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 趙澤敏 王桂梅 丁明利
高職《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
□王文華 趙澤敏 王桂梅 丁明利
基于基礎會計崗位任務的分析,設計項目課程、開發項目教學標準、策劃教學方法、建設“雙師型”的教學團隊、營造“校企合一”的教學環境、實施“專兼并行”的評分機制,來實現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
基礎會計;“教學做”一體化;實踐
基礎會計通常采用 “文字表達經濟業務”,“T”字型賬戶講解業務處理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教學效果差,具體表現為學生厭學、畢業后難以勝任會計工作。針對這種教學狀況,我院的基礎會計教學團隊,進行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經過2年的探索實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做”一體化,是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做的一體化。也就是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內容有機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統性,把課程內容與實訓內容組合成一個個教學項目,一門課程的全部內容由若干個項目和任務組成,用任務驅動法來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做”一體化學方式的本質意義在于,是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作用,旨在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在實踐中教理論,在運用中學技術,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有如下特征:[1]第一、用項目來組織教學。“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圍繞實際項目來組織教學,打破現行教材和教學模式的條條框框,在課堂上直接對具體的項目進行講解。該教學方法著眼點在于充分挖掘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方面的潛能,使學生能把理論知識和實踐貫穿起來,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溝通配合的有機整體,使教與學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將實踐教學課堂化,完成對會計的職業體驗。第三、課堂與實訓室合一。[2]課堂與實訓室合一,使學生在“邊教邊學、邊學邊做”中實現教學和實訓的互動,做到“教、學、做”結合,“手、口、腦”并用,真正體現了能力與知識同步提高。
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構建一定的教學情境,圍繞工作任務的實施來展開教學。首先要確定基礎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分析會計崗位及工作過程,明確工作任務,然后,根據培養目標和工作任務構建項目課程。[3]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基礎會計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為:使學生熟悉會計核算工作的全過程,掌握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編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等基本會計技能。
一般情況下,基礎會計分崗位業務處理流程如下:[4]建賬—原始憑證處理—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記賬(登記賬薄)—期末對賬與結賬—編制報表—檔案管理。因此,根據會計崗位業務處理流程的任務要求,將基礎會計劃分為9個項目。每一項目都有明確的工作任務和相應的崗位知識,學生在項目課程中所獲得的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基于工作過程統攝之下的結構化的知識框架。基礎會計課程具體教學項目、工作任務和所需崗位知識如下:
項目1:崗位基礎(勝任會計工作必備的理論基礎知識)。工作(學習)任務:后續工作任務的理論基礎準備;崗位知識:會計的概念、職能、會計假設、會計要素及會計平衡式;會計科目與賬戶、借貸記賬法。
項目2:建賬。工作任務:建總分類賬、明細賬、日記賬,登記期初余額;
崗位知識:賬戶的性質和結構;借貸記賬法;試算平衡。
項目3: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工作任務:根據業務,填制原始憑證,審核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合法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崗位知識:原始憑證種類、內容、基本要素,各聯用途;填制要求、方法;審核內容。
項目4: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工作任務: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審核記賬憑證的規范性和完整性;崗位知識:記賬憑證種類、內容;填制依據;填制要求、方法;審核內容。
項目5:登記賬薄。工作任務:登記日記賬、明細分類賬;編制科目匯總表(根據記賬憑證打“T”形賬戶,登記賬戶的合計數并將合計數填入科目匯總表中);登記總分類賬;崗位知識:賬薄種類、作用、賬頁的格式;賬簿登記方法及規則;總賬與明細賬概念及平行登記方法;錯賬更正方法。
項目6:對賬結賬。工作任務:賬證核對;賬賬核對;賬實核對;結賬;崗位知識:對賬概念、內容、方法;結賬方法;財產清查概念、方法。
項目7:編制會計報表。工作任務:完成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編制;崗位知識: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內容、編制方法;利潤表的結構、內容、編制方法。
項目8:賬務處理程序。工作任務:設計實踐工作中常用的三種賬務處理程序;崗位知識:賬務處理程序的概念、種類、特點及適用條件;賬簿種類、作用、賬頁的格式。
項目9:會計檔案管理。工作任務:裝訂賬本、將會計資料歸檔管理;崗位知識:會計檔案管理方法及有關規定;會計檔案的交接及借閱制度。
從基礎會計項目教學內容設計中可以看到,該項目課程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集中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一是在“教”中體現項目導向,課程設計是以9個項目為中心,以13項工作任務引導“教”。二是在“學”中體現任務驅動,以13項工作任務驅動崗位知識的“學”。三是在“做”中體現了同步實練,與理論知識的教學相互交融。就是將實踐教學融合在各個項目的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感知、認識和了解某一技能的基本要點和操作技巧,在課堂上完成對會計的職業體驗。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團隊開發了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標準。理論教學標準,按照會計崗位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項目和任務、過程和方法、情景和態度,開發了理論教學大綱和9個項目的教案。實踐教學標準,按照基礎會計崗位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企業會計崗位流程和操作方法,開發了課程認知實習、項目模擬練習、階段綜合實訓和企業社會調研等四個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指導書。以下是項目2(建賬)模擬練習指導書的簡案,各項目具體內容如下:
1.項目實訓目標。(1)知識目標。理解建賬的概念及意義;熟悉賬簿啟用、編號及交接手續;掌握賬簿的分類、格式及適用情況以及賬簿期初余額的登記要求;(2)能力目標。辦理賬簿啟用及交接手續,開設相關賬簿(總賬、日記賬、明細賬),并按照規范要求登記賬簿期初余額。
2.項目工作環境。手工記賬實訓室。
3.項目任務:(1)按照需要的各種賬簿的格式要求,預備各種賬頁,并將活頁的賬頁用賬夾裝訂成冊;(2)填寫賬簿的“啟用表”,辦理賬簿交接手續;(3)開設總賬及明細賬,登記期初余額。
