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蔚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自主研發所擁有的無形資產不僅會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而且日益受到有資金實力的企業和風險投資資金的關注和重視。因此,企業財務運作中對于無形資產的處理日益增多,無形資產對于企業資產的意義日益重要。
由于資金的短缺,技術型企業很難利用現有高新技術資源拓展業務,服務社會。企業如果注冊資本過低,就會給研發、營銷、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帶來實際困難,致使高新技術無法短時間真正形成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對自有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從財務管理角度,進行正確、適當的會計處理后,以無形資產作價投資入股來解決這個困難。借助社會上有實力企業的資金,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使其產生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其次,無形資產投資過程中的納稅問題,也日益成為投資各方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無形資產投入企業以后,是在稅前進行攤銷的,從而通過攤銷費用抵減了收入,減少了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減輕了企業的稅收壓力。此外,企業所擁有技術資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實力,因此無形資產又提升了企業品牌的價值。而且對于擁有技術性資產的企業可通過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的方式享受國家稅收的優惠政策。這樣投資方企業通過無形資產的投資解決了資金問題,被投資方企業通過投入資金與無形資產的融合實現了無形資產價值,創造了企業的財富。
有鑒于此,本文從財務管理角度,在會計處理方法及相關納稅政策的分析和應用兩個方面,對企業無形資產投資問題進行了嘗試性的探討。
(一)無形資產會計處理
本人所在企業是高新技術企業,自主研發應用網絡系統及軟件,企業所擁有的這些無形資產擁有良好的市場需求并已取得軟件著作權。如何能夠使自創無形資產的真實價值在企業會計報表中得以體現,是我們企業無形資產會計處理的主要目的。
原《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自行開發并按法律程序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等費用,作為無形資產的實際成本。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過程中發生的材料費用、人工費用等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已計入各期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在該項技術或產品研發成功并依法申請取得權利時,不得再將原已計入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用資本化。這樣就使得自行研制取得的無形資產金額很小,財務報表不能夠反映企業擁有高新技術無形資產價值的真實狀況。對于高新技術企業,如用這樣的資產負債表來表達財務狀況,因無法體現非常好的無形資產能力,吸引外部投資是很有難度的。
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對無形資產在初始計價中企業內部開發費用允許資本化。這種會計處理方式一方面可以使企業費用減少、利潤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企業的無形資產和權益,使無形資產能夠以合理的入賬價值得以體現,增強了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新準則中將企業無形資產的研究與開發分為兩個階段,研究階段發生的支出按費用化處理,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發生的各項支出,如果能夠滿足技術可行性、具有使用或出售的意圖、能夠產生經濟效益、支出能夠可靠計量等幾個條件時,可按資本化處理確認為無形資產。
但按新準則實際操作中,因技術研發運作過程不易區分,企業很難做到準確將無形資產劃分研究和開發兩個階段。對于內部研究開發費用的會計處理,企業可將研發支出,無論是否滿足資本化條件,均應先在成本類“研發支出”科目中歸集,期末對于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研發支出,轉入當期管理費用;符合資本化條件但尚未完成的開發費用,繼續保留在“研發支出”科目中,待開發項目完成達到預定用途形成無形資產時,再將其發生的實際成本轉入無形資產。“研發支出”是無形資產在沒有形成前的賬外資產,應在報表附注中說明,以體現企業資產的質量。在高新技術企業中,無形資產一般的比率不應該少于資產總額的30%。這樣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構成中因為無形資產的確認,能夠使高新技術企業靠無形資產創造利潤的情況得以體現。
(二)無形資產投資的會計處理
企業如何用一項財務報表中價值較低(或沒有)的新技術投資作價入股,也是近年來企業財務操作中經常關注的問題。
在實際投資過程中,企業的設立登記是需要驗資的,各方確認無形資產價值的合同、協議不能作為驗資的憑據。以賬面價值較低或沒有反映的自主研發技術作價投資入股,必須有該項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報告作為企業驗資注冊的依據。因此,企業以自行取得的無形資產投資時,必須首先進行資產的評估。
按原《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用無形資產向外投資,應以非貨幣性交易換入的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會計處理,按換出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初始投資成本。因此,當投資協議生效自創無形資產所有權轉移后,如按舊制度無形資產的評估價值,只能用于確認在被投資企業凈資產中占有的份額;投資方支付的評估費用應計入投資方的自有無形資產賬面價值,投資方投出無形資產時,應按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加相關稅費確認長期股權投資。
