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丹
內蒙古與蒙、俄、環渤海經濟區及東北經濟區的經濟互補性研究
湯曉丹
2000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內蒙古在2002—2009年經濟增長速度連續8年位居國內各省市自治區第1位,形成了又快又好的發展勢頭。因此充分認識內蒙古的區位、資源、產業特點以及與鄰近區域的互補性,對內蒙古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內蒙古橫跨三北,南連八省,北接俄蒙。有4200公里長的邊境線,有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市兩個陸路最大口岸和二條歐亞大陸橋,可以滿足歐洲和太平洋國家借道進行國際貿易的需求;有6000公里的區域界線,與區外70多個市縣毗鄰,交通便捷。既是京津和環渤海地區的腹地,又是華北溝通東北和西北的經濟通道。目前我國沿海開放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與東南亞建立自由貿易區也進入了實質性談判。西部大開發戰略確立了“南貴昆經濟區”重點向南開放,“西隴海蘭新經濟帶”重點向西開放的戰略。加快形成面向俄蒙的向北開放格局,已經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最前沿。
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和畜牧產品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戰略基地。豐富的資源為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今,內蒙古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六大優勢特色產業。這六大優勢產業形成了內蒙古獨具發展優勢和潛力的產業集群。同時內蒙古以煤、電為主的能源特色產業給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
內蒙古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資源,素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的美稱。呼包鄂金三角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資源富集地區,煤炭已探明儲量1600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4.57億立方米,稀土儲量逾億噸,占世界的80%以上,各種非金屬礦的儲量、配置條件也屬國內罕見。各種資源配置較為齊全完備的特點,使得內蒙古中部地區在競爭中具備了更多的優勢。西部資源的煤炭資源也較為豐富,尤以古拉本無煙煤較為聞名;此外,還有湖鹽、花崗巖、石灰巖等資源。東部的資源以儲量巨大種類豐富的各類有色金屬資源為特色,金銀等貴金屬和非金屬儲量也很豐富。此外,農林業資源也是東西部的資源優勢,氣候條件的不同決定了東部地區以林牧業經濟為主而西部以農牧業經濟為主的特點。
依托區域資源稟賦,各地區已經形成了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如包頭市的鋼鐵、鄂爾多斯市的煤炭和羊絨等發展態勢都相當良好,為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蒙東地區以呼倫貝爾市為依托的乳品產業集群,以赤峰、通遼兩市為依托的肉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已初見成效。蒙西地區以巴彥淖爾市為代表的發達農業生產體系;以烏海、阿拉善、鄂爾多斯三地工業園區為基地的循環經濟產業共生鏈,都離不開資源稟賦的天然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與俄羅斯邊境線長1010公里,對俄羅斯開放的有6個口岸,內蒙古是中俄經濟合作的樞紐和通道。雙方互補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產業結構互補。由于長期受原蘇聯大力發展重工業戰略政策的影響,俄羅斯地區以原材料和粗加工產品為工業生產主要方向,精加工生產非常薄弱,輕工業發展明顯滯后,農業生產遠遠滿足不了當地工業和居民的日常需求,其市場上的農產品、輕紡和家電商品主要依賴進口和俄其他地區供給。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雖然試圖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但由于資金短缺、工業設備落后,至今收效甚微。而內蒙古產業結構和俄遠東雖有一定相似之處,但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已經初見成效,特別是農業、輕紡、電器和食品加工工業發展迅速,與俄遠東地區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內蒙古對俄貿易進口商品主要有原木、化肥、塑料制品、紙漿、液體化工及石油化工產品等;出口商品主要有建材、汽車、家電及菜果等。俄羅斯已成為內蒙古重要的貿易伙伴。
2.資源、技術互補合作。俄遠東地區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有70多種,森林覆蓋面積占全俄35%,水力資源占27%,煤炭儲量2萬億噸,石油、天然氣儲量也十分豐富,而內蒙古在森林采伐及其加工利用、煤炭開采和農業方面的技術、設備和人才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互補性。目前內蒙古又處于調整經濟結構關鍵的歷史性轉折時期,改造眾多基礎薄弱的大中型國有企業,也同樣需要引進俄方的實用技術和先進設備。
