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辰飛
(大連圖書館,遼寧 大連 116012)
韓辰飛 男,1976年生。研究生學歷,館員。
拓片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物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特殊印刷品,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技藝之一。2005年,大連圖書館成立了古籍修復中心,開始對館藏拓片進行整理、修復、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古籍保護重點單位。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就拓片的修復技術從3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
工具和設備是開展拓片修復工作的基礎,良好的工具和設備有助于提高修復效率和質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毛筆是拓片修復人員的主要工具。毛筆(包括排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修復工作的質量。實際工作中我們通常選用“中白云”,可以根據個人握筆姿勢的不同適當選擇筆桿的長度。排筆我們選用100mm和200mm的,也可以根據拓片的大小靈活選用。新購買的毛筆要單獨存放,在不使用的情況下不要拔下筆蓋,應隨時留意使用狀況,出現“禿筆尖”時要及時更換新筆。毛筆使用過后要徹底清洗,擠干水分,懸擱在干燥的地方,每次使用前用水稍浸潤濕即可。另外,在調漿糊時,不要貪圖方便用毛筆攪拌,這樣做會使毛筆出現“開花”現象,導致毛筆掉筆頭。
拓片修復工作需要使用兩個碗,我們使用口徑110mm的白瓷碗,因其重心較低,在使用中不易被碰翻。我們在拓片修復中使用的漿糊是可逆性的,是在專家指導下結合傳統制作工藝調制的堿性干漿糊,可以保存數天,用的時候加水稀釋到合適濃度即可,方便實用。對于正在使用的漿糊要保持干凈,不要有雜物、異物,以免弄臟拓片。
拓片修復應該有專用修復室,既要保證足夠的光線,又要避免陽光直射使紙張發黃變脆,對拓片造成傷害,宜恒濕恒溫,通風良好。拓片修復使用的設備主要包括:大工作臺、自動壓書機、自動裝裱機、數碼照像機、鑷子、書板、噴壺、筆架、鎮紙等;對于尺寸很大的拓片,若無法使用自動壓書機,則采用傳統的磚壓法,所以還要準備石板。在日常的修復工作中要使用的工具遠遠不止這些,要多留心、多留意,盡可能多收集可能有用的各類用具、工具,保證拓片修復的質量和數量。
拓片修整前,先要用數碼相機拍照未修復前的原有拓片,待修復完畢后再拍照對比。
完善的修復方案,是對修復工作的經驗總結,是后人重修已修拓片的直接的、重要的參考依據。拓片修復方案應詳細記錄以下內容:拓片名稱、拓片年代、拓片來源,拓片用紙、拓片尺寸、拓片的破損程度、破損原因,采取的修復措施及方法,采用的修復材料,修復人員、修復時間、技術標準、修復前后的技術影像等,對每一件拓片進行登記備案。
皮紙和宣紙采購回來后,按照種類、顏色、大小等加以分類,使用之前,進行染色、脫酸、防蟲等處理。修復用紙的顏色,應略淺于待修復的破損拓片的紙張顏色。
展平與除污是修復工作的重要環節,本館館藏的拓片大部分都是疊成方塊保存至今的,因此修復之前需要先把拓片展平。在拓片的反面用噴壺均勻噴水,使拓片稍水潮濕,用排筆輕刷,平整舊折印。這個過程有5點需要注意:①不要在拓片的正面噴水,因為拓片的浮墨經過噴水很容易填入字口之中,失去拓片原本黑白分明的特色。②噴水要適量,因為噴水過多,紙張的強度變弱,不利于拓片的保存。③不要用排筆在拓片正面掃來掃去,掃平拓片要在拓片的反面進行。④原始拓片上的皺褶不能隨意打開。拓印拓片是個復雜的過程,受到各種條件環境的限制,有時在拓印中會很自然地留下一些皺褶,如果修復中隨意將這些皺褶打開,那么字的紋路、粗細、圖形的大小就會出現變化。因此,修復中寧可保留其皺褶,保存原拓片的原始狀態和完整性,保存好拓片上面的細小信息,為今后的考證研究工作提供完整的資料,包括后人的題簽、注釋、說明、片紙只字等。⑤有染跡、霉變的拓片需要局部去污、去霉,用毛筆蘸堿性洗劑進行清洗,注意避免印蓋及拓片跑色。
