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楊景振
行業的職業教育指導職能分析
□王 玲 楊景振
從職業教育對行業的需求分析,行業是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歷程中重要的推動力量,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選擇,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理性訴求;從行業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分析,職業教育是行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需求,是行業本質特征的需求,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行業的職業教育指導職能主要有開展職業教育公共服務,統籌行業內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的優化配置,積極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單獨或聯合舉辦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
行業;職業教育;指導職能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部署下,建立政府主導下的行業指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框架,是我國今后職業教育機制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構建行業指導的職業教育機制體制框架,需要有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行業和職業教育要具有價值互指性,是一種互為存在和發展的關系,[1]兩者既相互需求,又能夠互利共贏,在此基礎上,發揮各自的職能,才能構建一個新型的體制機制模型。從職業教育對行業的需求分析,行業是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歷程中重要的推動力量,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選擇,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理性訴求;從行業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分析,職業教育是行業發展的歷史需求,是行業本質特征的需求,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行業的職業教育指導職能主要有開展職業教育公共服務,統籌行業內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的優化配置,積極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單獨或聯合舉辦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
“中世紀以來的學徒制度一般被納入近代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體系中”,“而學徒制度是手工業行會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起源于中世紀行會對技工師傅的培訓。”[2]在現代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中,德國的雙元制是一種典型的行業企業與政府共同辦學,行業企業起主要作用的辦學模式,[3]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事業中,各種行業協會(包括工商業行會、各手工業協會等)與企業界的雇主集團,依據本行業的發展需要,制定職業培訓目標,共同開發課程,擬訂考核辦法和考試評價標準,它們既是職業教育事業的主要投資者,又是最大受益者,因此也是積極參與者。[4]英國的職業教育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醞釀和推行現代學徒制度,該制度“由培訓和企業委員會 (TECs)和工業訓練組織(Industry Training Organizations,ITOs)配合企業共同實施。”“到2004年,至少有28%的16-24歲青年在工商企業進行18-24個月的現代學徒。”[5]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由各行業組成的學徒制培訓委員會21名代表中,除一名主席外,企業主和雇員各有10名代表,對培訓需求、培訓內容、標準和行業工種資格認證進行分析和建議。[6]從世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職業教育起源并形成于行業企業的需求,而且行業企業一直參與其中,是其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我國行業組織的最初形態最早出現在宋朝,真正意義上的行業組織——行會出現在清朝前期,行會的產生催生了行會學徒制度,沒有學徒經歷的人便沒有經營工商業的資格,[7]這樣一來,行會就壟斷了該行業的職業教育。至20世紀初,上海洋布業組成的行業組織上海振華堂洋布公所,先后開辦了振華堂補習學校、義務學校等,使洋布業同仁能夠獲得專業進修機會,改變了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提高了行業和各企業的整體素質。[8]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行業指導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通過一系列法律文件和會議來推動行業指導職業教育: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明確提出各行業和有條件的企業要舉辦學校和訓練班;1996年我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行業組織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2002年,教育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文,要求進一步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作用;[9]2006年財政部、全國總工會、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國防科工委、人事部、勞動保障部、國資委、國家稅務總局、全國工商聯聯合發文,規范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辦法;[10]2006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11]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
從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分析,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操作人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教育[12],是為行業、企業培養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行業企業是職業教育主要的服務對象之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定要調查行業的用人需求、技術需求,并以此確定職業院校的教育目標;從職業教育內容上分析,職業教育主要是傳授工作知識的教育,職業教育需要從行業了解生產實踐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和新方法,了解行業企業最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行業發展趨勢,了解行業企業相關的管理制度、用人標準、操作規范以及崗位職責,并以此確定相關專業課程內容,不斷完善教學方案,使培養的畢業生能夠符合行業企業需求,實現零距離就業;從職業教育考核分析,職業教育實行雙證書教育已成共識,職業教育亟需行業參與制訂職業教育教學考核標準,共同實施職業教育考核;從職業教育師資建設和培訓基地建設分析,職業教育的師資來源多是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實踐能力不足,需要通過行業企業的專業實踐來提升專業能力,同時行業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也是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專、兼職教師的重要來源之一。而且,從我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社會需求分析,僅僅依靠政府獨立辦學很難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亟需有條件的行業企業通過各種形式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
