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對我國建筑企業實施稅收籌劃的幾點思考
張華
近年來,在國家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背景下,各地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加大,加之房地產行業的急速升溫,都為建筑企業創造了絕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國外建筑企業也搶灘中國,使得我國建筑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建筑企業亟需合理縮減成本,提高效益以促進持續發展。
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在籌資、投資及經營等活動中充分考慮稅收因素,系統、合理地對其經營行為做出事先安排,以盡可能地節約納稅成本,實現稅后收益持續穩定增長的一系列活動。由此,對于以投資額度大、風險高及周轉期長為主要特點的建筑企業而言,有效開展稅收籌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筑企業的基本業務流程可以概括為:項目承包——項目施工——項目交付。在這一過程中,直接涉及的稅費主要有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等。如果涉及混合銷售業務,還會繳納增值稅。
營業稅作為建筑業的主要稅種,貫穿于企業經營的整個過程。建筑企業一般以繳納“建筑業”稅目的營業稅為主,稅率為3%。若涉及轉讓不動產或提供中介服務,則要按照相關的稅目繳納營業稅,稅率均為5%。
企業所得稅作為國家參與企業利潤分配的一種形式,也是建筑業的主要稅種。一般而言,建筑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但是如果能夠投資于國家鼓勵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則有可能享受稅收減免政策。
一般說,建筑企業的業務流程不涉及不動產和土地使用權的轉讓。但由于建筑業的下游行業即為房地產業,所以涉及土地增值稅的機會比一般企業多。因此企業也應關注這一稅種的籌劃。
通常建筑企業并不是單純從事施工作業,如在提供建筑業勞務的同時銷售自產貨物,涉及增值稅的繳納。
此外,建筑企業在承接項目和施工過程中,往往會有分包、轉包的情況,簽訂合同在所難免。合同一般涉及建設工程勘察設計合同或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形式上包括總包合同、分包合同或轉包合同,均為印花稅的應稅合同。
上述五個稅種所形成的稅款支出基本上構成了建筑企業稅款流出的主要方面。為了突出建筑企業稅收籌劃的行業特點,本文僅對上述五個稅種如何有效實施稅收籌劃展開探討。
建筑企業必須要結合稅法的改革與自身經營情況,量身打造出適合本企業經營特點的稅收籌劃方略。
營業稅的應納稅額為營業額與對應稅率的乘積。總體而言,建筑企業應本著“降低適用稅率、合理縮減營業額”的原則對其實施籌劃。
從降低適用稅率的角度,建筑企業可能同時面臨3%與5%兩檔稅率,其中銷售不動產5%的稅率籌劃的空間不大。而建筑企業若作為工程承包公司負責工程施工的組織協調業務,則需按5%的稅率征收服務業的營業稅。此時要想降低稅率,關鍵在于將工程施工組織者的身份轉變為承包人的身份,而實現身份轉變的關鍵在于直接與建設單位簽訂建筑承包合同,這樣即便不參與施工,也可以按建筑業3%的稅率繳納營業稅。
對于營業額而言,籌劃的思路應為工程多采用包工包料形式,并且避免施工過程中材料的浪費,適度放大材料購進批量以享受價格折扣等;而安裝工程作業則盡可能不要將設備價值作為安裝工程產值,即安裝的設備由建設方提供,從而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營業額。
值得一提的是,按計稅原理,營業稅作為流轉稅的一種,其稅負將由最終消費者承擔。因此營業稅的稅負僅表現為現金的流出。并且,從計稅形式上劃分,營業稅屬于價內稅,在會計核算上一般通過收入的實現收到稅款,同時通過“營業稅金及附加”賬戶等額將稅款轉出,最終不影響納稅人的損益。所以,建筑企業納稅人在進行營業稅的稅收籌劃時,要防止成為營業稅的“負稅人”。因為對于流轉稅,稅負轉嫁是稅收籌劃的一種通行方法,實現方式一般有三種,即提高售價的“前轉”、壓低進價的“后轉”以及通過提高經營效率的“消轉”。可見,稅負轉嫁這一方法實施的成功與否直接取決于價格的升降空間。因此,建筑企業應合理確定收入,即收入應包含工程成本、必要的利潤及營業稅稅款這三個基本要素。因而為了節稅一味壓低收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與此同時,還需在購進環節防止稅負的“被轉嫁”。
企業所得稅的籌劃,除了采取與其他企業一樣合理壓縮收入、避免超標的費用扣除項目等措施外,建筑企業還可考慮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現行《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享受三免三減半的優惠,而僅承包項目建設則不享受此項優惠。所以,基于比較優勢原則,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建筑企業可考慮直接投資港口碼頭、公路、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而不是僅作為項目建設的承包者。在享受三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期間,為了使折舊費用的抵稅效應不被減免稅優惠所抵消,不宜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對無形資產的攤銷等也應作相同的考慮。
土地增值稅是我國現行稅種中唯一實行超率累進稅率的稅種。為了避免稅率的攀升,通常的籌劃思路為控制增值額,從而適用低稅率或享受免稅待遇。作為建筑企業,也可能會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而繳納土地增值稅。其籌劃策略主要為兩方面:首先應取得房地產開發資質以享受房地產企業的扣除標準;其次可將不動產的銷售變為投資,使其產權不直接發生轉移,從而減少土地增值稅的稅款支出。
去年修訂實施的《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對于納稅人銷售自產貨物并同時提供建筑業勞務的混合銷售行為,應當分別核算貨物的銷售額和非增值稅應稅勞務的營業額,并根據其銷售貨物的銷售額計算繳納增值稅,非增值稅應稅勞務的營業額繳納營業稅;未分別核算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其貨物的銷售額并征收增值稅。對于建筑勞務而言,增值率相對較高,若因未分別核算而按17%的稅率征收增值稅則稅負較重。因此,分別核算收入便成為合理節稅的良方。
根據現行稅法的規定,建筑企業將承包的工程項目分包或轉包給其他建筑企業所簽訂的分包、轉包合同,應按照新的分包、轉包合同上所記載的金額再次計算應納稅額。對此,盡量減少工程的分包或轉包次數,降低計稅金額,就可以達到節稅的目的。
綜上,本文僅探討建筑企業所涉及主要稅種的稅收籌劃策略。而在具體實施中,各稅種的綜合協調安排及相應風險都是企業應當考慮的。目前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我國建筑企業的稅收籌劃意識與策略都有一定的差距。要想成功實施稅收籌劃、合理降低企業成本以促進效益的持續增長,需要企業財務人員對稅法的精確把握及對其變化的靈敏洞察,同樣離不開企業高效有序的管理及先進創新的理念。
(作者單位: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