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梅海,彭秀斌(暨南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珠海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廣東 珠海 519000)
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誤診一例
許梅海,彭秀斌(暨南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珠海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廣東 珠海 519000)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誤診
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Supratentorial primitive neuroecttodermal tumour,SPNET)是神經系統胚胎性腫瘤中的一種類型,為罕見的顱內惡性腫瘤。目前對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影像表現認識尚少,容易誤診?,F將我院收治的一例SPNET影像表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11歲。以“突發頭暈、嘔吐、間斷意識障礙5 d”為主訴于2010年1月6日入院。查體神經系統檢查未見明顯陽性體征。頭顱CT示左側額頂部腫物呈略低密度影,約64 mm×55 mm,CT值約28 Hu,邊界清楚,病灶內有高密度影,CT值約65 Hu,周圍見水腫帶。左側腦室受壓,中線結構右移。頭顱MRI示腫物大部呈高信號,信號較均勻,呈不均勻強化,病灶中央小部分呈T1WI低信號,T2WI呈低信號,強化不明顯,約32 mm×22 mm×23 mm。左側腦室受壓,變窄。中線結構右移。胸部正位片未見異常。影像診斷:左側額頂部占位病灶,考慮來源于腦膜并反復出血。經全麻手術。術中見左額部硬膜下見一包膜完整,與腦組織有明確分界線,基底與腦膜相連,其內見陳舊性出血,腦組織下陷。病理報告額部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Ⅳ級,主要由未分化及分化神經上皮細胞組成。術后2個月腫瘤復發并出血,同時出現咳嗽,胸片及胸部CT示雙肺多發結節病灶并雙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考慮雙肺轉移瘤,再次行腦部手術。術后一直行化療,目前患兒情況尚可。見圖1。

圖1 頭顱CT和MRI征象
1973年Hart和Earle首先描述了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的概念,它是一組復雜的、被認為起源于原始或未分化的神經上皮細胞腫瘤[1]。目前對PNET的定義為:大腦或鞍上由未分化或低分化神經上皮構成的高度惡性的腫瘤,腫瘤細胞可以向神經元、星形細胞、室管膜細胞、肌細胞以及黑色素細胞譜系分化。它可分中樞性和外周性兩大類,外周性較常見,文章報道較多,中樞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相對較少見,而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更為罕見,僅占整個腦腫瘤的0.1%[2],發生在腦膜并全身多處轉移者更罕見[3]。該病發生于各個年齡階段,但多數見于兒童及年輕人,平均年齡為20歲。筆者認為本病例誤診的原因有:①PNET發病率低,中樞性PNET多發于幕下,幕上發生者較少。發生在腦膜并全身多處轉移者更罕見。②對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影像表現認識不夠。③本病例的腫塊位置表淺,鄰近腦膜。④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PNET腫塊位置表淺,鄰近腦膜,信號均勻,呈稍短T1稍長T2信號,多需與腦膜瘤鑒別,但PNET的腫塊周圍腦膜無明顯增厚增強。雖然PNET與膠質瘤、腦膜瘤等有相似之處,但是明確PNET影像表現,就可以對其做出明確診斷。但是PNET的最終診斷依賴于病理診斷,隨著對PNET認識的加深及病例積累的增多,對PNET的影像診斷準確率將會明顯提高。
[1]Hart MN,Earle KM.Primitive neuoectodermal tumor of the brain in childen[J].Cancer,1973,32(4)∶890-897.
[2]顧曉麗,周林江,梁宗輝,等.成人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MRI表現[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6(1)∶25-27.
[3]鄢克坤,魏劍波,張汝林,等.兒童幕上及腦膜周圍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三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9,25(3)∶262-265.
R739.4
A
1003—6350(2011)14—137—02
許梅海(1984—),女,壯族,廣西南寧市人,住院醫師,本科。
2011-04-03)
·短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