為了更有效地傳遞勞動經驗、技術技巧,古代行會采用學徒制的形式來培養技工師傅。到了工業革命時期,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組織形式,勞動分工進一步細化,一個生產流程會被分解為幾十道工序,分別由專人完成,稍加訓練和培訓,每個人都能夠成為自己工序上的行家里手。[13]這就導致了工業革命時期,行業工廠雇傭廉價女工和童工成為普遍現象,這種摧殘兒童發展的做法也不符合資本主義的長遠利益。為此,當時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例如1802年的《關于徒工的健康與道德的法律》和1819年的《工廠法》等。法律的執行也帶來了另一種弊端,大量的貧民兒童在結束初等教育后在社會上游蕩,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為緩和階級矛盾,一些行業的大資本家開始創辦各種形式的慈善學校,對貧苦兒童施以職業技術教育,為行業企業培養生產一線的勞動者。隨著工業革命的進一步深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職業崗位的科學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職業崗位更替速度加快,產業工人不但要具有初始職業崗位的技術能力,還必須具有適應職業崗位快速更替的知識、技術能力,因此,行業產業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和依賴也越來越緊密,德國的行業企業直接參與職業教育,實施“雙元制”職業教育,來滿足行業企業的勞動力需求,日本則采用行業企業內部培訓的方式進行職業教育,澳大利亞則由行業培訓咨詢機構制定和開發能力標準和課程,對學習者進行職業教育等等。
依據人力資本理論,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人口的質量,因此,任何一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在于該行業從業人員的質量。舒爾茨認為,在現代化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本投資作用大于物力資本投資的作用,而人力投資的核心則是教育投資,教育投資使隱藏在人體內部的能力得以增長,提高從業者的人口質量,從而帶來更多的利潤。例如“美國1900~1957年間,教育投資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物力資本增長速度,其所獲利潤為:物力資本投資所賺回的利潤增長了3.5倍,同時教育投資增加的利潤則達到17.5倍。”[14]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作為人力資本的重要內容,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職業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職業特性和技術特性,“在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大生產中,在形成發達、專門勞動力方面,沒有哪一種教育可以和職業教育相比。”經過職業教育,勞動力的形式和性質發生了改變,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或培訓,提高勞動力的智力水平,教育程度和生產技術水平,把非熟練的勞動力訓練成熟練勞動力,提高未來勞動力的質量;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或培訓,改變現有勞動力的形態,使其由從事簡單勞動到從事復雜勞動,由從事一般性勞動到成為專門人才,更加適合生產變革的需要,通過人的職業勞動,能夠成功的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并實現生產力的擴大再生產,[15]從而最終達到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正處在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這對我國目前的人力資源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行業結構調整都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經營管理人才,更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這些專業化的勞動大軍是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力軍。盡管這幾年我國一直在加強職業教育,但是我國目前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依據我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對2010年第三季度我國105個城市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信息統計,從需求看,對技術等級有明確要求的占總需求人數的49.4%,主要集中在初級技能人員、中級技能人員和技術員、工程師,其所占比重合計為41.5%。各技術等級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于1,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其中技師、高級技師和高級工程師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較大,分別為 1.85、1.84、1.75。[16]目前我國技術工人技能結構現狀,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數據,我國1.4億名產業工人中,技術工人7000萬人,其中高級技術工人只有245萬人,工人技師只有100萬人左右,分別占技術工人總數的3.5%和1.4%,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40%和20%。我國的高級技師全國只有7萬多人,占技術工人的0.1%。從年齡結構上看,國內技師和高級技師的平均年齡已經在52歲以上,呈現出老齡化趨勢。從不同行業來看,高級技術工人短缺在制造行業比較突出,但是這一現象絕非制造業所僅有:全國電力行業138萬職工中,高級技師和技師之和不足總數的2%,絕大多數年齡45歲以上;全國建筑行業從業人員3400萬人,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而在一線隊伍中的高級技師不足0.3%,技師不足1%;全國煤炭行業96%的企業缺少機電專業人才,88%的企業缺少采礦專業人才和通風、安全、通信、計算機等專業人才。[17]目前我國技術工人技能結構這一現狀,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行業產業的發展,削弱了“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我國的行業組織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方式成立和培育起來的行業協會,屬于政府推動型的行業組織,這一行業組織類型使得我國的行業協會必須強調自己的服務職能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認可。行業協會掌握著本行業最新的人才供求信息、人才技術結構、年齡結構、崗位空缺信息、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職業崗位技術需求情況等,行業的職業教育公共服務職能主要包括為本行業和職業院校提供行業統計,收集、分析和發布行業各種人才供求信息,并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綜合本行業技術發展水平和國內國際經濟發展需求為行業內企業和職業院校提供精準的信息服務,進行行業人力資源預測等;為行業內企業和職業院校提供科技成果中介服務,積極組織科技成果鑒定和推廣應用工作;為行業內企業和職業院校提供職業中介服務,能夠對已掌握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制定不同職業的職業素質測評方案,積極開展職業設計、崗位用人設計和培訓項目設計,為企業和職業院校提供供需交流和就業援助工作。
