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萱
現代社會職業女性角色變化與價值選擇
□郭宗萱
當今社會,女性擁有多重角色。由于傳統思想、家庭制度、社會分工、價值觀念的不同,職業女性面臨諸多角色的困惑和選擇。文章分析了職業女性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變化和社會變遷帶來的現實問題,提出了職業女性社會價值提升的想法思路。
職業;女性;角色;價值
當今社會,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一方面,新的形勢給職業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多元的選擇;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職業女性也面臨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和新的選擇。當代中國職業婦女處在角色沖突的困擾中,變化了的社會經濟環境和家庭生活環境給職業婦女的雙重角色增添了新的壓力。
新中國成立后,婦女解放了,女性與男性處于平等的地位。解放前,婦女在階級社會中遭受到封建社會制度的壓迫和剝削,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家庭生活等方面沒有任何地位,婦女的任何獨立要求都遭到無情地追殺和扼制,被套上沉重的枷鎖,其尊嚴、權利和人格都被殘酷地剝奪,所具有的只是賢妻良母的家庭角色和附庸從屬的人格標準,以及極其低下的社會地位。1949年9月29日,具有臨時憲法意義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頒布,廢除了束縛婦女的封建制度。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均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婚姻自由。這是有史以來我國婦女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更為重要的是,伸張了長期以來被社會文明價值貶抑了的女性的人性和人的生命價值,它不僅為女性個人自我社會價值的充分實現提供機會,而且為女性個人對自我生命價值的充分占有提供自由。
婦女解放帶來了女性角色的變化,女性角色變化帶來了婦女權利的復歸。人類角色多重性的變遷,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女性扮演著一個又一個角色,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責任和義務,在歷史上婦女就充當著女兒、妻子、母親、家庭主婦等多種角色,但是,這些角色都是把婦女規范在家庭生活的小圈子里,完全與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隔絕,所以“賢妻良母”便成為舊時代中國婦女的楷模,“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成了舊社會的一種道德規范。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使婦女擺脫了封建枷鎖的長期束縛,摒棄了舊的性別模式,而且要重新確定婦女的角色。所以當婦女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一經確立,婦女參政的各種角色、參與經濟生活的各種角色就相應地產生了。這樣,今天的廣大婦女不僅承繼了歷史遺留的各種家庭角色,而且又新添了各種重要的引起質變的新的社會角色。這種角色變化帶給婦女的是權利的復歸,是新生活的喜悅,但是也有多重角色矛盾撞擊帶來的苦惱和新舊角色協調上的重重困惑。
女性的社會角色要求女性充分體現其社會價值。女性的社會價值必須在社會活動中才能實現,這種客觀要求推動了女性參與社會活動的程度。在現代社會中,女性要生存,就必須要參與社會交往,離開社會活動女性也將失去最為基本的獨立人格。當今社會的開放性要求女性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告別狹窄的交往范圍、單一的家庭活動方式。我國婦女正處在由家庭走向社會,側面參與走向全面參與的社會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中,社會角色是女性不能、不會也不愿放棄的重要角色。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能夠很好地說明人類對發展的追求,女性作為人類群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如此,更多的女性需要通過參與社會活動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她要求打破界限與封鎖,以形成廣闊的發展市場與空間,使得社會中的經濟活動全方位、立體化。因此,身處其中的人們當然包括女性,為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其社會交往與社會參與必定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立體性,女性的社會參與的內容也隨之豐富,她們不再僅僅被局限在家庭中,而必須從事社會生產、工作、學習等等。
職業女性,她們都有很強的事業心,一方面她們具有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等傳統的女性特點,有溫柔、依賴、隨和等傳統文化要求的女性特質。另一方面,她們又追求事業,具有好強、獨立等等性格特質。所以,在這個仍以男性意識為主的社會里,事業型女性,特別是女能人、女專家,往往背負很大的壓力,她們如鶴立雞群,被嫉妒、挑剔和攻擊,成為社會輿論的眾矢之的。她們渴望成功,但又怕因此失去女人的特質,失去親人的友愛,受到社會的排斥。另外,在傳統舊觀念中,“成功”的含義對男人和女人又有不同的內容,在以男性為主的傳統價值觀念中,男人只要事業成功,例如職務升遷、工作獲獎、發明創造、專業升級、發財致富等等,都被認為是一個成功者,沒人會問及他私生活的成功與否。而女人卻不同,女人的成功要受雙重標準的檢驗,就是必須在事業和家庭兩方面同樣成功。家庭生活不美滿的女人,即使她的地位、事業上的成就絲毫不遜色于男性,她自己和他人都不會認為她是一個成功者。在生活中我們看到成功的男性為事業付出很高代價時,他理所當然地得到人們的理解、稱頌和尊敬。而女性付出了類似的代價后,卻還要受到另一個角色的檢驗,即以傳統的“賢妻良母”為標準的家庭角色的檢驗。這種不公正、不合理、不易沖破的傳統偏見和價值觀念,使得職業女性長期處于兩種角色的矛盾沖突之中,承受著世俗輿論和自己心理的壓力,而不如男性勇往直前。
