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樸 王燕虹(桂林市衛生學校 廣西 桂林 541002)
對提高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質量的幾點看法*
王 樸 王燕虹
(桂林市衛生學校 廣西 桂林 541002)
解剖學的內容較復雜,探討提高解剖學教學效果的途徑有很大的必要性,采用活體表面解剖、比喻法、身體語言與臨床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及合理運用傳統教學方法,能較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質量
解剖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是醫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醫學基礎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解剖學名詞多、結構復雜難記、理論較為枯燥,對于剛剛步入衛校的學生而言,學好這門課程有一定難度,這就對解剖學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及效果,是解剖學教師追求的目標。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思想上要高度重視 “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是人民教師的職責,解剖學教師需要常年接觸尸體和福爾馬林,忍受尸體的腐臭和福爾馬林的強烈刺激,只有具備了強烈的奉獻精神,才能成為一名稱職合格的解剖學教師,才能重視每一堂課,進而上好每一堂課。
注重灌輸活體表面解剖的觀念 人體解剖標本的質地和形態與活體表面解剖的特點大不相同,運用活體表面解剖可以彌補標本的不足,尤其是動脈、靜脈的表面形態在解剖標本上是無法顯示的,因此,活體表面觀察和觸摸非常重要。學生明確了標本與活體二者聯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會激發出學習興趣。只要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釋放出無窮的力量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學習運動系統的椎骨時,可先引導學生觸摸自身頸部后方的最突出處,然后再進行講解:此處椎骨為第七頸椎,因其棘突最長,又稱隆椎。
恰當運用比擬或比喻 解剖學中很多內容較抽象且難以理解,教師在授課時如能恰當地運用比喻,將授課內容形象地表達出來,對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緒論“解剖學方位術語及軸與面”一節,在教材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在授課中采取“切西瓜”示講法講解人體的軸與面,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氣管和支氣管的結構可形象地比做一棵樹;腎被膜及腦和脊髓的被膜可形象地比擬為人所穿的衣服,外衣相當于腎筋膜,毛衣、內衣相當于纖維囊。筆者認為,教師講解時對比喻的恰當運用滲透了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人體各結構都具備一定的形態,初步認識器官結構必須借助形象思維,通過生動形象的比擬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認識能力。解剖學中運用形象思維的例子很多,例如,肺是“半圓錐形”、腎是“蠶豆形”、子宮呈“倒梨形”;充盈后的膀胱高出恥骨聯合上緣,可比作“從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臂叢上干損傷,上肢姿勢將處于“收小費姿勢”等等。總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直觀形象的比擬滲透到教學內容中,注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將抽象復雜的課本知識迅速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注重身體語言的運用 身體語言指教師運用身體、姿勢、手勢等說明某器官的形態、結構、功能。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合理運用身體語言可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例如,講解膀胱的形態時,教師可將右手五指捏緊,指尖上抬說明膀胱形態:五指尖端是膀胱尖,手背是膀胱底,五指是膀胱體,腕關節是膀胱頸,前臂是尿道。通過運用身體語言,學生對膀胱的形態將會有直觀形象的認識;在講解閉孔神經時,教師可模仿孕婦走路姿勢,引發學生注意力,并進一步探究其解剖原因,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最后教師講解:閉孔神經支配大腿內側肌群,閉孔神經在盆腔內受壓后致大腿不能內收;講解子宮的形態時,教師穿上白大褂,將自己的軀干比作子宮:雙上肢表示輸卵管,白大褂表示子宮周圍的腹膜,頭代表子宮底,胸代表子宮體,腰以下為子宮頸,彎腰鞠躬即表示子宮的前屈位,整個人向前傾倒表示子宮的前傾位。通過身體語言的恰當演示,子宮的形態、分部、毗鄰關系就被描述得淋漓盡致,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十分清楚了。
解剖教學要結合臨床 護理專業教學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滿足臨床護理工作要求的實用型人才,所以解剖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解剖學知識與典型臨床病例結合起來,使學生不但能認識到學習解剖學的重要性,而且會產生濃厚興趣,同時也能了解一些護理操作技術的應用解剖學知識,從而為將來從事護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礎。以護理工作中常用的靜脈穿刺技術為例。穿刺的常用部位有手背淺靜脈、足背淺靜脈、頭皮靜脈等,要想穿刺得當,必須熟悉相應局部的解剖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詳細講解手背的解剖層次、血管神經的位置、毗鄰關系和可能出現的各種解剖學變異。再如,可提問學生如果闌尾炎或膽囊炎患者經頭皮靜脈輸入抗生素,需經何種途徑到達相應器官;在講解肝門靜脈吻合時,可提問學生為什么“貼肚臍”能夠“治痔瘡”;在學習食管的“三狹窄”時,需要講解鼻飼療法、胃鏡插管等臨床知識;在學習男性尿道的狹窄和彎曲時,應詳細講解導尿術的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等。