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謙
(廣東省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500)
孔令謙 女,1960年生。館員,校長助理、館長。
校企合作又稱產學結合,是為適應企業對專業人才提出的新需要而產生的新事物。其目的在于強化學校與企業的功能,實現教學與生產、管理與服務的結合,雙方相互支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它是職業教育與企業管理走向現代化,促進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校企結合的方式方法很多,有企業辦職校、職校辦企業、職校與企業聯合辦學、職業教育集團化等多種方式。學校聘請企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職業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職業院校的“智力”資源流向企業,實現技術與管理組合。企業生產、技術、管理人員與學校師生通過相互溝通與交流,實現對各自掌握信息的綜合利用,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學校教學的有效性[1]。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信息的收集、匯總、分類、整理工作,是學校圖書館責無旁貸的任務。
圖書館讀者的信息需求具有多樣化、綜合化、專業化特征,而且學生和企業員工的需求漸趨一致。職業學校的學生出于就業考慮,普遍具有了解企業的迫切愿望;企業職工為適應科技創新的需要,也應不斷提高素質,邊工作邊學習,將圖書館作為企業員工的終身學習場所。學校圖書館應以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全方位的信息服務,滿足雙方的共同需求。
事實證明,無論是學校圖書館還是企業圖書館,僅靠各自“單打獨斗”的方式來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已不太可能。就職業院校圖書館而言,盡管藏書逐步增加,服務質量也有所改善,但在持續多年的“學術導向”下,職業院校圖書資源“職業性、專業性”特色尚未凸顯,與“校企合作”模式很不相稱。為此,校企雙方只有通過建立圖書館聯盟,對文獻資源進行共建、共享,才能使其走向專業化與特色化,以滿足校企雙方技術、服務和教學管理不同層次的需求。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仍處于探索階段,普遍存在“校熱企冷”現象,校方積極主動,希望順利解決學生實習與就業問題,為后續招生奠定基礎;企業則消極被動,因為文化科學知識相對欠缺,綜合職業素質有待提高的職業院校學生,與企業所期待的中等人才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眾所周知,盈利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擁有一大批素養較高的勞動者,無疑是企業實現盈利目標的首要前提。處于求學階段的職業院校學生是未來的“準企業員工”,為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人才,學校應該主要依靠課堂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但這一手段顯然不是唯一的[2]。除此之外,學生還應通過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長才干,并充分利用圖書館信息資源及其服務啟迪思維,擴展眼界,夯實基礎,以實現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
近年來,職業院校圖書館在應付評估檢查特別是服務升級過程中,形成了“量大面全”的館藏文獻資源。但是,由于以往與企業實踐基本脫節,這些資源并不為企業了解與掌握,同時也很難為學生提供檢索與分析來自企業的技術、管理和用工的信息[3]。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職業院校圖書館為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必須建立既具企業文化特色又兼具各校校園文化特色的藏書體系。目前,各類職業學校圖書館藏書雖已各具特色,但多以學校為主,尚未完整體現與企業緊密關聯的文化特色。為此,應在企業支持下,對原有特色圖書資源進行改造并保證其持續完善與擴充,使之與企業需求相吻合,又與學校教學改革同步。
職業院校圖書館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強化圖書信息建設與管理工作,依托合作企業的文化優勢,專辟專業文獻借閱室,吸引與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讀者群。以筆者所在學校圖書館為例,自2008年起,本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憑借原廣東省物資系統的內部人際資源,確定了廣東省物資集團等7家大中型物流企業作為經常聯系單位,將反映這些企業歷史發展、現狀描述、發展規劃、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認真加以收集、歸類、整理與展示,并開設學科主題借閱室,使學生提前了解自己將前往謀職企業的各方面情況。同時,本校南、北兩個校區學科主題資料室,也將已收集的與各企業有關的光盤資料,通過局域網為學生播放,收到了較好效果。
對已收集的企業文獻資料進行分類整理,以編制二次文獻甚至三次文獻的方式,提高館藏文獻的服務質量和文化品位。我們特別注重及時收集反映企業技術、服務管理現狀的新信息,引導學校管理方理解企業的用工意圖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而指導學生全面了解企業信息并做出理性就業選擇。
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我們加大對學生“熱愛專業、奉獻社會”的教育力度,著重搜集、歸類與整理可反映合作企業文化、人文精神和優良傳統的文獻資料,并向師生宣傳推薦[4]。如《歷史呼喚未來——省汽貿輝煌奮斗史回顧》、《起飛永遠不晚——省汽貿第二分公司銳意改革側記》、《騰飛中的廣東汽貿公司》等專題,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進行了展示或播放,使學生內心受到強烈震撼。
每個成功企業都必有艱難的成長歷程,必有獨具魅力的企業文化。職業院校圖書館應利用各種渠道對廣大師生員工積極展示,以增進師生對合作企業的了解,喚起學生對所選擇企業的熱情,增強學生對企業的向心力,培養學生敬業愛崗的職業道德。2009年,本校圖書館為配合“校企合作”的開展,曾編撰《物流企業文化電子讀本》一書,介紹與本校親密合作10年以上的9家企業的基本情況,深受學生歡迎。另外,學校圖書館還與學校就業辦、商貿流通部及德育教研室共同組織了“物流企業文化知識競賽”、“德邦物流公司發展歷史圖片展”、“站在世界巨人的肩膀上——鴻昌廣東物流公司‘華麗轉身’事跡講座”等等,大大豐富了圖書館的業務范圍,也籍此改善和提升了圖書館的形象與品位。