漫長的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種種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在中國傳統家庭中成長起來的男人,都有一種男強女弱的優越感。他們自恃強壯、獨立、有能力,把自己當成柔弱女人的保護者,家庭生活的頂梁柱,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正是這種傳統的心態,使許多男人面對今天越來越多的有魄力、有才干的女性,感到備受威脅,因而不愿面對她們和接受她們,男性的這種心理對職業女性來說,也構成了一種威脅。一些未婚的有成就或高學歷的女性,往往就因為她們的這些優勢而把男人“嚇跑了”,女博士被戲稱為“滅絕師太”。因而她們既疑惑自己的強大,又期待真正男子漢的出現。對已婚的職業女性來說,困擾就更多了,男人結婚后就形成一種心理,他們要面對生活就必須支持妻子參加社會工作,但又害怕妻子強過自己,更不愿承擔家庭負擔,失去所謂男子漢的尊嚴。這種矛盾心理,常常使他們的妻子處于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當妻子獨立地走向社會,開辟自主的生活,并從自己的事業中感到快樂,積極進取,追求成就時,男人們又會感到不安,疑心重重,給予種種限制,尤其對因此而分擔的家務感到厭煩。他們認為,干事業是男人的事,女人必須以家庭為重,照顧男人和孩子是妻子天經地義的事,因而時時會指責妻子自私,有工作癖,不顧家庭,缺乏母性,沒有女人味等。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婦女運動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婦女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開拓創新的勇氣投身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奮發進取。婦女的面貌、婦聯組織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婦女運動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在改革開放中,我國女性一方面遇到了很好的契機,去爭取真正意義的男女平等,涌現出許多女能人、女強人。另一方面,在競爭原則、效益原則這一新的衡量尺度下,許多職業女性又面臨被精簡、被調整、下崗回家、等待再就業等問題;在政治上,婦女領導在各級領導中所占比例也很小。這些事實使廣大的職業女性內心很不平靜,他們感到自己的社會角色時時受到威脅,有些人甚至放棄社會角色的發展,而專致于家庭角色之中。
實現男女平等是衡量社會文明的重要尺度。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必須認真對待并努力解決職業女性所面臨的角色沖突問題,從而促進婦女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準確把握婦女發展意愿,才能充分調動其內在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不斷提高婦女素質,才能充分發揮其“半邊天”作用。我們要深入了解婦女群眾的新期待,認識現代社會發展的模式與婦女發展的關系,消除“性別盲點”,確立性別敏感和性別覺悟。我們還可以根據我國社會轉型及市場經濟的需要,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審視現有立法和公共政策的缺陷,制定可操作的立法和公共政策支持系統,并對過去歧視婦女就業的政策進行調整。如取消用工、教育等方面的歧視性條例,采取特別措施,增加婦女參與經濟決策的比例,保障就業機會的平等,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如建立一些適合女性就業的小企業,提倡婦女階段性就業,考慮在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中女性的就業比例,通過對企業減少稅收等政策,鼓勵企業招收女工。
社會環境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機構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構成了人們生活工作交往的微觀環境。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必須堅決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為婦女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社會環境的性別政策、措施、方案和規定,都會對男女兩性產生直接的切身的影響,環境可以幫助也可以妨礙性別平等。社會組織機構應該制定機會平等的計劃和行動方案,它包括靈活地調解家庭問題,鼓勵父母雙方平等地分擔家庭責任;制定并實行禁止以社會性別為依據的工作隔離政策,為女性進入非傳統領域提供培訓的財政支持;消除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為男女創造良好的環境;承認女性獨特經驗的價值;加強與政府性別平等政策的協調。在社會環境中應特別注意新聞媒體的作用。新聞媒體應當在媒體從業者中傳播性別意識,使其消除傳統性別觀念的潛在影響,自覺摒棄陳規定型的性別角色,均衡反映婦女在各行各業的貢獻,用媒體的力量來優化和影響社會環境。
以弘揚和諧精神、培育文明風尚為目標,以各類特色家庭創建活動為載體,大力實施“和諧家庭創建行動”,倡導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廉潔守家,以家庭和諧促進城鄉社區和諧,服務于和諧社會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貫穿于婦女工作全過程,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婦女,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婦女,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婦女,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婦女,深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為鞏固全社會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而努力。推進落實家庭教育工作規劃,進一步實施“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活動,扎實開展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做好指導推進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參與社會教育的工作,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佟新.人口社會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理查德·謝弗.社會學與生活[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4]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修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徐安琪.女性婚姻家庭觀的國際比較[J].社會,2004(l).
[6]許嶶.現代女性的角色回歸[J].理論觀察,2005(4).
G71
A
1001-7518(2011)19-0077-03
郭宗萱(1991-),廈門大學2008級社會學系學生,在動漫文化、社會學等方面有一定研究。
責任編輯 陳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