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影
建立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幾點建議
屈影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事業已經成為社會事業受到人們普遍關注,特別是實行高等教育全面收費制度以來,高校教育成本就成為令人矚目的話題。而現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沒有要求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有關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也大多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提供準確的教育成本信息,無法滿足高校管理者和社會各界對高校成本信息的需要。
1.是滿足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在當前,我國高校的教育經費來源以政府撥款為主,以學生繳費收入為重要補充,雖然也有其他方式的資金籌措,但籌資和融資的方式單一,籌資額度也較小。另外,由于目前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意識薄弱,教育資金使用效率意識也不高,甚至還存在高校管理者腐敗、教育資源浪費的現象,使得許多的社會投資者或資助者不敢或不愿對高校進行投資或資助。而進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能夠準確地計量學生的教育成本,能為財政撥款提供依據,為確定合理的成本補償機制提供依據,也為社會各界的投資者或資助者提供一筆明白賬,從而增加高校的籌資方式,為高等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2.是合理制定收費標準的需要。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高等教育學費的收費標準應控制在生均培養成本的25%以內。因此,要想合理地確定收費標準,就要準確地核算高等學校教育成本,進而確定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遏制亂收費、超政策收費等現象,也有利于學生繳費公平政策更好地實行。
3.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需要。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教育經濟活動中耗費資源的綜合反映,按照經濟效益原則,應以最小的耗費獲得最大的收益。在教育投資決策中,就是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資源,用最少的教育成本,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通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能夠正確反映高校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能夠反映各類成本的高低,能夠反映各項資源的消耗情況,能夠分析評價各類教育資源配置的合規性、合理性和經濟性。因此,進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助于合理確定資源消耗標準,是衡量經濟管理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基礎。
4.是強化財務監督的需要。長期以來,由于高校缺乏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體制和明確的內部經濟責任機制,使得財務監督弱化,缺少依據,出現教育經費使用不合理,教育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完善權責利相結合的內部經濟責任體制,能夠加強教育成本的管理意識,加強動態的內部控制與管理職能,利于采取有效措施監督和控制教育成本,進而提高教育資源效率,遏制教育資源浪費等現象。
1.教育經濟學的發展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教育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教育領域的部分經濟問題的一門學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傳入我國,日漸成長和成熟,其中涉及到的教育成本分類、教育投資、教育收益率、教育內部回收率等理論研究,以及從經濟學角度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相關分析,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制定并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體系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改革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政策依據。2009年財政部下發了《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擬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適當引入權責發生制,同時兼顧預算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的信息需求,為盡快建立和完善我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體系起到了推動作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改革,將為明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則和方法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
3.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建立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現實動力。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已為社會各界所認識,人們對實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繳費上學也能接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適當提高非義務教育階段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的財政教育撥款政策和成本分擔機制。這就要求高校必須要建立教育成本核算體制,準確確定不同地區、不同類別高校、不同層次院校的教育成本,為政府和受教育家庭對教育成本的分擔提供準確的依據。
1.以學年為會計核算期間。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教育成本應該按學制作為一個生產周期。由于高校的教學計劃的制定、日常運行管理都是按學年劃分的,有著明確的培養周期,因此,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期應當按學年劃分,即從8月份開始至次年7月底的學年度作為核算期間,這樣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才能更符合高校運行的規律。
2.推行新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2009年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中適當引入了權責發生制原則,將基建會計納入“大賬”,引用收支配比原則,對固定資產(文物文化資產除外)計提折舊等改革,可以更好地反映高等學校現實的收支情況,真實地反映高校的凈資產,增強會計信息的完整性,使會計信息更加全面、準確。并且兼顧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等信息,更加有利于實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3.明確教育成本項目,正確歸集和分配各種成本費用。將高校的各項支出和費用按經濟用途進行分類,明確哪些支出可以計入高校教育成本,哪些不能計入。再按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將哪個核算對象發生的成本計入哪里,將本期發生的成本全部計入本期。再次,區分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將間接成本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配,分別歸集計入各成本核算對象。再累計各學年的培養成本,計算出各專業、各年級的教育總成本和生均成本。這樣,明確教育成本的構成情況,便于分析成本升降的具體原因及各種因素對教育成本升降的影響程度,從而更有效地加強教育成本的控制。
4.將作業成本法應用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作業成本法是指在計算產品成本時,先將制造費用歸于每一作業,然后再由每一作業成本分攤到產品成本。它改變了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中所有間接費用依據統一標準,按照產品產量進行分配的方法,而是將各項間接費用按照劃分的作業進行歸集,根據各種與間接費用相關的作業量有區別地進行分配。作業成本法適用于間接費用較高、工藝多變、品種繁多、結構復雜而作業類型相對穩定、信息處理技術先進的企業。我國的高校教育成本具有間接費用大、種類繁多,且教育層次多、專業多、課程多的特點,而教育活動又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與重復性、且辦公自動化水平高,因此,我國高校的管理和運行模式符合作業成本法的特點。將作業成本法應用到我國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中,按照成本核算對象,把不能直接歸集的成本費用,如行政管理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大修理費等,調整到相應的會計期間,再運用合適的量化標準分配到各個作業中心,如各院系,之后按成本動因分配率計入各個成本核算對象。這種方法可以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更加真實準確。
總之,建立以新《高校會計制度》為基礎,以學年為會計核算期間,引入作業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可以有效地進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進而科學控制高校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滿足我國高等學校和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遼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