這樣,通過基礎與臨床的聯系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注重傳統教學法在解剖教學中的運用 近年來,多媒體教學以其生動形象的優點為解剖學教學提供了一條捷徑,但其教學效果并非完美無缺,更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筆者認為,在解剖學教學中板書或板畫仍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教學最基本的輔助手段。因為解剖學作為一門形態學科,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主要標志之一,就是在頭腦中建立起各結構的“形體”概念。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標本模型、幻燈投影、板畫掛圖等手段都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其中又以板畫最為方便靈活,而且教學效果頗佳,深受師生歡迎。板畫即繪草圖,是解剖學傳統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板畫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授課技巧,也是一個教師綜合素質的全面體現,對青年教師尤為重要。例如,在講解循環系統或皮神經時,教師在黑板上邊繪邊講解,寥寥幾筆,就能把繁雜枯燥的文字術語轉變為畫面,同時要鼓勵學生跟著教師畫,這樣,學生就會圍繞教師的思路探究。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開展了與專業課有關的聯想繪畫活動,學生通過一段專業課學習之后,將專業課所學的知識畫成一幅聯想畫,學生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用學過的細胞、組織和器官組成各種畫面,所畫的每一個結構都是利用專業課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發揮。這樣,有利于將課堂上的知識學活,對學過的知識更深刻、更系統、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并能縱橫聯系起來,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內化并升華。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可以使枯燥抽象的課本知識與博大生動的現實相結合,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視野更開闊,并且具有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傳統的繪畫可以啟發學生的聯想,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作為重點,通過傳授知識發展智能,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于解剖學教師而言,尤其要掌握雙手繪圖的基本功。雙手繪圖有很多優點:突出人體結構的對稱性;節省時間,事半功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雙手繪圖主要用于腦干、脊髓等斷面的繪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實際上只要是對稱性的結構都可以采用此法。比如子宮冠狀切面圖,就可以先畫出子宮底,再用雙手同時畫出子宮體及子宮頸的內、外側壁。由于線條圖較簡單,即使不善繪圖者,也能通過練習完成。課堂實踐證明,解剖學教學中凡是能邊講邊畫的,教學效果都比較好,而且學生如果在學習時能自繪簡圖,對提高其學習興趣,理解記憶人體結構均有很大幫助。
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上述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具體用哪項或哪幾項,可根據課堂實際加以發揮,這就要求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不斷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擴大知識范圍,并在教學中將各種教學理念和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其掌握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活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使解剖學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1]王海杰,王聚信,王金平,等.活體表面解剖的教學調查[J].解剖學雜志,2000,(6).
[2]李雪鵬,張劍凱,陳軍.如何使解剖課生動有趣[J].衛生職業教育,2004,(19). [3]萊契曼.解剖學病案分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4]鄭二來,黃劍真.利用多媒體進行解剖技能考核的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06,(18).
[5]吳先國,覃好君.解剖組織胚胎學簡圖及畫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G712
A
1672-5727(2011)10-0085-02
(本文責任編輯:王恒)
2010年度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二級立項項目《中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推行PBL教學法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0 B-54)
*基金項目: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院級教改項目《職業資格標準與教學內容融合研究》(項目編號:JGXM201008)
王樸(1982—),河北石家莊人,碩士,桂林市衛生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心肌細胞培養及解剖學教學與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