傳統服務一般指以書刊借閱為主的靜態服務,即依靠圖書館藏書,等客上門,“按藏提供”的服務形式。這種相對封閉的服務格局已很難適應讀者的信息需求。天長日久,導致圖書館門可羅雀,逐步被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為改變圖書館的不利局面,人們提出了“動態服務”的新模式。這一模式有兩層含義,一是將圖書館服務作為一個動態過程,由調研需求、組織資源、提供服務到收集反饋效果,周而復始,即需求—資源—服務—反饋、反饋—需求—資源—服務……是一個動態的反復深化的服務行為;二是從傳統借閱服務,轉為對讀者開展的各種群眾性講座、展覽、培訓等與讀者交流、互動的延伸服務,以適應社會“大閱讀”時代的需求。其提供的圖書信息,既包括紙質文獻,更有音像資料、多媒體信息及各種電子出版物和網絡信息資源。
在圖書館服務工作中,各類文獻的收藏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而利用的成效顯示文獻資料的收藏價值。“藏”為了“用”,“用”促進“藏”。“藏”與“用”在實際的圖書館工作活動中表現為一對矛盾體,其平衡點集中于文獻資源的終端使用者[5]。圖書館服務效果評估,既能定性分析,也可定量分析。評估標準以滿足讀者需求為重要依據,具體表現為讀者滿意度、吸引讀者率、文獻利用率。
在現階段,職校圖書館開展動態服務活動,立足需求,從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開展了如下工作:
①舉辦各類講座,發揮“城市教室”作用。圍繞各種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專題講座,聘請各行業專家或當地政府官員主講,使之真正發揮類似公共圖書館的“城市教室”作用。
②為讀者提供自由交流空間。組織專家、學者、教師與廣大讀者,在圖書館寬松、自由的文化氛圍中進行自由對話,加強社會需求溝通,促進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社會和諧進步。
③舉辦各類學習班。充分利用職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根據各階層人們的實際需要舉辦各類學習班,為群眾升學、就業提供實際幫助,尤其要特別關注弱勢群體如城市貧困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的需要。
④提供社會活動場地服務。職校圖書館不能僅局限于向讀者提供文獻資源,還應該發揮大眾閱讀的導向作用,提高大眾文化品位。舉辦讀書專題報告會,或者邀請作者與讀者見面,已成為圖書館服務活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圖書館可以引入出版社、教育機關、科研單位利用館內場地開展活動,以提升圖書館學術氣氛與服務人氣。同時,還可與書商合作,定期推薦圖書,開展書評活動,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文化事業與文化企業的聯盟體,成為弘揚先進文化,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家園[6]。
為消除企業和學校之間長久以來存在的界限,共同培養和造就專業人才,職業院校圖書館必須轉變服務方式,深入企業基層,對信息需求進行調研,開展個性化服務。近年來,為配合學校提高就業率和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工作,學校圖書館密切了與相關企業公司的日常聯系,以部分企業為試點單位,推出“免費、快捷辦理集體外借手續”等一系列方便企業的措施。2009年下半年,又與部分相關企業座談,在廣州順翔物流有限公司文化活動中心設置永久性圖書借閱點,所借出圖書或其他音像、音頻、視頻資料均由本校提供等等。通過這樣的方法,使校企之間真正融為一體,共同為造就適應企業需要的職業人才貢獻力量。
實行“校企合作”模式,職校圖書館開展創新服務的關鍵在于完善管理,強化職校圖書館與企業圖書館的合作,建立業務聯盟。要編制并切實執行統一服務計劃,整合信息資源,協調管理運作,校企間互相補充,共同面向讀者需求,分工協作,推行“通借通還”的服務學校與企業的圖書館聯合體。為保證校企“兩館”合作持續發展,必須杜絕短期行為,互相促進,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健康、協調發展,同時采取如下幾個相關措施:
第一,開展計劃周密的調研活動,借鑒兄弟學校圖書館的有益經驗與做法,為我所用。
第二,與合作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增進相互了解,相互提供各自所需信息,特別是反映企業最新管理動態的信息、企業用工方面的信息和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信息,為“兩館”合作提供堅實的信息資源基礎。
第三,通過簽訂合同的法律契約形式,排除人為因素,使學校與企業合作常態化,確保持續發展,并營造運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而不因管理人員變更使校企合作在受到影響。
第四,經與企業協商后達成協議,實行定期交換館員制,即每隔一段時間(如一年)將企業圖書館員與學校圖書館員進行互換,使雙方充分了解對方工作情況,及時把握對方圖書信息需求。
第五,制定兩館的圖書采購計劃,協調分工并組織落實,確保經費及時到位。
第六,定期評選優秀館員和優秀讀者,以獎勵先進,鞭策后進。
第七,做好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總結工作,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總之,職業院校圖書館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必須與時俱進,始終以企業的需要為出發點,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銳意創新,大力開發兼具學校和企業鮮明特色的圖書館服務,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煥發活力,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
[1]張惠梅.公共圖書館創立品牌淺論[J].圖書情報知識,2001(4):27-29.
[2]燕今偉.圖書館聯盟的構建模式和發展機制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6):13-16.
[3]李群,李麗.圖書館用戶需求研究[A].圖書館用戶服務研究——山東省圖書館第十四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101-106.
[4]張紅霞.高校圖書館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信息服務的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6(5):32-36.
[5]何雪麗.構建廣東省高職院校圖書館聯盟之我見[J].圖書館論壇,2007(3):27-31.
[6]余艷.縣級公共圖書館:如何在尷尬和困境中突圍[J].圖書館論壇,2007(5):17-21.
[7]楊穎.圖書館建設特色資源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9):46-51.
[8]陳一茜.高職院校特色圖書館藏建設[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5):41-45.
[9]黃俊貴,鄧以寧.社會閱讀與圖書館服務[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