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臣健
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探究
□毛臣健
在對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崗位能力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就基于工作任務導向的課程體系開發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上取得的成效進行了闡述。課程體系特色突出,以期對更多院校的課程改革有所幫助。
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是培養裝備制造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點技術型專業。近年來,裝備制造業自動化產品普及率不斷提高,交流調速不斷發展,自動控制技術更新換代周期縮短,企業自動化水平日益提高,都迫切需要從事電氣自動化設備和供配電系統設計、運行、維護、安裝、調試和管理方面的應用型技能人才。社會需求旺盛的同時,自動化技術崗位覆蓋面寬、技術發展快速也對該專業高職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構建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切實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就成了當務之急。
我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改革小組在充分進行行業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多年辦學經驗,邀請企業行業技術專家共同參與,打破了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原有課程體系,重構了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經過五年的改革實踐、修訂完善,在實施中深受學生好評,畢業生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改革成果顯著,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按照“以行業為先導、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實際工作所需確定教學內容”的理念,融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進行開設相關課程。深化課程內容改革,專業課稱內容調整的重點是收集、整理與職業崗位工作要求一致或密切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重構主干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形成主要專業課程的內容的模塊化、項目化或任務驅動化,形成專業課程、項目化實訓、綜合實訓及頂崗實習并重的實踐課程體系及關系學生整體素質、持續發展的基礎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計劃制定、課程標準制定和教學方案設計。
課程體系開發總體思路可概括為圖1所示。

圖1 課程體系開發總體思路
對于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在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設計中必須實現三個轉換[1]。
(一)從行業調研到典型工作任務的轉換
通過對數十家企業,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香港職業訓練局等技術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職教學院進行調研,并與行業專家座談,得出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

表1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崗位及典型工作任務
從典型工作任務進而歸納出本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崗位有:自控系統安裝、調試、維修;自動控制產品生產;供配電系統運行與維護;電氣工程施工管理;自動化產品銷售及技術支持;簡單自控系統開發及改造等崗位(群)。
(二)從典型工作任務到職業能力的轉換
組織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專業教師一起,按照工作任務的關系,在深入分析歸納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崗位及典型崗位工作的基礎上,結合《維修電工國家職業鑒定標準》等相關職業資格標準,歸納出各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各崗位的主要工作能力可歸結為圖2所示的14種職業能力。

圖2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職業能力
(三)從職業能力到課程體系的轉換
在對職業能力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聘請行業專家、教育專家,與院校教師一起,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循序,確立專業課程體系。
歸結起來,課程體系的構建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課程體系構建流程圖
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是學校能否培養出滿足社會和企業需求人才的根本。調研表明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良好的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專業基礎,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實踐動手能力和再學習能力,這樣的人才具有更大的就業和發展空間。為此,該專業的課程體系除了關注畢業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外,針對本專業技術性強的特點,同時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專業按照基礎課程體系模塊和實踐技能課程體系模塊并重的原則設置其課程體系。
(一)基礎課程體系模塊
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基礎課程的系統化設計。職業素質課程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良好的思想和身體素質[2]。職業文化課程是基礎,主要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職業基礎課程是專業技能之源,強化電工技術、電子技術等基礎知識,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職業能力課程是專業技能之本。開設工程制圖及AUTOCAD、機械工程基礎、計算機編程語言等課程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圍繞電氣控制技術、PLC應用技術、單片機技術構建符合行業需求的核心技能,同時拓展液壓與氣動技術、供配電技術、現代傳動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觸摸屏應用技術、組態軟件應用技術等專項技能。職業素質課程、職業文化課程、職業基礎課程、職業能力課程組成專業基礎課程體系模塊。
(二)實踐課程體系模塊
依托行業,根據崗位(群)應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構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模塊,進行生產性實訓,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生產性實訓分校內和校外生產性實訓兩大部分。職業基礎課程和職業能力課程在校內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校內生產性實訓還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炯寄苡柧氃诘谝粚W年每周安排1天進行單項技能訓練,每次實訓項目相對獨立,以解決傳統周實訓學生的“疲勞心理”問題;訓練內容包括電工、電子、儀器儀表使用和鉗工基本技能。綜合性實訓以本專業典型的綜合應用工程案例為載體進行教學。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將多門課程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完成項目設計、安裝、調試全過程,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多種知識、多種能力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校外生產性實訓包括職業崗位認知、社會實踐、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職業崗位認知安排在第一學年初,結合入學教育,安排一周時間參觀5家畢業生就業集中的典型企業的典型崗位,邀請有一定工作經歷的畢業生介紹工作情況,并邀請企業相關崗位技術骨干介紹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素質、知識、技能的需求標準和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使學生對未來工作崗位建立初步印象,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積極性。社會實踐安排在第一學年暑假至第二學年9月,學生分散到企業參加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實際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強化基本操作技能,增強對未來崗位的認識和理解。生產實習安排在第二學年暑假至第三學年9月,學生分散到專業對口的企業參加形式多樣的生產實習,將學到的專業技能應用于具體的生產實際,提高技術應用能力。頂崗實習安排在第三學年下期,學生主要分散到預期就業企業進行頂崗操作,實現畢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
(一)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綜合職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經過五年的實踐,取得了優良成效。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應用到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多個專業。
(二)師資隊伍總體水平明顯提高。新課程體系的實施也促進了教師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高度融合,全面提升了教師的綜合能力,是實施“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重慶市優秀教學團隊。
(三)專業建設品牌效應明顯。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的核心是辦好專業,辦專業的核心是課程建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被評為重慶市教改試點專業、國家示范建設專業。
(四)課程與教材建設成績顯著。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團隊主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核心課程“十一五”規劃教材》教材10本,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三門核心課程《PLC應用技術》、《電氣控制系統開發與維修》、《電子電路分析與調試》已成為重慶市市級精品建設課程。
(五)制定了專業課程標準與課程教學設計。制定了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標準并組織編寫相應的課程教學設計,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課程標準的制定以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創新課程設計和改革教學內容為重點,準確把握課程定位,科學確定課程目標,系統規范內容標準,整體優化教學實施,切實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課程教學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作用。課程教學設計包括課程總體設計、單元設計及教學方案設計,是教師教學的依據。
(六)課題研究結碩果。近三年,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團隊主持研究了兩項市級教改課題《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和《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與實踐》。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經驗,受到西部地區同類專業的普遍關注,多所院校來校學習并被市內外眾多高職院校借鑒。
[1]姜大源.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工作過程系統化 課 程 [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517e56 5783e0912a2162a3a.html.
[2]周玉蓉,徐益,趙平.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J].教育與職業,2010(14).
責任編輯 何穎萍
毛臣?。?969-),男,四川廣安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電氣自動化技術教學。
G712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1
1001-7518(2011)05-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