按舊制度如采用權益法核算,初始投資成本與應享有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份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股權投資差額。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應享有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份額之間的差額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攤銷,計入損益(投資收益)。合同中規定了投資期限的,按投資期限攤銷;合同沒有規定投資期限的,按不超過10年(含10年)的期限攤銷;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應享有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份額之間的差額,計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實際工作中如企業投資時原賬面不存在無形資產,則應全額視為股權投資差額處理。
新準則規定,投資者投入無形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按新準則投資方投資比例在20%以下或50%以上(包括50%),要求采用成本法,投資比例20%-50%之間,要求采用權益法。
企業以自主研發無形資產投資時,按新準則在成本法下:評估的價值用于確認投資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投資方支付的評估費應計入其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投資方確認投資時是以投出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合同或協議約定的無形資產價值),借記“長期股權投資”;按賬面原價貸記“無形資產”,按借貸雙方的差額,借記“營業外支出”或貸記“營業外收入”。在權益法下,按照初始投資成本與應享有被投資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孰高的原則確認長期股權的初始投資成本。
可以看出,企業以新技術資產評估后進行投資的會計處理,舊制度與新準則對長期股權初始投資成本的確認差異較大。舊制度是按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如果企業因新技術增值給資產價值帶來的收益無法體現;而新準則是按無形資產的評估價值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投資企業的資產價值會因為新技術的增值得以相應的提升,充分體現了無形資產價值給企業帶來的收益。
(一)投資方企業所得稅問題
對于新創的無形資產,企業應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五條規定處理: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計稅基礎的150%攤銷。這是國家鼓勵支持高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在企業實際投資過程中,國稅發[2000]118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要求,“企業以經營活動的部分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東以其經營活動的部分非貨幣性資產向股份公司配購股票,應在投資交易發生時,將其分解為按公允價值銷售有關非貨幣性資產和投資兩項經濟業務進行所得稅處理,并按規定計算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上述資產轉讓所得如數額較大,在一個納稅年度確認實現繳納企業所得稅確有困難的,報經稅務機關批準,可作為遞延所得,在投資交易發生當期及隨后不超過5個納稅年度內平均攤轉到各年度的應納稅所得中。被投資企業接受的上述非貨幣性資產,可按經評估確認后的價值確定有關資產的成本。”
因此,企業對外投資時,稅法規定用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必須有兩個動作,第一個是以公允價值銷售,第二個再談投資。即必須“視同銷售,再說占多少投資比例,該無形資產評估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的增值部分,應視同轉讓所得計繳企業所得稅;其評估價值小于其賬面價值部分視同轉讓損失,可在所得稅前扣除。
此外,對于投資企業實現的投資收益,即分得的股息紅利所得。依據稅務相關規定,若被投資企業為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免稅企業或高新技術、軟件企業(2007年3月16日以后新批準的高新技術采用15%稅率)則投資企業無需因稅率差補交企業所得稅。
(二)投資方企業營業稅問題
以無形資產投資除了企業所得稅外,不存在其他稅收問題。財政部、國稅總局發布的《關于股權轉讓有關營業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2]191號)中規定,“以無形資產、不動產投資入股,參與接受投資方利潤分配,共同承擔投資風險的行為,不征收營業稅;對股權轉讓不征收營業稅”。該文件自2003年1月1日起實施。
(三)被投資企業納稅問題
企業由于接受的是無形資產投資,按會計準則的規定可按投資合同或協議確認的使用壽命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七條規定,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在協議、合同或者有關法律中規定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協議、合同或者法律規定使用年限分期分攤。稅法同時規定,如果協議、合同或者有關法律沒有規定使用年限的,攤銷期不得少于10年。由于攤銷費用在稅前抵減收入,降低了企業的稅賦,增加了企業資金的積累。
為鼓勵企業技術進步,新稅法規定,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應充分利用所投入的技術資產,享受其他企業所沒有的優惠政策,以快速實現企業財富的最大化。
通過近年工作中多次參與本企業利用自有無形資產與國內知名企業合資、合作的實踐,使我認識到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開始運用自身無形資產進行資本運作和投資,以充分發揮無形資產的經濟價值和資源配置效益。然而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由于無形資產投資,尤其是技術、知識類資產在財務處理和相關政策把握上準則、制度并未做出相關的詳盡規定,這就需要在財務管理上不僅要求財務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職業判斷能力,而且在無形資產投資時還要準確把握會計的原則和納稅政策,才能完善企業的投資效益。例如,會計處理中按照新準則自行開發無形資產“研發支出”費用化或資本化的判斷方法;無形資產公允價值的評估確認以及使用壽命、攤銷方式等均需財務人員進行客觀合理的判斷和估計,所以在財務管理上的實務操作中人的主觀因素對投資效益的影響頗大。會計處理的方式、方法對無形資產投資的效果也會帶來很大的差異。
另外,稅收政策的掌握,對于企業意義重大。如投資過程中,如果評估后資產價值超過賬面價值增值的部分過大,就會造成企業當期利潤的劇增,其差額部分計繳企業所得稅的稅金也會很大。但如果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免稅或稅收優惠期間就會極大受益,不繳或減少稅賦。因此,財務人員應準確把握國家相關的稅收政策,及時學習、更新、掌握稅收政策的變化,以便對投資策略進行及時調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