拓片的修補就是把拓片的殘破處配以相同的墨紙或白紙粘補好,這是修復工作的關鍵環節。以孔洞這種最為常見的拓片破損情況為例:以往在修復孔洞的時候,是遇洞必補。這種做法的不利之處是可能造成施漿過多,容易孳生蛀蟲,導致了拓片的二次損壞,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根據孔洞的大小采取不同的修補方法:對大的孔洞,仍然是遇洞必補;對小的,則不補;但對于洞緣有撕裂的小孔洞,需要將孔洞和撕裂處都補好。在補破時應注意:補紙與拓片粘連處應小于2.0mm;修補用紙的紙紋和拓片的紙紋橫豎一致。對于由受潮、蟲蛀、鼠啃等原因而導致的重度破損的拓片,因其大部分殘破的紙張已經破壞不堪,稍一翻動即粉碎掉渣。這樣的拓片已經無法用一般的修補辦法進行修復,只能采用飛托裱法,所謂“飛托”就是選配與拓片相當的紙張,在托紙上刷稀漿水后,把拓片干鋪在托紙上,用排筆將拓片輕輕刷平,再把拓片翻案面,把覆褙紙刷實,所用的漿糊一定要稀,蘸漿糊要足,刷漿糊要輕,使用排筆時用力要均勻,這樣做既可保持原拓片字口不動,也可避免撕破拓片。飛托裱法的缺點是“飛托”后的拓片紙張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硬化且可能不能很平,字口有皺折,字口圖形發生變化等。所以我們在修復的過程中除非對那些破爛不堪、紙張強度極差的拓片使用“飛托”以外,盡量不要使用飛托裱法。
軟襯裝裱法是目前我們所采用的較為合理的一種裝幀形式。此方法可以保護拓片原字神韻,有利于拓片的保存和收藏。軟襯拓片裝裱方法是:先將已補好的拓片四周鑲一圈襯紙條(通常為7~8厘米寬),再按拓片的大小算出襯紙尺寸,包括拓片正面握邊都計算在內。用皮紙或宣紙粘接成一整張,由拓片背后裹到正面,把留出的余紙折出拓片天地頭和左右兩邊,余邊折回的襯紙正好壓在拓片四周的襯紙條上,然后把疊邊和襯紙條粘住,襯紙條和疊邊粘連漿口要少;由于軟襯拓片托背是干紙,為了不使拓片和襯紙之間錯位,可在拓片背面選擇幾個點涂少許稠漿糊固定,這種方法處理大幅或巨幅拓片效果特別好。
拓片軟襯后,應在自動壓書機上快速展平壓干,對無法使用自動壓書機的大幅拓片,則采取傳統磚壓法。需要注意的是磚壓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對拓片原有的字口造成損傷。
建立科學的成品質量檢查標準和驗收制度,保證拓片修復質量。其標準包括:拓片配紙的質量及其顏色是否相宜,厚薄是否均勻,紋路是否一致;漿糊的使用是否適當,有沒有“小疙瘩”或粘連不牢的地方;拓片補破部位是否平整,補綴中有無損傷拓片上的字體;裝裱是否平整、牢固、美觀等。
根據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標準》,“整舊如舊”是開展拓片修復工作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應切實注意以下3個環節:①根據拓片自身特點,有效保存拓片原有的凹凸不平的圖形和字口狀況,否則,圖形字口一旦發生改變,其價值將大打折扣;②選用紙張的紋理、薄厚、顏色等要與拓片用紙相同或相近;③修復技法是可逆的,并盡可能與古人修復方法相似,保持原汁原味,再現原貌。
拓片的保護與修復是一項十分復雜、十分細致的工作,要求我們必須確立正確的修復理念和正確的修復技法,以飽滿的熱情耐心、細心、用心地開展工作。
[1]李曉東.文物保護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2]潘美娣.古籍修復與裝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杜偉生.中國古籍修復與裝裱技術圖解.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