蒙古國是內陸國家,發展對外貿易需要借助于我國和俄羅斯的口岸,這樣不但增加成本,而且也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所以發展蒙中貿易、蒙俄貿易是蒙古國的首選。內蒙古與蒙古國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方面非常相似,而且內蒙古自治區6個盟市的15個旗、市與蒙古6個省的26個縣接壤,邊境線長3193公里,對蒙古國開放的有10個口岸:二連浩特公路、二連浩特鐵路、阿日哈沙特公路、珠恩嘎達布其公路、甘其毛道公路、呼和浩特空運口岸。因此得天獨厚的區位、口岸、人文優勢使內蒙古在中蒙交往和經貿合作中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1.資源結構互補。蒙古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正在實施的招商引資、資源開發的優惠政策與中國相對先進的技術、經驗、設備及較雄厚的資金形成互補。蒙古國自然資源豐富,但市場相對較小,缺少資金和技術,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還需要大量的外國投資。而中國的市場巨大,資金和技術力量相對雄厚。因此,利用我國的資金和技術開發蒙古國的礦產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可實現兩國經濟發展的雙贏。
2.商品結構互補。蒙古農業技術滯后,技工短缺和對糧食、蔬菜、水果及禽肉蛋的需求與我傳統農業和飼養技術,成熟的農業勞動力及豐富的農產品形成了極強互補。從對蒙邊貿出口商品的品種看,多為我國具備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主要是農副產品、輕工產品、紡織產品、機電產品、家用電器和裝飾材料等商品。進口商品為蒙古國資源密集型產品,主要有化工原料、有色金屬原料、廢鋼鐵、煤等。這些大宗原材料商品的進口,對我區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0年內蒙古對俄羅斯、蒙古國貿易大幅增長,1-4月,內蒙古對俄貿易值34.5億美元,同比增長79.7%;對蒙貿易值9.2億美元,同比增長142.1%。內蒙古對俄羅斯和蒙古國的貿易值占同期對外貿易值的95.4%,較去年同期上漲6.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回暖,主要承擔中國對俄、蒙貨物進出口業務的內蒙古,外向型經濟發展呈現向好態勢,這為我區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全球生產要素“東移”和我國發展重心“北上”趨勢的共同作用下,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環渤海區域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緊密,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一員,地區的發展離不開環渤海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的繁榮也需要內蒙古。內蒙古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形成和實現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內蒙古與環渤海經濟圈的互補性最明顯的體現在資源互補上。內蒙古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是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基地。煤炭是環渤海經濟圈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內蒙古煤炭保有儲量是2233億噸,遠景儲量是1.2萬億噸,均居全國第二位。此外,位于鄂爾多斯市境內的蘇里格氣田,探明儲量7000多億立方米,是中國目前陸地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目前內蒙古探明的稀土儲量占全國的90%。這些為環渤海經濟區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目前在我國的經濟版圖上,東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因其經濟基礎雄厚,整體經濟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也是最有實力和條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崛起無疑將主要依靠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天然的資源優勢以及既有的經濟基礎和交通網絡。
1.自然資源互補性。內蒙古與東北經濟區可以相互補充自然資源的不足。遼寧的礦產資源豐富,礦種較齊全,礦產資源豐度居全國首位,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持內蒙古的產業發展需要;吉林省水泥用灰巖、硅灰石、油頁巖等不僅儲量大,而且分布集中。長白山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是東北經濟區的一大特色,可為內蒙古廣為利用;黑龍江省煤炭可提供給內蒙古發展冶金行業;內蒙古豐富的煤炭等資源,可成為東北經濟區的資源接續基地。
2.產業互補性。內蒙古畜牧業是基礎產業和優勢產業,各項畜牧業指標均居全國前列,肉類、奶類、禽蛋總產量列全國五大牧區前位,畜牧業的發展為東北經濟區輕紡工業的發展可提供充足的畜產品原料。內蒙古在產業上明顯處于劣勢,需要東北經濟區的帶動。如遼黑兩省裝備制造業能力、遼寧鋼鐵、黑龍江石化資源原料、吉林基本化工原料資源等對內蒙古工業的發展均可以起到很大的帶動作用。傳統的精細化工品、新領域的精細化工品,可為內蒙古機械行業配套大部分橡膠品。以一汽集團為主體的吉林汽車產業,可以帶動內蒙古汽車及零部件的生產。吉黑兩省較強的食品加工能力與內蒙古豐富的農副產品結合,可以帶動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內蒙古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結構使其在對俄、蒙與我國東北地區之間具有不可替代的樞紐作用,為內蒙古經濟貿易發展、物流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保障。借此優勢,內蒙古應繼續加強口岸建設,以口岸經濟帶動內蒙古的相關產業發展;同時積極發展物流業,以滿足內蒙古在對內對外貿易發展以及承擔貿易通道作用中的物流需求。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物流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