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 軍,馮青青,李春安,樊拖迎
疣狀胃炎又稱痘疹樣胃炎,可分為成熟型和未成熟型。病理上常伴有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故疣狀胃炎被視為胃癌的癌前病變[1]。以往單一的藥物對成熟型疣狀胃炎治療效果差,疣狀病灶不易消除。我院采用胃鏡下射頻灼除成熟型疣狀病灶聯合自制中成藥“胃特安”片,配合西藥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2005 年1 月至2009 年12 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入選病例根據1990 年悉尼消化會議制定的隆起糜爛胃炎診斷標準[2],經內鏡診斷且Hp陽性、資料完整的成熟型疣狀胃炎182 例,年齡32~73 歲,平均48 歲。男112 例,女7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1 例。兩組間性別、年齡,疣狀隆起病灶及組織學資料,經統計學檢驗無明顯差異(P >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在胃鏡下對成熟型疣狀病灶進行射頻灼除,再給予蘭索拉唑30 mg,1 次/d,療程1 個月,阿莫西林1000 mg,2 次/d,克拉霉素500 mg,2 次/d,療程7 d,根除Hp。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服用自制中藥片“胃特安”5 片,3 次/d,療程2 月。胃特安片由下列中藥加工而成:白術45 g、枳實25 g、蒼術15 g、茯苓35 g、神曲30 g、半夏30 g、澤瀉30 g、黃芪30 g、川芎15 g、海螵蛸15 g、草豆蔻10 g、黃芩10 g、萊服子10 g、干姜10 g、橙皮25 g、制香附15 g、瓜蔞15 g、檳榔15 g、厚樸10 g、黃柏15 g、木香10 g、馬蘭20 g 等。儀器采用綿陽立德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LDRF-50 射頻治療儀。胃鏡發現病灶后,經活檢孔插入射頻電極導管,電極金屬頭直接接觸疣狀病灶,功率為30 W,分次點灼病灶至凝固發白或變平即可。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后3 個月行電子胃鏡及病理檢查。按胃竇、胃體、大小彎順序活檢,盡可能在成熟型疣狀隆起病灶頂部取標本4 塊;按照病理常規檢測方法,將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分輕、中、重三級;將活檢胃黏膜組織行Hp 檢測。
1.4 療效判斷標準 療程結束后3 月復查胃鏡并檢測Hp,比較疣狀病灶治愈率、Hp 根除率及組織學改變情況。治愈:疣狀隆起消失;顯效:疣狀隆起消失2/3 以上;有效:疣狀隆起消失1/2 以上;無效:疣狀隆起消失小于1/2。胃鏡病理檢查,異型增生和(或)腸上皮化生病理分級減2 級或以上為顯效;減1 級為有效;無變化甚至加重為無效。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療程結束后3 月兩組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6.7%,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大多數患者在治療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僅少數患者在射頻治療后出現上腹不適、燒灼痛等,經休息或配合藥物治療后癥狀消失,無一例出現出血、穿孔等并發癥。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病理組織學改變 經治療后,兩組胃黏膜病理檢測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腸上皮化生逆轉率分別為54.4%(31/57)和25.5(14/55),兩組異型增生逆轉率分別為73.9%(17/23)和33.3%(8/24),觀察組在逆轉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方面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疣狀隆起組織學比較[例(%)]
2.3 兩組Hp 根除率比較 經治療后兩組Hp 陽性例數均明顯減少,觀察組Hp 根除85 例,根除率為93.4%,對照組Hp 根除84 例,根除率為92.3%。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疣狀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鏡下具有特征性形態的特殊型胃炎。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Hp感染、高胃酸分泌及免疫機制異常等因素有關并使胃黏膜或腺體細胞損傷,導致腺管及腺上皮增生,從而使黏膜形成特有的隆起病變[34],并具有一定的癌變傾向。研究表明[5],抑制胃酸及抗Hp 等的藥物對成熟型疣狀隆起治療效果差,很難達到疣狀隆起消除的目的。射頻消融技術通過高頻震蕩,離子震動產生熱效應,使局部組織升溫,細胞內外水分蒸發、干燥,致蛋白質變性而產生無菌性壞死,可達到治療目的。胃鏡下射頻治療消除疣狀隆起療效顯著,能立竿見影灼除疣狀病灶,但其逆轉疣狀胃炎并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的效果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在射頻灼除疣狀病灶及西藥抑制胃酸、根除Hp 治療的基礎上,我們聯合使用自制中藥“胃特安”片,結果表明兩組Hp 根除率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不僅消除疣狀病灶療效確切,而且胃黏膜異型增生及腸上皮化生也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疣狀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的發生除Hp 因素外,免疫因素和環境因素也可能起到主要作用,此外或許還有其他病因及機制尚未闡明。同時亦顯示中藥在逆轉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方面或許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中藥方劑中:白術、草蔻、干姜、茯苓、黃芪健脾益氣;枳實、陳皮、制香附、瓜蔞、厚樸、木香疏肝理氣;神曲、萊服子消食;黃柏、黃芩、澤瀉清熱利濕。現代醫學認為,健脾方藥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6];茯苓聚糖可以提高胃黏膜抵抗力,增強免疫功能,中間代謝產物茯苓次聚糖對胃癌有防治作用[7];黃芩、半夏具有抗炎殺幽門螺桿菌作用,黃芪多糖能提高機體非特異免疫、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提高自然殺傷細胞細胞活性的作用,并具有抗氧化作用,使血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過氧化脂質含量下降,有效清除氧自由基[8]。根據以上中醫藥理論及現代醫學對藥物研究成果擬定的“胃特安”片組方,能充分發揮中醫藥的整體調節效應,提高機體免疫力,并具有抗損傷、抗氧化作用。其在保護胃黏膜,逆轉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方面確有西藥不及之處。結合射頻灼除疣狀病灶,西藥抑酸根除Hp,三者聯合治療疣狀胃炎,具有高效、操作方便、組織損傷小,腸上皮化生與異型增生逆轉率高等優點,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推廣。
[1] 朱明華,戴文森,丁華野,等.疣狀胃炎的病理學和單克隆抗體MG7 免疫組化檢查[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90,11(4):273-274.
[2] 張錦坤.胃炎悉尼新分類[J].中華消化雜志,1991,11(2):109.
[3] 吳云林.消化內科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3-162.
[4] 董崇海,曲 玲,郭春霞,等.氬離子凝固術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2007,2(1):27.
[5] 林國偉,黃 躍,李劍英,等.疣狀胃炎1897 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5,11(12):1320-1321.
[6] 沈 鷹.健脾方藥對胃黏膜保護作用的研究及其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1999,7(4):357-358.
[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草木》編委會.中華草木.精選本[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6:1686-1688.
[8] 王冠庭.實用消化系腫瘤學[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995: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