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葉,鄧暑芳
高血壓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患病率達18.8%[1]。高血壓可引起嚴重的心、腦、腎等重要靶器官損害,是腦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盡管降壓治療和行為控制能夠有效防止心血管并發癥,但是多項研究表明,國內外高血壓病病人血壓控制率均較低,其原因與高血壓病病人的依從性差密切相關[2]。為提高高血壓病病人依從性及血壓控制效果,我院于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對60例社區高血壓病病人進行為期半年的網絡教康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9年10月-2010年4月,選擇在我院門診就診的符合納入標準的高血壓病病人200例,采用非隨機配對研究,以同年齡組(以5年為年齡組的劃分標準)、同性別、同高血壓等級為配對條件,以1∶1比例進行配對。從中篩選出60對滿足配對條件的高血壓病人。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齡35歲~64歲。同一對病人中,將熟悉網絡基本知識且具備上網條件者分配到網絡健康教育組(實驗組),其余病人分配到常規干預組(對照組),兩組病人年齡、性別、血壓、配偶情況、學歷水平、醫保情況、干預前依從性評估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訂的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②同意參加本項研究。病例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高血壓病;②認知障礙;③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1.2 方法
1.2.1 干預方式 兩組病人在門診就診時,診治醫師對兩組病人降壓藥的選擇均遵循盡可能減少服藥的種類和劑量及每日服藥次數的原則,根據病人家庭經濟狀況盡可能選用價格低、療效肯定的治療藥物。對照組在就診期間行常規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向病人及家屬講解高血壓病相關知識(疾病特點,常見并發癥及其危害性),告知降壓藥物可能出現的副反應及其臨床表現;生活方式知識宣教,包括飲食、運動、服藥、血壓測量等的注意事項,并發放《高血壓病手冊》一本供其閱讀。實驗組由課題組建立并使用網絡QQ群,對高血壓病病人實施每周1次為期6個月的網絡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1 成立高血壓病網絡健康教育管理小組 由課題組5名成員組成,其中主任醫師 1名,副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學歷:碩士1名,本科4名。
1.2.1.2 成立高血壓病病人俱樂部,對病人實行會員制管理
留下研究對象QQ號碼、電話號碼,將其加入高血壓病俱樂部QQ群,并對小組每個成員發放會員卡,會員卡上留有咨詢電話、QQ群號碼、高血壓病診療中心網址。通過QQ群,由具備醫學知識的專業人員每周六下午在線服務,采用回復帖子、在線交流、發布疾病相關知識等方式進行網絡健康教育,并實現醫護人員與病友、病友與病友之間的互動。
1.2.1.3 網絡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①傳授高血壓病相關知識,如高血壓的危險因素、發病特點、發生發展過程、并發癥等;②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如飲食種類、熱量的計算、運動的種類、運動時間、服藥的注意事項、血壓測量的注意事項等。③通過網絡電話或網絡視頻詢問病人服藥及血壓變化情況,如血壓升高即分析其原因,指導病人學會記錄高血壓生活日記,如每天飲食、攝鹽量、活動情況,是否有吸煙、飲酒、易怒等不良生活行為。④督促病人定期監測血壓并記錄,定期復診,鼓勵適當參與社會活動,并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⑤向病人講解成功的病例,或讓治療效果好的病人自我介紹,給病人心理支持,使其樹立信心,堅持治療,以控制血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⑥介紹一些輔助治療方法,如放松療法、行為矯正療法等,包括放松訓練、聽舒緩音樂等放松技巧;幫助病人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服藥依從性差的病人采用設置鬧鐘提醒、放置醒目標志牌提醒病人服藥。每次網絡健康教育記錄上網人數,如兩次未參加網絡交流者,以電話督促其上網或電話隨訪。
1.2.2 評價方法及標準
1.2.2.1 血壓值的測量 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6個月后分別對病人血壓進行測量,分組統計。測量血壓方法:嚴格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要求,固定采用同一臺式血壓計,血壓計在研究前進行統一校準;由兩組研究者(經統一培訓)進行測量(每位病人干預前后血壓測量由同一研究者實施);在病人靜坐30 min后,測坐位右上臂血壓,以mmHg表示,共測量3次,取平均值。
1.2.2.2 依從性評估 依從性指標包括:正確用藥、定期監測、科學飲食、規律運動。每項依從性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要求設計若干問題,讓病人逐一回答,每個依從性項目中有一個問題回答“是”即認為依從性不佳,全答“否”則斷定為依從性較好。分項累計各項行為依從日的天數,監測期內依從日的百分率達到75%時,認為該項依從性較好,否則認為差[3],每次評估收集病人近3個月內依從性資料。用藥依從性:采用Morisky-Green測評表(MG)[3]。該測評表包括:①你是否有忘記服藥的經歷;②你是否有時不注意服藥;③當你自覺癥狀改善時,是否曾停藥;④當你服藥自覺癥狀更壞時,是否曾停藥。運動依從性主要包括:①近3個月您是否每周運動<5次;②每次運動時間是否30 min(運動不涵蓋工作或家務);③運動是否是有氧運動;④運動后脈搏次數是否在靶心率范圍中,靶心率=(最大心率-休息狀態心率)×(70%~85%)+休息狀態心率,最大心率=210-年齡。監測依從性包括:①二級高血壓以上病人,是否每周測血壓<3 d,每天測<2次(07:00~08:00和19:00~20:00);一級高血壓或血壓控制較平穩者,是否每月<1 d,每天測<2次(07:00~08:00和19:00~20:00);②治療方案變更或者血壓極不穩定時,您是否忽略每天測量血壓,連續監測<2周。飲食依從性包括:患高血壓后,您是否繼續吸煙、飲酒(乙醇>24 g/d),是否忽略減少攝鹽量(>6 g/d),是否忽略減少脂肪的攝入量(<30 g/d),是否攝入少量的蔬菜與水果(≤300 g/d)。