行業組織作為一種“互益性”組織[18],一定要積極為行業內的企業服務,以獲得行業內企業相互的利益認同,這也是它得以存在的基礎。行業組織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組織地位、擁有的豐富信息資源和職業教育資源,統籌優化行業內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積極溝通行業內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信息,為企業進行各種職業培訓提供最新信息,使各種教育資源得以充分發揮;積極參與、指導職業院校、培訓機構與行業企業職業教育和培訓計劃的制定,以及指導、幫助他們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制度建設,指導和幫助他們制定行業企業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規劃;積極組織行業內各種人才、技術和職業培訓,以指導、幫助企業改善人才結構、技術結構和經營管理,最終實現行業、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我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行業組織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行業應該依法積極與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建立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積極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職業教育目的是為行業企業培養一線的生產、服務、管理專門人才,行業最清楚本行業的人才需求和技術需求情況,因此行業有義務指導、幫助職業院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指導職業院校的課程開發,大力支持和鼓勵行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擔任專兼職教師,接受職業院校專業教師進行專業考察和實踐,積極為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提供實習場所和設備,參與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職業技能標準的制訂和檢查評估工作,積極為他們提供職業技能鑒定指導,協助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做好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為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學習者提供就業指導工作;行業還應積極參與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科學研究工作,積極推動職業院校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15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要達到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人數的50%,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要達到高等教育在校生數的45.1%。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解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的辦學經費短缺、經費供應渠道不穩定等問題,因此亟需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鼓勵支持行業企業單獨或聯合舉辦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我國《職業教育法》也明確規定,鼓勵有條件的行業組織和企業單獨、聯合舉辦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各行業可以積極發揮行業優勢,充分整合行業內各種教育資源,單獨舉辦職業教育,為行業企業培養急需的實用人才。也可以探索各種形式的聯合舉辦職業教育的形式,創新辦學體制。比如,行業企業可以依法籌集職業教育經費,積極為職業院校提供資金支持,也可以在職業院校設立基金,或對職業院校進行各種形式的資金捐贈,或者與職業院校建立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等多種形式的決策議事制度,最終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利益相關方合作辦學、共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為我國職業教育健康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1]王玲,刁哲軍,王春麗.論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價值互指[J].職教論壇,2010(28):8-9.
[2][13]翟海魂.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歷史演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5、36.
[3][6]翟海魂.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02-109.
[4]鄧澤民,王寬.現代四大職教模式[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90.
[5]翟海魂.英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0-182.
[7]米靖.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17.
[8]湯蘊懿.行業協會組織與制度[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05.
[9]教育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進一步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作用的意見(教職成〔2002〕15 號).
[10]財政部、全國總工會、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國防科工委、人事部、勞動保障部、國資委、國家稅務總局、全國工商聯關于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財建〔2006〕317 號).
[11]教育部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教職成〔2006〕11號.
[12]職業教育基本問題訪談錄Ⅰ——職業教育是什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4):8-14.
[14]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1-62.
[15]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9-110.
[16]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2010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ER/OL].http://w1.mohrss.gov.cn/gb/zwxx/2010-10/21/content_391063.htm,2010 -10-21.
[17]勞動與社會保障部課題組.關于技術工人短缺的調研報告[R].2004.
[18]孫春苗.論行業協會——中國行業協會失靈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2.
G710
A
1001-7518(2011)19-0036-04
王玲(1972-),女,河南內黃人,河北省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楊景振(1970-),男,河北邯鄲人,河北師范大學高級政工師,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
201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民生調研專項課題“行業的職業教育指導職能研究”(課題批準號:201101207)階段性成果,主持人:王玲。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