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高職教育結構生態環境的調適與優化
□張 健
文章分析了影響高職教育發展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等所構成的結構生態環境;描述了當下高職教育專業結構不適應、布局結構不平衡、類型結構不豐富、層次結構不系統的生態環境狀況;并提出了優化專業結構、豐富類型結構、完善層次結構、調適布局結構的相應對策。
高職教育;結構生態環境;調適與優化
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是指高等職業教育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方式和比例關系。它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多樣性的綜合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兩大部分。宏觀結構主要包括層次結構、科類結構、形式結構、地域(布局)結構等。微觀結構包括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教材結構、隊伍結構和人員知識結構等。[1]任何事物的結構都不能脫離特定的環境而存在,其存在和發展都要受到外部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高職教育也不例外。高職教育的結構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整體狀況,構成了結構生態環境。高職教育結構生態環境是指影響其結構發展變化的外部環境因素的總和。這些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職業結構、人才需求結構、社會觀念結構等。這里擇要述其前三點。
經濟結構是指影響經濟發展的主導樣式、成分及其構成。如通常我們所說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新經濟、知識經濟等,都是就其經濟結構的主導模式、成分而言的。我國現在正面臨著完成農業化,發展工業化,進入市場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經濟體制轉軌、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并行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特征。“大幅度的經濟結構調整將使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都發生根本變化,這種變化迫使高等教育系統的內部結構(層次、科類、形式、布局)也要相應進行調整。”[2]
產業結構是指一產、二產、三產的組合方式及比例關系。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以2000—2002年三年的數據為例,第一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由17.1%下降到8.7%;第二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由47.4%下降到41.0%;而第三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則由35.5%上升到50.3%。[3]“現在發達國家一產就業人口占社會總就業人口的比例都在10%左右,二產就業人口在35%左右,三產就業人口占55%左右。”[4]對我國而言,現在正處在以第二產業為主和第三產業——服務業崛起的套合疊加階段,正在向著以科技為先導,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方向轉變,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這樣的宏觀生態環境對高職教育發展應該說是有利的,但必須對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要加大對技術含量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使高職教育的人才產出能夠跟進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需要。
職業結構是指職業的組合與構成形態。它構成了高職教育結構生態環境的重要一維,對學生就業乃至教育本身產生影響,職業結構是變化更新的。有資料顯示,“上海每年約有四五十個新職業產生,2004年上海又有65種新職業亮相。如美甲師、茶藝師、商務策劃師、數碼影像技術員……”[5]另據統計,“工業發達國家在過去15年中有8000多個低技術職位相繼消失,出現了6000多種新技術職位,其中不少是高技術職位;在經濟發達國家的工廠里,職業勞動呈智能化趨勢。20世紀初有90%的人從事體力勞動,現在從事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等智力勞動的人占80%。”[6]職業結構的需求變化和更新升級,必然會對教育供給方(學校)和需求方(學生)產生影響,學校會根據職業需求狀況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學生也會選擇職業需求熱、未來預期好的專業學習,以求得高質量的就業。
理想狀態下的高職教育結構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應該是彼此作用,相互適應,良性互動的關系。但現實中由于經濟發展迅速與教育發展滯后的矛盾,產業升級加快與專業調適緩慢的差異,職業變化的頻繁與就業觀念滯后的沖突,以及受其他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二者之間并未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相反,卻使高職教育的結構與外部生態環境出現了不適應、不協調、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和矛盾,對高職教育的生態結構產生了消極影響。具體表現在專業結構不適應,類型結構不豐富,層次結構不系統,布局結構不平衡。
面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的變化,要求高職專業結構必須加以調整變化,才能跟進外在結構生態環境變化的需要。但總體來看,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緩慢,適應性差,跟不上外在環境結構變化的步伐。這就必然造成專業結構失調、學用錯位,就業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客觀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一方面,影響高職教育專業結構的外部環境結構的動態流變特性和制導引領功能,使專業設置總是處在“跟班”和“隨從”的地位,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稍不留神,就會被拉下;另一方面,專業本來就是相對穩定而且具有滯后屬性的,與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存在著時間差、異步差,如果再缺乏調適觀念,不能有意識地調整跟進,就必然會帶來專業設置落后和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
