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躍飛 劉羽平
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何躍飛 劉羽平
農業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業生產者的素質與技能,農業職業院校肩負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農業人才與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素質與技能的使命,必須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區域農業特點,調整專業設置,整合課程內容,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同時要積極與政府和企業合作,舉辦短期培訓,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農業現代化;農業人才;培訓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2003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明確指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開始,七個中央一號文件貫穿一個主題: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七個中央一號文件瞄準一個目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現代化,簡單來說,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它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其本質內涵隨著知識的積累升華、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豐富。
結合當前我國“三農”政策和具體國情,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勞動者智能化、生產過程機械化、農村社會城鎮化、農業標準化、農業生產高科技化、經營循環市場化、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現代化、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八個方面[1]。勞動者是生產力構成中最具基礎作用、最起決定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故勞動者智能化是最為根本的因素,它決定了其它幾個方面能否實現。
勞動者智能化,即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人,要具備現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現代化的農業是高度集約經營的農業,是廣泛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農業,用市場經濟觀念和組織形式管理的農業,要求科技含量高,產出率和綜合效益高。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先進的生產工具靠人去創造,先進的科學技術靠人去研究和推廣,先進的管理經驗靠人去總結,先進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靠人去應用。無論是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是生產績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下得以實現的。
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既是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同時也是實現目標的根本保證。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經濟發達的關鍵因素不完全是物質資本,科學技術和人的智力開發同樣重要。一些人多地少和資源緊缺的國家,如日本、荷蘭、丹麥、以色列等國的農業高產優質高效、農村經濟興旺發達就是見證。中國除需要加強農業科研投入、動員社會力量開展農業科研推廣工作外,一定要加強農業、農村和農民教育,不僅要普及和加強正規化教育,更需要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我國目前的農村勞動力現狀,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和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農村勞動力資源成為農業現代化實現過程中的瓶徑之一。農民是接受和運用農業新技術、把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主體,農業現代化客觀上要求農民掌握現代科技文化知識和管理才能。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高等農業職業院校肩負著為農業現代化培養農業人才和提高農民素質為“三農”服務的重任,在改革和加強農業高等教育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造就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高等農業職業院校在提高農業生產者素質和技能方面理應肩負起應有的責任。農業高職院校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主要是為促進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和為農業現代化培養高素質人才。
高等農業職業院校對農業現代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1.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現代作用。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了農村社會快速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一種人力資源,通過勞務輸出轉移,得到了有效利用和開發,促進了農村社會快速發展。
(1)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激活了長期被困在土地上的剩余勞動力資源,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2)通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轉變了農民觀念。主要表現為:①受新文化的熏陶,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②部分務工青年積累了資金,掌握了技術,熟悉了市場,成為返鄉后辦企業搞開發的示范戶或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3)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村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以糧食等實物為主,來自農業的現金收入極少。農村家庭生產生活資料消費、就醫和子女入學等現金支出主要來自外出務工收入。農民通過外出務工掙錢,使家里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質量和水平都得到了明顯提高[3]。
(4)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轉。在部分地方,農村勞動力已相對不足,對湖南寧鄉幾個村的調查,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目前農業男性勞動力中,89%年齡在50歲以上,有35%的家庭沒有經營土地,土地無償或以很低的代價(每畝土地收50公斤稻谷)給別人進行種植。土地已具備流轉條件。土地流轉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土地規模經營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發展空間,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2.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作用。
(1)職業教育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難易程度,改變就業結構。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向就業的教育,是為某一職業領域做準備的一種手段。職業教育和培訓因其培訓面廣、針對性強、培養目標明確,可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獲取參與流動的條件和機會,改變原來就業狹窄范圍和較低的層次。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素質,可促進其有效進行轉移。
