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虎 趙精兵 劉瑋瑤 (西安文理學院圖書館 陜西 西安 710065)
自1991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工作以來,在“以評促建、評建結合”方針的指導下,高校圖書館辦館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辦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數據庫統計資料表明,截至2009年底,呈報統計數據的468所高校圖書館當年平均館舍面積1.98萬平方米、平均紙質文獻購置費230萬元、平均電子資源購置費106.5萬元[1],絕大多數圖書館達到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指標體系》和《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要求,整體上擺脫了經費不足、資源匱乏、技術條件落后的困擾,進入到發展的“后評估階段”。
如果說,在評估時期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完成了從“資源依賴型”向“技術支持型”的轉變,那么在“后評估階段”, 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則需要在觀念創新的引領下,實現由“技術支持型”向“文化主導型”的轉變。
進入到“后評估階段”的高校圖書館憑借“技術支持型”服務創新在創新能力、創新理論、創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信息社會為高校圖書館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壓力。
首先,社會信息服務渠道多元化格局動搖了高校圖書館在文獻信息服務中傳統的優勢地位。《中國青年報》記者對全國部分高校的調查表明,大學生的整體閱讀意識一路走低,17%的大學生一年中未購一本課外書,8%的大學生幾乎從未進過圖書館[2]。一份來自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的研究報告《大學生對圖書館和信息資源的認知》顯示,在調查樣本中,有89%的大學生習慣使用搜索引擎獲取信息,只有2%的大學生將圖書館網站當作獲取信息的源頭[3]。除此之外,如商業資訊機構Google的數字化圖書計劃,還不斷地對高校圖書館服務方式乃至核心能力、核心價值構成新的威脅。社會信息服務渠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極大地增加了人們選擇的自由,特別是伴隨著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發展而成長起來的、被稱為“數字原生代”的當代大學生,他們對高校圖書館服務的依賴程度更是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其次,文化選擇自由度的增大對高校圖書館的拓展服務、發揮教育職能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發展的進程中,文化選擇自由度的增大與多元文化之間的沖突,使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不斷受到沖擊:各種新興社會思潮為大學生提供了不同甚至沖突的信仰選擇 ;網絡文化、短信文化、電影文化、街頭文化等各種通俗文化,不斷擠壓高雅文化的生存空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疏離、主流意識形態的淡化及多元化思想的流行,導致當代大學生身處“文化期待”與“文化困惑”并存的尷尬境地。如何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文化救援,以幫助他們找回基本的價值判斷力和文化自信,已經不是依賴單純的文獻信息服務或技術手段所能解決的問題。
第三,大學生閱讀意愿、習慣和獲取信息手段、方式的變化是一種包含世界觀、價值觀、知識觀變化的文化變化。他們掌握了多種網絡技術,思維活躍、個性鮮明、注重效率,喜歡以最新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過度追求簡單而迅速地獲得答案和隨時隨地、非線性地獲取信息的習慣,不利于大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現行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識記憶輕人格養育、重網絡應用輕身心發展、重知識外在的工具價值輕知識內在的文化價值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都對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拓展服務、發揮教育職能提出了挑戰。
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是由觀念、理論、技術、制度、機制、方法等各種創新要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其中創新觀念對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方法創新都有很大的影響,對于整個服務創新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擎作用。被稱為圖書館服務“靈魂”的參考咨詢,就是一個典型的以觀念創新為先導的服務創新案例。
1876年,正值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大量移民涌入美國,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樣性。公共教育的興起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使高校圖書館作為信息情報中心的地位開始顯現,長期以來“藏書樓”式的圖書館工作作風面臨巨大的挑戰[4]。美國馬薩諸塞州(簡稱麻州)沃斯特公共圖書館館長塞繆爾·格林(Samuel·Swett Green)撰寫的題為《圖書館員與讀者之間的人際關系》一文,在美國圖書館界引起了很大反響[5]。格林認為,圖書館員不僅有義務為讀者提供藏書,而且還應該提供個別幫助及參考服務[5]。這篇以轉變服務觀念為核心的文章成為參考咨詢服務理念起源的經典文獻,對此后100余年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方法創新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縱觀圖書館參考咨詢、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簡稱IC)[6]、大流通管理[7]等服務創新模式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觀念創新通常產生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變化的關鍵時期。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應對需求變化的觀念創新,不僅能直接或間接地推動理論創新(對創新思想、內容、方法、原理的系統性闡釋),而且也能有效地推動技術應用、技術創新和方法創新(如CDRS、RSS、CALIS等),最終推動了制度創新(如參考館員制度、學科館員制度等)。
進入到“后評估階段”的高校圖書館,雖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如何應對現代社會信息服務格局的變化、如何實現圖書館文化與大學生文化之間的“對接”、如何順應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等一系列問題上還面臨著巨大挑戰。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硬件設施、資源狀況、技術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不大,應該多學習、借鑒國外的服務創新模式。但高校圖書館在重視學習、借鑒各國各類有效的圖書館創新模式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自身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創新機制的培育和完善,否則創新就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或者變成沒有文化根基的模仿或復制。中國洋務運動就是一個例證,這種“只新其貌、不新其心”的方式最終導致其徹底失敗。