1.2.3 統計學處理 全部資料輸入計算機,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t檢驗及χ2檢驗。
2.1 兩組病人干預3個月、6個月后依從性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后依從性比較 例(%)
2.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血壓值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血壓值比較mmHg
3.1 網絡健康教育對高血壓病病人依從性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病病人干預3個月、6個月后,兩組病人各項依從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網絡健康教育能促進病人的用藥、監測、飲食和運動依從性。這與國內研究結果相符[4]。其原因主要有:①當今社會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中越來越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被廣大病人作為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途徑[5]。本研究中,專業人員把高血壓病相關知識、并發癥防治、藥物的副反應等制成電子文檔上傳到QQ群中,QQ群中的成員也可把自己看到的新知識發到群中,進行知識交流,提高了病人的高血壓病知識水平,使病人認識到用藥、監測、飲食、運動等在控制高血壓病中的重要性。②通過專業人員與病人網上在線交流、回復帖子、QQ聯系等,及時了解病人的病情、用藥、飲食、運動等情況,并對病人進行個體化的健康宣教,同時具有加強監督的作用。高血壓病是終身性疾病,一旦患病需要終身服藥。一般病人在出現癥狀就醫時,遵醫性較好,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自覺癥狀減輕,病人在生活中開始隨心所欲,麻痹大意,慢慢地不注意飲食、戒煙及控酒,也認為不必要定時監測。醫護人員通過網絡健康教育能定期與病人交流,起到了監督的作用。③網絡健康教育給予病人良好的心理支持。高血壓病由于治療時間長,并發癥多且后果嚴重,病人往往會有焦慮感。網絡QQ群中病人之間可互相鼓勵,治療效果好的可以介紹經驗、現身說法,醫務人員也能給予病人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因此,增強了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病人的遵醫行為。④行為矯正療法可提高病人服藥依從性。服藥依從性低的主要原因有由于年齡增大后記憶力減退或工作忙等忘記服藥,因此設鬧鐘提醒服藥時間或在醒目的地方貼上服藥提示卡等方式可提高病人的服藥依從性。
3.2 網絡健康教育對高血壓病病人血壓控制的影響 網絡健康教育使病人血壓下降,主要從兩方面起作用。一方面增強了病人的遵醫行為,避免了引起血壓升高的危險因素,如情緒激動、便秘、飽餐、肥胖、吸煙飲酒、缺少運動、失眠、食鹽攝入過多、不合理飲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直接提高了降壓效果,如采用行為矯正療法提高服藥依從性,定期網絡健康教育使得醫患間通過網絡直接溝通,能動態觀察治療效果,及時調整藥物的品種、劑量等,并讓病人了解服藥的注意事項,正確服用降壓藥而提高降壓效果。相關資料顯示,90%的降壓藥能達到有效控制血壓的目的[6],病人正確用藥,提高其服藥依從性是血壓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表2結果顯示,實驗組血壓控制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社區高血壓病人開展網絡健康教育,能提高高血壓病病人的依從性,促進血壓的有效控制,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效果確切,操作簡便易行,節省人力和財力。
[1]薛婭,高歌,沈月平.常州市衛生人力需要量統計預測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07(3):287-289.
[2]鄭翠紅,曾麗華,李華萍,等.城鎮高血壓患者程序式居家護理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0):906-909.
[3]Morisky DE,Geren LW,Levine DM.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M ed Care,1986,24(1):67.
[4]陳永紅,林偉青,羅文慧,等.運用網絡等資源對高血壓病人院外護理干預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502-504.
[5]黃曉燕,胡雁,陸箴琦,等.網絡支持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13-16.
[6]俸獻珠,黃慧,楊澤,等.強化健康教育對社區高血壓人群血壓及心腦血管事件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9B):242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