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中國工商銀行山西省忻州分行為忻州市云中制藥廠辦理了200萬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為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撬開了一道窄窄的門縫,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在我國正式啟程。這門縫雖窄,但透進來的光芒卻十分誘人。“融資”是成長期中小企業的頭等大事,而銀行貸款作為企業重要的融資手段對中小企業來說卻是蜀道之難。成立時間短,尚未建立起企業信用;實力薄弱,無可供抵押的不動產……這些因素均促使銀行對中小企業避而不見。
十余年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一直在探索著前進的方向。《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不斷強調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工作的促進,2010年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版權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與評估管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通知》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推向發展浪尖。但所有這些政策仍停留于宏觀引導層面,并未落實于細節,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的開展仍集中在一些試點地區開展。
國家知識產權局先后公布三批共計16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單位。各個試點單位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上各顯神通,“浦東模式”、“成都模式”、“南海模式”、“北京模式”等接踵而來。每一個名字或代表一種政府、銀行、企業合作方式,或代表一種政府補貼方案,盡管披著各色的外衣,但其本質上都是政府的牽線搭橋和財政補貼。在2010年《電子知識產權》第11期“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專題中,我們曾定義這種現象為“政策上位”。不可否認,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初期發展階段,政府介入是必要的,政府介入才能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搭起一個可以演出的舞臺,但是,亦不可否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之路要走得長遠走得開闊,就必須一步步地脫離政府扶持的大手。為達這一目的,政府、學者、產業孜孜以求,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探索切實可行模式。從本期開始,《電子知識產權》將持續關注這一話題,從概念的正本清源到程序的細枝末節,搭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之路”的探討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