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革(株洲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校企文化共性對提高高職德育實效性的現實意義*
鄧志革
(株洲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加強,校企合作也由表層的物質、制度等合作進入到深層次的合作,即文化之間的滲透和融合。盡管兩種文化在建設主體、建設目標、本質特征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兩者都屬于社會文化分支下的組織文化,在指導思想、價值取向、價值作用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共性。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這些共性對提高高職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效具有積極的作用。
校園文化;企業文化;高職;德育;實效性
2010年出臺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職業院校要繼續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加強與企業緊密聯系,并將校企合作制度化。可見,隨著校企合作的發展,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是簡單、短期、無計劃的合作,而是在教學、培訓、師資等方面逐步實現全方位、長期的合作,并且雙方將其制度化。隨著校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校企合作也會由表層的物質、制度的合作進入到深層次的合作,即雙方文化的滲透和融合。在這種滲透與融合的過程中,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共性及其對高職學生德育工作的影響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文化是支撐組織生存與發展的脊梁,是學校和企業發展的深層次推動力。具體講,校園文化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校風學風等。校園文化不是思想觀念的簡單拼湊,而是學校的全體人員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每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教育理念,這個教育理念除了符合教育的普遍原則之外,更表現出富有學校特點的文化個性,它往往通過校規、校歌、校訓、校徽等方式表達出來。企業文化是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長期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包括企業精神、企業經營哲學、企業道德與價值觀念。每個企業都有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它往往通過廠規、廠歌、廠訓等形象地表現出來。
一直以來,高校都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對德育的影響,一種和諧育人的校園文化具有導向、滲透、美育等功能,能產生一種凝聚力,也是體現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縱觀國內外知名大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大學競爭中立于不拜之地,皆與其大學精神和辦學理念有關。高職院校作為一種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培養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其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辦學必須與就業市場實現“零距離”對接,高職校園文化必須與企業文化相融合,以實現共同育人。雖然兩者在建設主體、建設目標、建設途徑、本質特征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但兩者都屬于社會文化分支下的組織文化,在對高職學生開展德育方面存在著一些共性。
(一)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共同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這是因為文化是經過長期的塑造過程而形成的,正如海爾領袖張瑞敏所說:“天下有形的東西都來自無形的東西,事實證明,獲取技術、產品和服務較為容易,而要重復一個企業的文化和經營方式則極為困難,這便是文化及組織能力日益成為企業成功的根本法寶的原因。”但是,盡管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在建設途徑、內容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兩者都屬于社會文化,都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的。具體說來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文化建設的核心,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目標,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行為準則。這四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都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豐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精華,也是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和融合的支撐點。
(二)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共同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
除了在指導思想方面一致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在價值取向方面也存在著共同性,即以人為本。學校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充分體現了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應該以學生為本,把人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目的。當代企業價值觀的一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為中心,以關心人、愛護人的人本主義思想為導向。在2010年6月于廣州舉行的第五屆中國企業文化國際論壇上,如何構建企業文化成為核心議題,最終企業家們就企業文化建設須立足于“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達成一致。他們認為,當今的企業不能只關注資源、項目等“物”的因素,更要始終倡導“人心為本”、“人和為本”、“人才為本”等人文因素。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與高職院校從過去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轉移到建設以人為本的校園精神文化的思想不謀而合。這也體現了現代社會文明的真正財富將越來越表現為人通過主體本質力量的發揮而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支配。未來社會的競爭日益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因此,學校和企業,只有貫徹以人為本,充分注意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進而形成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足。
(三)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共同的作用:精神凝聚
當今的企業和高校日益注重文化建設,主要是因為加強文化建設能增強組織的凝聚力。文化,作為人的知識、信仰、倫理、法律、風俗習慣的總和,就像組織的靈魂,在塑造個人、組織和整個社會的諸多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凝聚力是文化認同、目標認同的產物,組織在認同民族文化、組織文化的基礎上,排斥異質文化干擾而逐漸形成文化認同,最終形成凝聚力。凝聚力是一種以組織信仰為內核,在組織思想文化方面特定的、集合的、穩定的精神整合力量,是組織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集中表現。組織凝聚力是組織信仰所內含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的高度統一。從理性層面來看,凝聚力是組織成員對組織價值目標的認同,是推動組織成員追求其組織整體生存與發展的能動力量。如前所述,企業和學校都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如果企業和學校要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關鍵是如何把個體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合力,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奮斗,通過對文化的認同形成一種共同的信仰。這種共同的信仰將學校和企業組織中的人凝結成一股繩,為實現組織的長遠目標提供了精神動力,推動這個組織的整體生存和發展。
