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楠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探析
蔣楠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市場競爭中,作為弱勢群體,中小企業又常處在不公平的競爭地位,借鑒發達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結合當前我國稅收政策實踐,繼續完善針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大量的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正是提高國民收入水平,解決國內消費疲軟的重要途徑。
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根據2003年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的通知》中規定,工業企業從業人數在2000人以下、銷售額在30000萬元以下、資產總額在40000萬元以下,為中小型企業。截止到2008年,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已經達到4200多萬家,占全部注冊企業總數的99.8%,創造了占全國58.5%的國內生產總值,提供了60%的出口貿易量,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由他們提供的崗位約占全國城鎮的就業崗位總數的80%,可以說,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積極發展中小企業,有利于擴大就業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有利于激活民間投資,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進而構建我國內需主導、消費支撐型經濟發展模式。
但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目前全國仍有相當部分地區的中小企業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尤其是稅收政策沒有能真正起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筆者從稅收政策層面就此進行探析。
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并無專門的中小企業稅收政策,只有一些主要由中小企業受益的稅收規定,并散見于各種稅法規定或文件規章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008年1月1日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二為一。將企業法定稅率由33%降為25%,降了8個百分點,另規定了兩檔低稅率:一是對工業資產在3000萬元以下,員工100人以內,利潤在30萬元以下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比其他企業優惠五個百分點。二是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稅。2009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自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3萬元(含3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額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2009年1月1日實施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主要表現在:首先將生產型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允許企業抵扣新購入設備所含的進項稅額,擴大了抵扣范圍;其次降低了一般納稅人認定標準,原工業和商業小規模納稅人銷售額標準分別從100萬元和180萬元降為50萬元和80萬元。第三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由原先的工業6%,商業4%均降為3%。
對2008年開始納入全國試點范圍的非營利性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由地方政府確定對其從事擔保業務的收入,3年內免征營業稅。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活動免征營業稅。
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創辦新的中小企業,對從事社區居民服務業的,可在3年內免征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附加費。另外《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小企業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原因可按規定加速折舊;中小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在計算應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中小企業投資建設屬于國家鼓勵發展的內外資項目,其進口自用設備以及相關技術、配套件和備件,可按規定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中小企業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可按有關規定向省級財稅部門或省級人民政府提出減免稅申請。
近年來我國對稅制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是考慮到中小企業自身的弱點,相關的稅制尚不完善,中小企業稅費負擔仍然沉重。數據顯示,2009年1-8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利潤和稅收同比增長分別為1.6%、10.4%,稅收增速大大超過了利潤增速。同時,過多的亂收費和罰款增加了中小企業的非稅負擔。以下就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仍需完善之處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和建議。
針對目前我國主要由中小企業受益的稅收優惠政策,大都散見于各種稅法規定或文件規章中,且所占的比例不多;同時稅法體系通常采用小條例大細則的形式,內容變化頻繁,臨時通知,補充規定不斷,不夠系統、規范、透明度低,造成法律條文操作起來隨意性強,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稅法的穩定性差等問題。我國應該在2002年6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我國稅收工作的實踐經驗,借鑒外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出臺的稅收政策內容,盡快對現行的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進行整合,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平等競爭、稅負從輕、便于征管、促進發展的原則,建立起規范統一的中小企業稅收法律、法規。
新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已經將一般納稅人認定標準降低,但是仍有大量的中小企業被劃為小規模納稅人。建議取消認定增值稅的應稅銷售額標準,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只要會計核算健全,有固定的經營場所,能準確報送稅務資料,遵守國家各項稅收法規,可經申請核定為一般納稅人。
建議:1.取消“計稅工資”的不合理規定,改按企業實際支付的工資全額稅前列支;2.取消對公益性、救濟性捐贈的限額,準予稅前列支;3.取消只準按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標準列支利息的限制,對不違反現行法規的融資利息支出,都應準予據實稅前列支;4.取消技術開發費稅前列支只限于國有、集體企業的限制,民營中小企業也應同樣享受,以貫徹公平稅負的原則,更好地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國家可實行國有大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給予減征營業稅;對大銀行發放5萬元以下的農戶貸款余額免征營業稅,所得稅按90%計入稅基;并采用政府貼息給大銀行的方式,鼓勵其多貸款給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再有,小企業的風險比較大,壞賬率也比較高,對于中小企業放款一方面要加大對大銀行核銷呆壞賬的自主權,在機制上鼓勵大銀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以鼓勵大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貸款;另一方面把同行業的小企業或者大家彼此比較了解的小企業,組織起來,大家出一些錢,成立一份擔?;鸩⒋嫒脬y行,有了一定的擔保,銀行放款也比較放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歐新黔2006年5月在“APEC中小企業對話世界企業500強財富論壇”致辭中提到:“目前,我國專利的66%是中小企業發明的,74%以上的技術創新由中小企業完成。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技術、體制創新的主體”。為了鼓勵中小企業投資于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用于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投入,應允許其按實際支出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列支,對當年研究與開發費用支出超過上年實際支出的部分,給予其投資額50%的企業所得稅抵免;對轉讓先進技術所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技術援助費、研究開發費,對投資者提供技術的收入可減征或免征所得稅。
此外,國家可規定有關單位和個人轉讓或租賃專利,技術秘訣或新工藝給中小企業使用,所取得的收入,給予減免營業稅,以增加中小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和提高其國際市場競爭力。
建議:1.對新創辦的中小企業實行幅度較大的所得稅免征或緩繳的政策,支持社會各界創辦中小企業;2.準許個人獨資和合伙經營的小企業,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之間選擇一個稅種納稅。選擇按企業所得稅納稅的,對其按規定支付給股東的股息,允許稅前列支;選擇按個人所得稅納稅的,股東應得的股息、紅利,并入股東個人所得征稅,避免重復征稅,以體現對小企業的關懷照顧;3.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創辦的中小企業,授權市縣人民政府給予定期減免稅照顧等等。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研究制定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建議,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小企業經營活動萎縮,必然造成高失業率和居民收入增長乏力,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政策推動,通過減稅、減費、減息,用“少取多予”減輕中小企業沉重的負擔,提供寬松的外部發展環境,中小企業才能充滿活力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繁榮。
1.張曉艷,張卉.借鑒國際經驗完善我國中小企業稅收政策,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3):24—26
2.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09年9月22日
3.李毅中.就進一步做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答問%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2009年10月14日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