所謂類型結構,也稱形式結構,是指不同辦學形式的高職教育的構成狀態。當下高職教育類型構成,主要有公辦高職院校、民辦高職院校、股份制高職院校、國有民營高職院校等。這些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基本上可以劃分為民辦與公辦高職兩個大類。就我國目前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總量來看,所占份額比例還比較低。誠如教育部有關專家指出:“現在的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僅僅是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關系,因此,不能完全說是一個共同發展的格局。”[7]就是說,民辦教育還僅僅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從在校生人數角度看,在我國整個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民辦高校的在校生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為1174萬人,民辦高校128萬余人,民辦高校在校生人數約占高校在校生總人數的10%多。[8]而在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高等學校中,私立大學(學院)占了大多數,其中日本占73%,韓國占75%,我國臺灣地區占70%。[9]通過以上數據比較可以看出,我國的高職教育最基本的二元類型結構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民辦高校只占高等教育供給中的一小部分,由此造成了類型結構生態環境的單一,不夠豐富協調,這樣的類型結構的環境和狀況,要想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2015年高校毛入學率36%(2009年為24.2%)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大力拓展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空間。
高職教育的層次結構主要由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生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等構成,形成一個與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又相對獨立的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體系。但就我國高職教育層次結構現狀看,還停留在以專科高職為主的單一層次上,本科層次和研究生層次的高職教育還非常少,整個體系的配套性不強,專、本、研、博的層次結構系統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這樣的層次結構生態環境,使我國的高職教育難逃“斷頭”教育的厄運。這是需要科學規劃,合理設計,有序推進,著力改變的。
布局結構,也稱地域結構,是指高職教育結構在地區分布上的構成狀態。從高職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區域間布局、資源投入、辦學條件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僅以區域布局看,截止2005年底,江蘇、湖南、廣東、山東已達到71所、68所、65所、64所,而西藏、寧夏、青海卻只有2所、8所、8所。[10]區域布局生態環境的失衡與差距之大,可見一斑。布局結構不平衡,影響了高職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地均衡發展。如不加以改變,勢必會成為全國教育發展的“短板”,對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也將起到負面的影響。
服務產業的風生水起,高新技術產業的方興未艾,說明我們的時代正發生著深刻的產業革命。過去,是實物產品才能增加財富,現在,服務行業已超越實體經濟而占據了壓倒優勢。因此,首先,專業設置應該跟進產業升級和轉移外部生態環境的變化,瞄準產業發展趨勢和走向,進入技術進步較快的產業、長期潛在需求被忽略的產業、市場短缺的行業、高智能的行業,使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調整始終與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保持同步并適度超前。這樣才能在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中,執市場和教育發展之牛耳,永葆主動態勢和競爭優勢。其次,專業結構的調整還要從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的大局出發,考慮和研究區域范圍內的專業結構問題。在專業結構的優化問題上,既要考慮辦學的超前性,又要考慮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既要服從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過自身結構的優化,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第三,優化專業結構,還要立足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要,結合學校的辦學實際進行。這里最重要的是要給企業話語權,了解企業需要,傾聽企業呼聲,接納企業建議,與企業共建專業。要充分利用企業在專業設置上的融入市場、“水暖自知”、熟知需要的優勢和特長,與企業聯動,保證專業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與企業合作,保證專業和人才的適用性和針對性;與企業互動,保證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與企業共榮,保證專業的就業率和優效性。
豐富類型結構,要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形式并存的辦學模式。改變傳統高等教育單一的辦學體制,形成辦學主體多元化的模式,鼓勵發展民辦教育及多元合作辦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第四十三條指出:“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要把發展民辦教育作為重要工作職責,鼓勵出資、捐資辦學,促進社會力量以獨立舉辦、共同舉辦等多種形式興辦教育。”大力舉辦民辦高職教育意義良多:一是改變政府主宰高等教育的“一家獨大”的辦學格局,完善高等教育的類型結構;二是打破政府“統包獨攬”的一元化辦學格局,有利于形成競爭;三是有利于改變政府獨立支撐高等教育,以致規模過小、高等教育供給嚴重不足的局面;四是有利于解決政府單一供給的財力資金嚴重不足的困局,實現資源的多元和優化配置;五是有利于高等教育探索發展的路子、積累經驗,在市場化環境和經營模式下走得更遠。豐富高職教育的類型結構,改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民辦高職盤子太小,比例失衡的狀況,首先,要從源頭上把關,即今后新批準成立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以民辦性質為主,嚴控公辦高職院校審批。其次,政府要調整辦學體制,出臺優惠政策,吸引一批成功的企業家把投資目光轉向教育產業,投資興辦民辦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第三,實施民辦教育績效資助政策。所謂民辦教育績效資助制度就是根據民辦學校辦學質量的高低、社會聲譽的好壞等情況,政府給予不同程度的財政資助政策。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激勵更多的民間資本辦教育,增加教育資源總量。
