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愛斌 阮亞男 陶星名
高職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
□曾愛斌 阮亞男 陶星名
高職院校的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發展迅速,但是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尚有較大距離。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在人才市場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實施準確的專業定位、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在分析崗位職業能力的基礎上構建課程體系,在工作過程分析基礎上制定課程標準、設置實踐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就業面,實現職業教育與就業崗位的零對接。
需求調研;專業定位;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方案特色
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1]。區域經濟、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常用于分析人才需求,也是高職院校專業定位和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
“十一五”期末,我國環保產業年產值將達到11000億元,環保產業年均增長率將達15%以上[2]。浙江省的環保產業目前已形成領域廣泛、門類基本齊全、具有一定經濟規模、跨行業、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綜合性產業?!笆濉闭憬…h境保護工作需要全面控制污染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重點解決重大環境問題,開創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政府對環保產業的重視和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環境保護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擴大了環保市場空間,拉動了對環保生產一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等職業院校應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1]。我院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對2008至2010屆畢業生進行了就業單位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在政府環保部門就業率逐年下降,在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就業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2010屆畢業生在政府環保部門就業率為5%,在國有企業為15%,在股份制企業為70%,其它行業為10%。表明浙江省中小型企業對環保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現上升的趨勢,也反映了環境保護工作在浙江省企業內部的重要性處于上升態勢。
對我院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2008到2010屆畢業生就業崗位進行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從事分析測試、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與污染治理崗位的畢業生人數從2008年的65%遞增至75%,環境監察和室內污染檢測崗位從業人數從2008年的10%遞增至15%,其它崗位從業人數逐年減少,從2008年的25%降至10%,說明非環保類崗位從業人數在下降,反映了浙江省對高職院校環保類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在上升。就業崗位由多到少依次為:環境監測、污染治理、分析測試、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察和室內污染檢測,就業崗位調研結果說明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的培養方案具有寬口徑、強實踐的特點。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必須緊密結合企業實際,聘請行業企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參與方案的制訂[3]。我們邀請浙江省內環保行業專家和一線技術骨干,以現場咨詢和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畢業生主要的就業崗位,由多到少依次為:環境監測、工礦企業分析測試、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影響環評、企業內部環保管理、環保設備營銷、環境管理與監察、清潔生產審核等,調查結果為我們制定中遠期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寶貴數據。
在人才市場需求調研的基礎上,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確定專業定位。專業定位以學生就業單位和就業崗位為依據,有利于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持較高的學生就業率。由此,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定位為:面向環境保護生產第一線,輸送環境監測、工礦企業分析測試、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環境監察機構及各類環保公司,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方案的總原則和總方向,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以工學結合為基礎,明確專業定位后,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立足本省,面向全國,為環保行業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崗位適應性強的應用型技能人才。此類人才必須掌握必備的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及較強的實踐技能,可從事分析測試、環境監測、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察等相關工作。
基于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要對工作過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過程實際需要來設計、組織和實施課程,突出工作過程在課程框架中的主線地位,按照工作崗位的不同需要劃分專業方向,打破“三段式”傳統課程模式[4]。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要求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分析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以此重構教學內容與職業能力對應的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根據浙江省環境行業的特點,我們與行業專家和一線技術骨干合作,針對專業主要就業崗位分析崗位能力,設置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專業核心課程,見表1。

表1 崗位職業能力分析與核心課程設置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課程體系的構建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為原則。由行業專家和實踐經歷豐富的專任教師對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行動能力進行分析,參考國家職業標準和環保行業企業員工上崗標準,兼顧人文社會與技術教育的相互滲透,以環境監測、分析測試、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察與室內污染檢測的工作過程和真實工作任務為主線,建立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見表2。
課程標準設計體現校企合作、校企對培養和使用人才的要求。以崗位工作過程和職業能力分析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線索,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任務發展職業能力。課程標準的內容包括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要求、教材、教學建議、教學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課程內容的選取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循序漸進,滿足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同時充分考慮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融合崗位職業素養的相關要求。由若干工作項目為主線構成課程內容,每個工作項目又根據實際工作流程需要劃分為若干子任務,以每個子任務為中心整合相關理論和實踐教學知識點和技能點,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模式。
根據職業資格標準,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共同研討設置實訓項目、共同組織實訓教學,共同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校內實訓基地由化學分析實訓室、環境監測實訓室、環境工程實訓室、儀器室、天平室、微生物實訓室和土壤監測室組成,核心課程探索與實踐在實訓室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訓室成為課程學習場所。
校內實踐分為課內實訓、集中實訓、開放實訓和職業技能訓練四個遞進環節。課內實訓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職業素質與基本技能,要求撰寫實訓報告,占課內總學時的60%;集中實訓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技能,要求撰寫實訓方案與報告,時間安排在第1至第4學期,每學期3-4周;開放實訓環節主要培養學生專業興趣與創新能力,要求撰寫實訓方案與報告,時間安排在校內實訓室開放時間;職業技能訓練重在提高學生職業崗位技能,要求100%學生獲得1門職業資格證書,90%以上學生能獲得2門職業資格證書,時間安排在第5學期開學的1-3周。
通過多種途徑與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建立門類配套齊全、涵蓋環保專業范疇的緊密型校外實踐基地,校外實踐環節分為參觀調研、項目調研、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四個環節。通過參觀調研了解崗位工作過程與崗位職責,要求撰寫參觀調研報告,時間安排在教學課時內;通過項目調研了解項目崗位、項目技術、崗位人員素質和技能等要求,要求學生提交項目調研報告,時間安排在教學課時內;頂崗實習目的在于參與行業企業實際崗位工作,承擔崗位職責,要求學生提交實訓日志與總結,實訓時間為第5學期共14周;畢業實習目標為實際工作崗位實習,要求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與論文答辯,實習時間為第6學期共17周。在企業崗位實習,共享企業優秀實踐指導教師、先進儀器設備和真實工作環境,使學生能夠履行實際生產崗位的職責、體會生產崗位對勞動者的技能與素質要求。
在市場人才需求和行業發展調研的基礎上,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邀請環保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開發、課程標準制定和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培養企業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打破了以往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科體系課程設置,提出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專業就業崗位分析崗位能力,根據崗位能力及其崗位工作過程重構新的高職特色課程體系。
專業核心課程均進行任務驅動項目化教學改革,按照“職業崗位——職業能力—工作任務—教學項目—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考核評估”設計思路組織教學,將課堂設在實訓室,以實際工作崗位的典型項目為載體,按項目的實施過程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式,實施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校內考核與企業考核相結合、課程考核與職業考證相結合的多樣化課程評價體系,切實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人才培養方案的職業性體現在職業資格方面,我們把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通過校內實訓教學和技能培訓,學生獲得1~2門職業資格證書,以此提升學生職業技能。
人才培養方案反映學生上崗對接的能力。學生2年在校內學習,1年在企業真實工作崗位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實現畢業即能上崗的職業教學目標。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2006.
[2]趙航.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現實分析[J].發展研究,2008(8).
[3]郝秀凱.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系列問題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8(23).
[4]候建軍.基于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J].教育與職業,2008(23).
責任編輯 顏小兵
G715
A
1001-7518(2011)05-0062-03
曾愛斌(1966-),女,湖南南縣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與教學;阮亞男(1969-),女,浙江舟山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察和固廢處理教學;陶星名(1979-),女,浙江湖州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教學及實驗室教學管理。
課題項目:本文系浙江省“環境監測”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浙教高教〔2007〕167);環境監測與評價市級重點專業建設項目(編號:20091120)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