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廣輝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 楊凌710004臥牛湖水庫管理處 黑龍江 黑河164300)
大中型水庫漁業養殖以其水域寬闊,不投飼,病害少,無污染,水質自調能力強等優勢,在繁榮水產市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依靠天然生產力產出的鮮魚,因品質好味道鮮美而倍受消費者喜愛。然而,很多大中型水庫的漁業生產近年卻出現不斷下滑或停滯不前的現象,有的水庫漁業效益甚至接近0收入。為此,根據臥牛湖水庫漁業發展情況,淺談一下大中型水庫漁業發展的觀點。
臥牛湖水庫于1986年竣工建成,養殖水面6000畝,庫容6368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發電、養魚、旅游為主體的中型水庫,設計年產鮮魚100萬斤。臥牛湖從1984年開始蓄水養魚,捕撈生產記錄如下:

臥牛湖水庫捕撈記錄
從商品魚捕撈記錄上看只是在水庫建成的第四年開始真正形成了捕撈量,年產鮮魚10萬斤以上,6個捕撈期后處于下滑狀態。1999年-2001年水庫漁業生產對外進行了承包,承包3年后水庫漁業資源基本枯竭。2003年開始,漁業生產到達了低谷,直至2007年資源有所恢復,但水庫天然生產力已錯過最佳高峰時期。漁業資源恢復遲緩,類似此發展狀態在臥牛湖周邊的大中型水庫均是如此。根據調查,其它地區的大中型水庫相當一部分漁業經濟也境況相同,有的甚至還處于絕產狀態。導致上述現象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苗種投放量不足。為合理利用水資源,傳統大中型水庫養殖方式均以投放以濾食浮游生物的鰱、鳙魚苗種為主,由于鰱、鳙魚在水庫中不能自繁,所以保持種群規模必須依靠人工投放。但隨著水庫運行年限的增加,為保證水庫運行安全,主要水工建筑物的維修養護任務逐步加重,為此除保證正常運營資金外,只能有一小部分資金用于水產苗種投入,直接導致漁業資源萎縮。
第二是水庫管理層不重視水庫漁業發展,不正確對待大水面增值潛力,不進行科學回捕。由于部分領導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在回捕過程中不規定網具使用規格,魚獲物不分種類,不分大小,導致資源枯竭。有的甚至不負責任,考慮在自己任期內得不到回報而降低投放量,管理松散,漁業生產秩序混亂,從根本上導致漁業生產走上惡性循環的后果。
第三是大中型水面基本上均隸屬于水利部門,與水產部門缺乏溝通合作,漁業科技推廣應用滯后,缺乏專業技術力量的支撐。現代水產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新優品種層出不窮,特色養殖、增殖在豐富市場和漁民致富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大中型水庫的漁業發展由于在信息和先進科技方面不能與水產部門同步共享,所以仍處于滾動式前進的模式,遼闊的水資源利用率低下。
鑒于上述原因,要想使大中型水庫扭轉漁業經濟發展過緩的現狀,就必須堅持高效漁業經濟的發展不動搖,并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走品牌路。隨著水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安全的水產品在市場屢見不鮮。大中型水域由于具有污染小、不投飼、水產品品質好的優點,將來必定成為生產放心型水產品的主力軍。為此,我們的大中型水庫必須重新定位漁業發展模式,應在傳統養殖的基礎上,加快名、特、優品種的引進,從而完成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并進行商標注冊,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健康養殖示范場、有機魚”等形式,進而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水產經營管理模式,逐步發展成“可學”、“可看”、“有規模”、“有效益”、“有特色”的水產品生產基地,促使水產資源實現快速增殖。
第二要加大與水產部門的橫向聯系,尋找新的、有特色的水產技術支撐,掌握新的水產信息動態,保證在品種更新、技術更新上走捷徑。
第三要堅持生態友好型的科學管理運行方式。大水面水產業發展是以天然生產力為基礎,飼養過程不投飼、不用藥等,所以大水面的漁業經濟是生態經濟,只有通過科學放養捕養結合,合理調節魚類資源,才能實現長遠、可持續的高效發展。
第四做好市場調查,爭做占領空白領域的先鋒。高效漁業意味著不僅是豐產而且要豐收,只有這樣事業才具有生命力。當大多數大中型水庫均形成規模產量后,制約漁業高效發展的根本就在于銷售渠道是否順暢,隨著淡水魚養殖的迅速發展,市場比重越來越大,水產品區域性、季節性過盛的現象日益突出。因貯存期短導致銷售價格低下,因豐產不豐收,一些地方的漁農被迫轉產,造成的資源浪費不言而喻,此現象對即將崛起的大水面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解決的最佳方法是:1根據區域特點進行反季節上市,從而實現高價格支撐;2嘗試水產品深加工,進而可實現由粗放經營的自然經濟型水產業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型的現代生態水產業的轉變,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全面實現水產品多層次高效增值,促進水產品向產業化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