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穎 何興邦
建筑物低碳審計初探
王斯穎 何興邦
從哥本哈根到坎昆,各國在氣候變化談判上的僵局依舊,在減排目標等關鍵問題上仍然很難達成共識。但不可否認的是,氣候變化已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有學者認為,低碳經濟是規制世界發展格局的新規則(李俊峰,馬玲娟2008)。他們同時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繼聯合國憲章和關貿總協定后的又一重大規則。理由在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制了世界上國家、民族、企業和個人利用化石能源的權利的原則和法律。現代受托經濟責任論認為,受托經濟責任的涵義和內容是隨著社會需要的層次與水平的發展而不斷地擴展的,這正是會計形式和種類不斷分化、發展與創新的內在依據(蔡春,2001)。基于受托經濟責任,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以及對于氣候變化的重視,關于碳排放的審計將成為環境審計的重要內容之一。
目前一些國家開始征收碳稅,以作為低碳經濟背景下的減排措施之一。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芬蘭、瑞典、丹麥、荷蘭等國家先后開征收碳稅。在我國,迫于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政府已將碳稅的征收提上了議事日程。同時,一些國家提出征收碳關稅以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進行經濟制裁,改變全球變暖及減排問題。例如,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條款中規定,從2020年起將對進口產品開始實施碳關稅,對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鋁、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美國是國際上第一個對碳關稅進行立法的國家。從政治層面來看,碳關稅的提出也是一種貿易壁壘。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可能面臨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碳關稅一旦實施,將成為某些國家狙擊“中國制造”的利器。2007年,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2009年,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宣布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將比2005年減少40%~45%。在2010年3月,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則成為兩會的主題,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關于低碳環保。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3次締約方會議通過的“巴厘路線圖”規定《公約》的所有發達國家締約方都要履行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溫室氣體減排責任;同時根據巴厘行動計劃,發展中國家得到國際資金和技術支持的行動也需要履行“三可”責任,2010年10月在天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中中國代表表示“三可”對中國政府來說沒有問題。2010年12月6日,在坎昆會議上國際非政府組織——氣候組織發布了《中國清潔革命報告III:城市》的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城市低碳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數據基礎薄弱,使得城市不能準確掌握碳排放的分布和趨勢,數據基礎薄弱成為城市進行低碳規劃中的首要技術障礙。
由此可見,無論是遵守《京都議定書》的減排承諾或者實施碳稅還是進行《京都議定書》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都需要首先對碳的排放情況進行審計。同時,低碳審計還能為低碳政策、法規和制度制定過程的科學性,實施過程的適當性提供依據;確保中央、地方政府和企業單位低碳責任履行的效果;為評價低碳產品補助資金申請和使用以及低碳技術扶持資金使用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供依據;保證低碳財稅減免的真實性和效果性,低碳交易行為的真實性。
據統計,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本世紀初開始每年的建筑總量大約維持在18到20億平方米,已經占到了全球建筑總量的40%。這18到20億平方米的建筑平均每年的使用能耗已占到社會總能耗的26%。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因此對建筑物進行低碳審計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10月,政府頒布了《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審計導則》以指導我國的能源審計,香港環境保護署及機電工程署于2008年制定了《香港建筑物(商業住宅或公共用途)的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除的審計和報告指引》,作為在香港地區的第一部針對建筑物的低碳審計指引,它提供了一套系統及科學化的方法為建筑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核算及報告。
借鑒以上兩個文件,筆者總結的建筑物低碳審計模式如下:
(1)確定審計邊界。確定審計的邊界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篩選哪些建筑物進行審計;二是如何確定所審計的建筑物的邊界。針對第一個問題,篩選的原則可以為根據上一年度的碳排放資料,將當地的各類建筑分類按單位碳排放量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分別找出最小值、下四分位數、中位數、上四分位數和最大值(一組建筑物單位面積碳排放量的中位數是指,在這組建筑物中,有50%的建筑物碳排放量比該數小,50%的碳排放量比該數大;上四分位數是指,在這組建筑物中,有75%的建筑物碳排放量比該數小;下四分位數指有25%的建筑碳排放量比該數小。這五個數值可以基本反映某個城市的碳排放水平)。針對第二個問題,建筑物的邊界通常可以通過現場觀察得出,一般與建筑物的工地范圍相同。若建筑物相鄰或公用一些設施可以將他們集體作為審計對象。
(2)確定審計對象。該步驟主要確定哪些活動會帶來溫室氣體排放或減緩,以確定審計及報告的范圍。根據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下設的環境審計委員會(WGEA)的研究資料,溫室氣體主要為:CO2(77%)、CH4(14%)、N2O(8%)和其他氣體(1%)。根據溫室氣體的種類,把相關活動分為直接排放、間接排放和溫室氣體減緩三類。直接排放主要包括:固定燃燒源(發電廠、鍋爐、燃燒器等)、流動燃燒源(建筑物旁邊的汽車等)及一些設備的氫氟碳化物及全氟化碳排放(冷藏、空調等)。間接排放主要是指購買的電力及煤氣在生產過程中所引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溫室氣體減緩則是指碳匯,對于建筑物來說主要的溫室氣體減緩活動是種植樹木以吸收建筑物所排放的溫室氣體。
(3)確定報告期間。確定低碳審計的報告期間為一年,以與其他的審計形式相配合,便于資料的收集。
(4)收集數據及量化方法。針對低碳審計的審計邊界和審計對象,所需要收集的數據和資料主要包括:對于直接排放主要收集燃料消耗量,對于間接排放主要收集所購買的電量或者煤氣量,對于溫室氣體減緩需要收集有關建筑物使用后所種植的植物面積情況,同時還需要結合有關官方資料和研究設定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的排放系數和植物所吸收溫室氣體的轉換系數。
(5)撰寫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把審計結果向節能減排轉換的一個重要過渡步驟。審計報告越詳細,越能發現能耗較大的設備與使用行為。筆者認為審計報告應該結合審計結果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同時應該參考財務審計的模式,根據不同的審計內容設置相關標準,分項給出評價等級,并綜合判斷應給的審計報告類型(類似于財務審計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否定意見審計報告、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