4.項目實訓的組織運行:(1)知識準備(完成項目任務所需知識,如賬戶的性質和結構、借貸記賬法、試算平衡);(2)實訓資料準備(取得案例資料、準備各種格式的賬簿(賬頁)和封面、教師準備填好的賬簿啟用表、賬頁供演示用);(3)完成項目任務步驟、方法(教師講解實訓目的和要求,明確實訓任務;學習需要的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對照應用;教師示范或提示,比如會計數字書寫要求、賬簿啟用示范、賬簿余額登記示范等);(4)學生進行實際操作;(5)學生做好實訓記錄、小結,最后提交實訓報告。
5.成績考核評定。(1)過程考核(40%)。工作態度與責任感、工作勤惰與紀律性、溝通協調等方面進行評價;(2)結果考核(60%)。實訓報告(包括項目描述、主要任務、業務流程、崗位職責,每天的實訓記錄,以及實訓后的個人總結等);會計檔案資料(實訓結束要求每個小組提交全部實訓資料);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完成的數量、準確性、規范性)。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教學方法由注重“教法”轉變為注重“學法”。為此,我們采用了小組工作教學法、探索協作式學習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及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等先進的教學方法。
小組工作教學法,即小組共同制定計劃、協作分工完成整個項目。具體做法是合理分組(設立虛擬部門)、角色扮演(劃分工作崗位)、明確職責。分組,便于小組討論學習,易于輪崗操作。典型方案是:安排每4名同學一組,組成一個模擬公司的財務部門;分崗,合理劃分會計工作崗位,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實現小組集體任務的分解,通過分工協作,最終完成總的任務。典型方案是:具體分為4個崗位,分別為會計主管、出納、制單員(主辦會計)和記賬員。這樣,每個實訓小組4名學生,分別扮演4個不同的角色;明確職責:會計主管主要負責授權批準、稽核檢查。出納主要負責辦理貨幣資金收付手續。制單員(主辦會計)主要負責確認、會計記錄。記賬員主要負責記賬和一般會計業務經辦。為了完成實訓目的,需要輪崗,小組中的每一名同學必須依次扮演4個不同的角色,經過4次輪換,使得每一名同學都能將實訓內容親自操作一遍。工作任務結束后,各小組進行工作結果評比,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結果由教師審核后才能通過。這樣可讓學生參與到“教”的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改革中,我們還靈活地應用了探索作協式學習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以及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精髓。如,“角色扮演”、“協同”、“伙伴”、“競爭”,“典型案例故事”、“課堂討論”,“布置具體任務”等等。通過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真正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基礎會計項目課程設計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1:1,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1:1。評價學生成績和能力應實行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的 “專兼并行”評分機制。理論教學成績由專任教師評定,實踐教學成績由兼職教師評定。“專兼并行”評分機制的方法是: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及課程考核標準,由理論考試和實踐鑒定兩部分組成,各占50%。
經過2年實踐探索,我們在學生中進行了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學習興趣提高的達到98%,認為沒有變化的2%;技能掌握程度,認為提高的有95%,沒有變化的5%;知識掌握方面,有提高達90%。沒有變化的7%,個別認為有所降低的3%;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提高的達到85%,沒有變化的12%,個別認為有所降低的3%;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達到89%,沒有變化的11%;另外,高達96%的同學認為團隊協作意識明顯提高,只有4%的同學認為沒有明顯變化。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1.組建專兼結合的“雙師型”素質的教學團隊。隨著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理論課教師與實踐課教師的身份界限在不斷模糊和弱化,組建一支以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顯得尤其重要。兼職教師是指企業或行業的專家、經濟師、高級經濟師、會計師、高級會計師,既在企業任職又在學校兼職,既是企業崗位實習教師,又是學校項目實訓教師。“雙師”是指專任教師既有教師職稱又有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等職業資格,專任教師也可以在企業兼職。
2.開發崗位實訓教材。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基礎會計教學團隊根據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編寫了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相配套的《基礎會計崗位實訓》教材。該書依據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選用最新的票據、單證,內容涉及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的填制、賬簿登記、報表編制、制造業企業主要業務核算、常用票據填制等實訓環節。書中突出會計實戰演練,將會計崗位的基本技能融入綜合實訓項目內,通過實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掌握會計書寫規則、憑證的填制與審核、憑證裝訂、建賬、登賬、錯賬更正、科目匯總表的編制、財務報表的編制、賬務處理程序等技能和方法。
3.營造校企合一的教學環境。學院在校內按企業環境和會計崗位的操作流程,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力求體現真實的職業環境,并強調實訓項目的應用性和操作的規范性。為高質量的完成校內9個項目模擬練習,建立了一個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室、一個會計信息化操作系統實訓室。建立校企合作單位,建設開放的校外實訓基地。我院與多個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這些單位己成為會計專業學生比較穩固的實習基地,滿足了學生在不同會計職業崗位上實習的需要。
基礎會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體系清晰,形式生動活潑,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教學方法,理論知識圍繞技能訓練展開教學,針對性強,既利于教師的“教”,又利于學生的“學”和“做”。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突出了技能訓練,能夠培養基礎扎實、素質全面、本領過硬、上手快、轉型快的高技能型人才。
[1]何成蓉,謝生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集群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西部科技,2008(34):10.
[2]羅明喜.項目導向教學法在基礎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老區建設,2009(8):50.
[3]馬元興.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研究,2008(11):61.
[4]翟星紅.改革“基礎會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3):83.
責任編輯 何穎萍
王文華(1969-),男,內蒙古赤峰市人,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會計教學及教學管理。
G712
A
1001-7518(2011)05-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