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蘭尼默會知識理論的現代工程師素質結構分析
任正義、劉思嘉、王冬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中撰文,從默會知識論的視角,解釋了現代工程師個體默會知識的構成要素及層次結構,提出了“工程思維習慣”和“工程思維能力”的概念,并依據心理學原理闡述了現代工程師思維的默會性特征及其根源。
首先,作者從現代工程活動的基本屬性出發,對現代工程師的素質結構及其要素進行分析。工程活動的系統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決定了工程師的素質必然具有系統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特征。現代工程師綜合素質的核心應該是“工程思維習慣”和“工程思維能力”。“工程思維習慣”是指工程技術人員在處理工程技術問題時進行活動的心智模式,是提出問題的時機、工作的排序與調整、有效的思維模式,以及如何判斷工作成果的優劣等關于從事工程活動的程序和方法。“工程思維能力”是指完成工程活動所需的工程知識、工程技能(工程制圖技能、工程寫作技能、溝通技能等)和工程能力(運用能力、創造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等)。
接著,作者認為,在波蘭尼看來,默會知識本質是一種理解力,是一種領會、把握經驗,重組經驗,以期達到對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默會知識在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具有不可言明性、不可分解性、自組織性、與知識主體的合一性等特點。
再者,作者從默會知識論的視角,分析了現代工程師綜合素質,將現代工程師的綜合素質分為“工程思維習慣”和“工程思維能力”兩大層次:“工程思維習慣”包括方式方法和工程意識,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工程思維能力”包括工程能力、工程技能和專業知識技能與訣竅。
最后,作者提出,工程實踐是構建現代工程師綜合素質結構的唯一途徑。只有通過類似“情境”的學習和訓練過程,進一步地反復練習、強化,才能達到“熟練”和“自然”。而要讓工科大學生(未來的工程師)在大學中初步養成良好的“工程思維習慣”和較強的“工程思維能力”,也必須經常地、反復多次地接觸真實的(或模擬的)工程活動,鍛煉處理工程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