因此,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首先要“先新其心”——重視創新意識、創新觀念的培育,然后“再新其貌”——實現方法創新、模式創新。例如,由于網絡技術發展和文化多元化給人們之間帶來的溝通障礙及日益增多的各種極端行為的出現,美國阿肯色大學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和上海同濟大學圖書館受丹麥哥本哈根羅斯基勒音樂節中Living Library的啟示,分別開展了旨在“促進對話,減少偏見,鼓勵團結,增強理解”的Living Library活動[8]。雖然他們主辦的活動內容、方式有所區別,但他們顯然有一個共同的創新觀念:“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對話的時代”,要通過以人為“書”,打破人與圖書、人與機器、人與網絡交流的局限性。
1991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工作以前,資源短缺是制約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主要因素,實現全國或區域性文獻資源共享、提高文獻保障率成為這一時期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主要方向,因此這一階段的服務創新具有鮮明的“資源依賴型”特征。20年來,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和“以評促建”方針的推動下,高校圖書館已經從整體上擺脫了資源匱乏的困擾,進入到以技術應用、技術創新為主要手段的“技術支持型”服務創新階段。
技術應用、技術創新極大地提升了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能力,從而使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和創新模式變得豐富多彩。但也應該看到,處于“技術支持型”服務創新階段的高校圖書館也面臨著兩個尖銳的問題:一是技術變化不斷加劇社會信息服務格局的變化,圖書館依賴技術競爭能否重新找回社會信息服務體系中的優勢地位?二是技術變化造成了社會關系“創造性破壞”,單純依賴技術能否修復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之間“文化裂痕”?顯然,在一個高度依賴技術的社會或行業中,文化的反思(認識服務創新的文化本質、挖掘服務創新的文化價值)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首先,服務創新的各種要件(如觀念、理論、技術、制度、機制、方法、模式等)無不存在文化浸潤—— 一種鼓勵創新、包容個性、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將推動服務創新的發展,而因循守舊、墨守陳規的文化意識則可能將創新扼殺于思想萌芽之中。因此,文化無論是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還是在具體的服務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中都具有基礎性的地位,是一種“真正占主導地位的資源以及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要素”[9],即使那些技術含量很高的大型創新項目也不例外,如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CALIS)、分布式聯合虛擬參考咨詢系統(Calis Distributed Collaborayive Virtual Reference System,簡稱CDCVRS)。按照美國學者的觀點,文化等“軟件”因素將貫穿于“Intranet計算機網建設的每一步”[10]。其次,高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服務和教育,“資源支持型”、“技術支持型”服務創新側重于傳播知識的服務職能,它難以針對性地解決當代大學生普遍面臨的“文化困惑”和重知識記憶輕人格養育、重技術應用輕精神文化等深層次教育問題。高校圖書館要對大學生提供更有效的“文化救援”,就需構建“文化主導型”服務創新體系,發揮文化引導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功能。
服務及服務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永恒的主題。在經歷了“資源依賴型”、“技術支持型”服務創新階段之后,高校圖書館要及時實現服務創新的二次“轉型”。雖然南京大學圖書館的“敬文講堂”、上海圖書館的形象識別系統等都是典型的“文化主導型”服務創新項目,但要形成一個成熟的“文化主導型”服務創新體系,就需要對文化在服務創新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創新的文化本質、文化價值有清晰的認識,需要研究“文化主導型”服務創新體系的概念內涵、要素結構和形成機制,需要研究一個崇尚探索、獎勵創新、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的形成過程,需要研究“文化支持型”服務創新體系在實現大學生知識增長和“精神成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并且通過建立系統的理論體系指導多元化的實踐探索,以適應“后評估階段”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要求。
[1]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2009年普通高校圖書館主要統計數據[EB/OL].[2010-10-12].http://162.105.140.111/tugongwei/info/index.asp?strCode=evaluate_33.
[2]李文蕾. 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圖書館雜志,2007(8):92.
[3]李建平, 符 勤. 數字原生代讀者需求與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初探[J].圖書館,2009(4):77-78.
[4]龔自振.圖書館參考咨詢發展史[J].圖書館建設,2004(4):44-46.
[5]卡 茨.參考工作導論[M]. 戴隆基, 嚴一橋,嚴 樺,等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4-5.
[6]于 靜, 楊雪晶. IC服務:高校圖書館的新服務模式[J].圖書館雜志, 2007(3):34-36.
[7]崔惠敏. 高校圖書館大流通模式實證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9(4):83-85.
[8]張立亞. Living Library對大學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啟示[J]. 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5):86-88.
[9]杜躍平, 王開盛. 創新文化與技術創新[J]. 中國軟科學, 2007(2):150-153.
[10]任全娥, 陳太洋. 國內外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的幾種模式[J]. 圖書情報知識, 2007(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