。具體操作是由學生申請,任課教師審批,教研室主任審核備案,堅持以學生志愿為主進行層級流動。
教學目標的分層 各層次以培養高等應用型人才為指導,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打好語言基礎,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為今后學習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為總體目標。根據學生層次,制定了A、B、C層教學目標。A層學生應到達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 《基本要求》)的A級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拓寬其知識面,引導學生思維向廣度和深度擴展,讓學生學會學習,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 “會不會學習”。B層學生以《基本要求》B級為目標,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運用,關注學生“能不能學”的問題。C層學生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和培養運用能力即可。
教學內容的分層 對于A、B層,采用外研社的高職高專英語精品教材 《希望英語》,通過多樣的課堂活動,通過教材提供的豐富多彩的單元模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C層學生大部分是藝體生、職高生、成教生及少數民族學生,基礎比較差,我們使用高教社的《暢通英語》1、2冊,降低學習起點,從初中英語知識講起,邊講邊補,查漏補缺,逐步達到高職教學要求。
實施分層教學,課堂組織是關鍵,課堂中采用任務型教學,通過任務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在“做中學,學中用”,改變過去英語教學中過于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學生運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體會學英語和用英語的快樂,感受成功,凸顯英語的實用性,而課堂組織的關鍵就是任務的設計。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以college話題為例:
A層任務:(1)收集你喜歡的大學資料,以圖片、幻燈或視頻等形式,用英語給學生介紹。(2)比較中學與大學的不同。(3)描述你的大學生活。
B層任務:(1)列舉在大學生活中你所遇到的問題。(2)介紹你的大學。(3)根據課文圖片編故事。
C層任務:(1)說出與college相關的單詞或詞組。(2)列出新同學見面的問候語。(3)用簡單的句子描述課文圖片。
A層學生基礎較好,任務設計時,多考慮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其想象力,培養他們收集、處理信息等能力,力求學生多用英語表達意義。B層學生英語基礎一般,任務設計多考慮啟發學生能用英語表達,能用英語完成任務。C層學生英語基礎較差,通過設計適合他們的任務來激發學生說英語、用英語的愿望,培養興趣,讓學生“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學生是評價的主體,通過參與評價,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等進行反思。通常采用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學生先自己評價,小組根據該成員的表現進行評價,這是學生間的評價。教師通過訪談,觀察,了解自評、小組評價的真實性,結合該學生的表現,再進行評價。評價的主體不是教師,而是讓學生參與其中,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評價中應摒棄以終結性考試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的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完成作業、小組合作學習等記錄。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習過程,激勵了大批基礎差的C層學生,讓他們從英語學習中看到了希望,鼓舞著他們堅持學習,從不放棄。終結性評價指學院的期終考試,對于A、B、C層學生,采取分層考試,分層評價。
關注學生,尊重差異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認同的教育理念。學生由于在遺傳、環境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他們之間有著千差萬別。分層教學關注學生,尊重差異,認為學生富有個性的差異,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生機和活力,學生不同的知識、文化、思維方式等,豐富了學生經驗,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實現了差異共享,使差異成為一種教學資源。
展示自我,感受成功 學生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層次,有了合適的學習定位,自信心、學習興趣也漸漸增加了。課堂中,教師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設計適合A、B、C層學生的任務,學生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展示自我,從中體驗學英語,用英語的成功和快樂。
合作學習,增進互補 以往的學習通常是學生孤立和封閉的活動,分層教學采用任務型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在團隊中學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面對各種不同的觀點,他們要學會厘清、表達,學會聆聽、理解,學會相互接納、欣賞,通過合作,學生互相啟發,產生思維的碰撞,生成探索的愿望,形成主動開拓精神。
主動參與,充滿活力 “參與意味著介入、投入、卷入、浸入……,是主體對活動的能動性作用過程。”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反映了學生對課堂積極的正向態度,是學生生命力在教學中的體現。在分層教學課堂上,學生通過任務參與課堂,通過展示體驗成功,通過合作優化學習方式,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改變了以往教師“一講到底”、“滿堂灌”的模式。學生的參與使師生互動、學生互動,迸發出激情,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產生出靈感,課堂里常常出現驚喜,感動著教師,也感動著學生,課堂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分層教學給學院英語教學改革注入了生機,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有待討論和思考的問題。
學生分層的科學性 部分學生對自己定位不準,估計不夠,不能正確選擇層次,因此,在分層問題上如何將分層標準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意愿等相結合,即能滿足學生,又能使分層標準更科學,是課題在研究過程中的困惑。
層與層之間的流動管理 分層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發展了會產生層與層之間的流動,學生的不斷流動必然會給班級日常管理帶來問題,如何有序地管理班級已成為任課教師關注的問題,由于各層次的教材有所不同,流動學生怎樣與流動去向的層次銜接也成為課題組有待思考的問題。
正確引導學生對分層教學的認識 由于我院實施的是顯性分層教學,盡管分層尊重了學生的意愿,然而C層的學生難免產生自卑,感覺低人一等。對學生的引導應納入新生學前教育,讓學生對高職英語分層教學有思想準備,心理上能接納,為分層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心理輔導工作。
[1]曾繼耘.差異發展教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Jane Willi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G712
A
1672-5727(2011)09-0112-03
余萍(1966—),女,四川資陽人,碩士,四川省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