作為高職教育外部生態環境的經濟不斷發展、產業不斷升級、職業不斷更新和高移,必然要求完善高職教育的層次結構,才能適應外部生態環境的演變需要,發揮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功能。“在臺灣1974年創立工業技術學院,招收本科生;1979年設立工業技術研究所,開始招收職業技術碩士研究生;1983年又開始招收職業技術博士研究生。各種高規格的職業技術人才的及時輸出,有效促進了臺灣經濟的迅速發展。”[11]大陸高職教育也應該逐步放開對發展本科以上職業教育的管制,構建與經濟發展需要的各層次人才相適應的層次結構體系。這樣做,一可以使職業教育類型更加多樣化,滿足不同類型的人對教育的不同需要;二可以完善教育層次,滿足人們對不同層次教育的追求;三可以更好地有利于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滿足人們不同時期的教育選擇。做到這一點,第一,要盡快給本科高職教育“松綁”,不要限死和凍結本科高職教育的發展路徑。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的梯度需求,從嚴控制本科高職乃至研究生高職的準入門檻和發展數量,采用溫和過渡方式逐步發展而不能“一刀切”,把門關死。否則等到大量需要本科類高層次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時,就會形成人才“斷檔”和“真空”,引發一哄而上的“大呼隆”發展。顯然這是違背高等職業教育和諧、平穩、有序地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第二,要選擇條件成熟的地區和院校適時舉辦本科高職教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就經濟發達地區來說,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其主導和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高層次、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產生大量需求,強烈呼喚發展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12]因而可選擇經濟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密集的城市率先突破和“試點”本科高職,并按需求適度的原則擇機發展研究生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這樣“點”上突破,積累經驗,為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做好必要的鋪墊和準備。
高等職業教育的結構布局與經濟、人口、教育發展狀況,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主要布局在中等以上城市,這是由高職教育面向地方經濟、服務區域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目標所決定的。調適高職教育的結構布局,一要科學規劃布局。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應按照區域和人口進行配置,每50萬人口居住城市應設置一所高職院校。即高職院校要在全國中等城市均衡布點,并逐步向經濟發達的縣級城市延伸,到2020年,全國百強縣應每縣設置一所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二要適當傾斜布局。對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應采取扶持傾斜政策,高職教育資源相對稀缺的地區,設置的標準和門檻可以放低一點,鼓勵他們加快新建院校擴容的步伐,盡快縮小院校偏少、布局失衡的差距,另外,還可以通過省市共建、對口援建的方式,改善布局結構,盡量彌補和實現區域間高職教育的均衡發展。第三,高職院校的設置絕非多多益善。現在一些中等以上城市的高職院校有超越經濟發展需要盲目濫設的苗頭,這種過量布局在行將到來的生源萎縮的境況下,必然會引發惡性競爭而導致共同落敗的結局。因而高職院校的布局“應本著‘面向區域、特色為主、資源共享、錯位發展’的思路,各區域之間的高職院校要合理分工,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品牌,錯位布局,避免趨同。要堅決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布局的現象,以實現高職教育布局結構的最優化。”[13]
[1][11]教育部人事司組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46-147、148.
[2]康寧.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對增加有效需求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00(7).
[3]馬永霞.沖突與整合: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利益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
[4][12][13]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2:55、58、61.
[5][6]歐陽河.職業教育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0:31、93.
[7]張力.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政策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06(2):10-11.
[8]劉堯.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和趨勢[J].教育研究,2004(9).
[9]匡瑛.比較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245.
[10]中國教育在線網.2006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名單[EB/OL].(2006-05-10)http//www.eol.cn.
G718.5
A
1001-7518(2011)19-0013-03
張健(195-),男,山東郯城人,安徽滁州職業技術學院職教研究所所長、教授、學報主編。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資助項目“高職教育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為:09YJA880018。項目主持人:張健。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