(2)職業教育為產業結構的優化輸送人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良性轉移。由于協調、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這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尋職增加了難度。職業教育使農村勞動力提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文化技能,將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另一方面產業優化和轉移也給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機遇。職業教育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為產業調整輸送所需人才,進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反過來又可相應的產生更多的職業崗位。由此一來,就走上了一條解決農村人口轉移問題的良性發展道路;加強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農村轉移勞動力[4]。
由上可知,職業教育是直接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連的,它能夠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使之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培養農業專門人才
農村骨干、農技推廣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村基層政府管理人員是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是農村振興和發展的驅動力所在。這些人員的職業素質、科技文化素質、管理水平、知識視野和決策水平等等,決定著農村基層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步伐。然而傳統農業一向被認為是弱質產業或弱勢產業,“輕農”理念以及長期的投入不足使“弱質產業”更加“弱質”,導致整個農業領域被人們、特別是科技人才視之為“危地”、不屑一顧的“落后”領域,造成農業領域人才不愿意到基層工作,大量的農業專業人才流失。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大專院校培養了近200萬畢業生,但由于基層和生產第一線工作條件太差,農業技術人員地位低,目前只有100多萬人留在農業系統,而在農業第一線從事農業技術的僅有40萬人,約有一半跳出了“農門”轉到行政或其他部門,產生的直接后果是新農村的建設失去了主力[5][6]。應該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的專門人才是農業高職院校的使命,因此高職農業院校應調整專業設置和促進課程改革,為農業現代化培養生產應用型、技術推廣型和經營管理型等各類農業專門人才。
高職院校應從農業專業教育自身考慮,及時準確把握農業發展信息,有針對性地調整或改革專業設置、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培養目標等,以適應農業現代化對農業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農業類高職院校要根據區域農業特點,密切結合農業現代化的需求,調整專業設置與課程內容,特別是應當重視高等農業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另外,還可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鼓勵半工半讀、分階段完成學業等辦學形式。允許在校生休學創業,在創業之余的適當時機回校繼續學習,使學習與創業穿插進行,也可以允許從業人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校脫產學習或函授學習,這樣能加快農業人才培養速度。
(三)提升農民素質,造就新型農民,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農村勞動力只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掌握新的農業種養技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意識,發揮其主體能動性,自主創業,發展地方農村經濟,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物質基礎。
農業類高職院校要與政府各部門和企業聯合,舉辦各種培訓,為農村培養各種人才。目前各種培訓主要是以政府部門委托高職院校進行培訓。這種培訓的針對性比較強。以湖南為例,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培訓:
1.帶有扶貧性質的培訓。主要面對農村專業戶、農業新技術帶頭人、農民種養技術能手、農村黨員技術骨干;
2.以新技推廣為目的培訓。主要面向農村專業養豬戶、農業新技術帶頭人;由湖南省畜牧水產局主辦的“湖南省草食動物高級品改培訓班”,主要面向各基層防疫站、配種站工作人員、農村養殖大戶。
3.以提高農村基層農技人員職業技術水平為目的的培訓。面向縣、鄉及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中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技術骨干人和專家。
4.以創業為目的的培訓。主要是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農機大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農民經紀人、村組干部、外出打工返鄉人員和有志于農村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
以上的幾種培訓經費一般都是由政府部門承擔,但目前情況下,政府財力有限,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面向農村的人才培訓需要建立新的培訓機制,開辟多元化的經費投入渠道。農業高職院校面向農村的培訓,應該要以新型的、見效快的實用技術為主,培訓的效果要讓農民增加收入,政府投入的效果要能產生示范效應,吸引農民自覺參加培訓和愿意支付培訓費用。培訓地點除到學校培訓外,高職院校還要與企業、縣鎮一級政府合作,在有條件的地方舉辦培訓班,減輕農民負擔,吸引更多的農民參加培訓。
農業高職院校應努力貫徹為區域經濟和行業服務的思想,根據區域農業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農業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專業和課程,堅持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為農業現代化培養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
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是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及其成果,融入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實現各生產要素的合理利用。農業高職院校要利用自身優勢,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大科技服務力度。
1.建立健全調動教師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的積極性的激勵機制,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農業技術服務隊伍。
2.充分發揮農業高職院校的人才優勢,與企業和地方政府聯合,共建優質良種示范場或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推廣新品種與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
3.建立共享的農業信息平臺,為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最新的農業信息和技術指導。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已得到普及,為加在對農業現代化的服務,農業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更多的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服務。
總之,推進農業現代化是農業高職院校的使命。農業高職院校應構建服務于農業現代化的、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推廣、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社會服務體系,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強力推手。
[1]張亞中,朱艷梅.對新形勢下農業現代化特征的重新認識[J].陜西農業科學,2006(1):98-100.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3]王興倉.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119-121.
[4]曾麗.職業教育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新問題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1):67-69.
[5]張廣花.農業職業技術人才在新農村建設中作用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9):5070-5071.
[6]鄭小波.高等農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路徑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06(10):3-7.
責任編輯 夏煥堂
G710
A
1001-7518(2011)05-0013-02
何躍飛(1965-),男,湖南長沙人,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職業教育;劉羽平(1968-),湖南長沙人,研究生,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