(四)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共同的組織形式:學習型組織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的學習觀念已經不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過去靠掌握一門技能就能受用終身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未來的社會將是一個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等已成為當代社會的主流理念。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高校和企業分別提出了建立學習型學校和學習型企業的思想。善于不斷學習是學習型組織的本質特征,也是文化建設的核心。“終身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團隊學習”是善于不斷學習的主要特點,它打破了過去先學習然后進行準備、計劃、推行的傳統做法,強調邊學習邊準備、邊學習邊計劃、邊學習邊推行,從而實現共同理想。這個理想來源于組織中個人的愿景而又高于個人的愿景。它能使不同個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著組織共同的目標前進。這種組織形式不僅有利于增強企業和學校的文化凝聚力,同時也有利于高職院校和企業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一)共同的指導思想,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在學生德育方面,高職院校一直以來都是沿襲普通高校的模式,即主要通過課堂、書本的方式來傳授德育知識,注重學生德育知識的獲得。然而,學生思想的形成是一個知、情、意、行相統一的發展過程。近幾年來,隨著校企合作的加強,各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除了規定學生在企業實習足夠時間外,在課程內容方面也大大壓縮了人文知識,增加專業課程,從而導致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處于不被重視、不連貫和不系統的狀態中。處在青年時期的大學生,恰好是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正確的世界觀的形成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實踐從而內化于學生思想的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兩種資源的優勢,在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共同的指導思想基礎上從以下三個方面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首先,根據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共同的指導思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校園文化是一種注重理論性的文化,因此,在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方面可以發揮主戰場的作用,將最新理論成果的內涵和價值傳達給學生和企業人員。了解這些理論成果有利于幫助學生把握民族和時代精神的主旋律,從而在正確的指導思想的指導下學習、工作和發展。其次,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企業文化總體來說是一種實踐文化,在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等良好品質方面是校園文化和德育課程的有益補充。最后,不管是學生還是企業員工,都是社會主義的公民。通過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可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二)共同的價值取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性
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貫穿于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的始終,對高職德育的影響就是促使德育以人為本。從普遍意義上看,“以人為本”或曰“人的取向”相對于“以物為本”、“重物輕人”或“見物不見人”(即“物的取向”)更有價值。“物的取向”往往突出某些外在的、可量化的方面,“人的取向”強調各種外在量化指標對人本身的價值意義。傳統的以物為取向的德育雖然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留下了一系列的后遺癥,如德育物化、顛倒德育的手段和目的、消極被動和簡單重復、長期處于低效狀態等,因而也處于“三無”狀態,即“無位”(不受重視)、“無力”(軟弱無力)、“無用”(缺乏實際效果,未能有效內化為學生的品德)。
“以人為本”取代“以物為本”,是目前德育的核心價值取向,也是破解德育問題的關鍵所在。“以人為本”把顛倒了的手段和目的再顛倒過來,把人不再作為德育的客體和教育改造的對象,而視為德育的主體,把人不再作為單純的教育結果,而作為教育的目的和本質,這就使得德育具有了內源性和可持續性。除了傳統的德育課程外,校園文化是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場所。隨著校企合作的加強,企業文化也將成為影響學生良好素質形成的有益補充。“以人為本”是德育課程、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三者共同的價值取向。三者的融合和互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強化自己的主人翁責任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即培養自主精神、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協作精神;有利于開發學生的主體能力,即學習能力、選擇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有利于塑造主體人格,引導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激發學生投身于社會實踐的熱情,更好地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共同的價值作用,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實現自由全面發展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學生的物質價值、科技價值取向強化及精神價值取向自發性淡化,與學生需要精神支柱與精神動力的自覺性強化相矛盾。這是因為,在競爭中,物質的、科技的成果因其有形和能被量化、指標化,并直接與個人利益掛鉤,可以進行直接比較而顯示出價值與利益上的差距,因而每個人可直接感受到它的作用與價值。而隱藏和滲透在這些物質的、科技的成果后面的精神動力、道德品質和政治因素,則因其無形且無法量化、指標化,因而很難顯示差距而直接感受到它的作用與價值。這就是普遍存在的功利、外在物質、工具價值取向盛行,而人文、內在精神價值取向淡化的重要原因。
高校和企業在物資設備、條件、環境等硬件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未來高校和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得長遠和持續的發展,必須依靠文化、人才和管理等軟實力的支撐和引導。黨中央提出了加強國家軟實力的建設,高校和企業近年來也非常重視學校精神文化和企業精神文化的深層次建設。通過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和滲透,讓學生感受到精神文化的價值和作用,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幫助學生認識到理想、目標的價值,把大學生的需要引入一個更高尚的境界。只有當人們意識到并自覺地不斷追求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時,人才能升華到更高境界。
(四)共同的組織形式,有利于學生團體學習,追求自我完善
傳統德育的教學模式就是“你講我聽”的說教,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育者缺乏考慮學生實際的思想困惑,導致德育教學的實效性不高。當今知識和信息瞬息萬變,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在現代化進程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而現在穩定、可靠的價值觀還未建立起來。這給我們的德育課帶來了挑戰。如何面對社會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復雜的新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學習型組織中深度匯談是團體學習開始的起點,它可以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應用到德育教學中。深度匯談與討論是兩種不同的團體交談方式。過去我們常常采用討論的方式。討論也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辯護,然而討論的結果往往是意見沖突。而深度匯談則是自由和有創造性地探究復雜而重要的問題,它要求每個人先暫停個人的主觀思維,彼此用心聆聽。因為現在不像過去,教師傳授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當今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因此,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傳統的單向度的說教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可以通過深度匯談讓學生的想法自由交流,克服思想障礙,以達成共識。除了課堂,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也為學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場所。一個人只有經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才能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從而化為精神動力推動人的發展。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有著共同的組織形式即學習型組織,除了課堂學習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也為學生的思想交流提供了一個平臺。
總之,校企合作的加強伴隨著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和滲透,對學生專業知識和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養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合的深入發展,我們將挖掘出更多的資源來提高高職院校德育的實效性。
[1]鄭永廷,張彥.德育發展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3]雷久相.高職校園文化引論[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7.
[4]楊曉光.團體競爭力研究——精神文化視閾中的團體競爭力[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
G711
A
1672-5727(2011)10-0150-03
鄧志革(1964—),男,湖南攸縣人,株洲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2009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資助項目《校企文化共融下提高高職德育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ZJGA200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