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清
(中國醫科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01)
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圖書館在管理及服務模式等各個方面都逐步向數字圖書館轉化。傳統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獻檢索和組織,而進入信息時代,面對海量龐雜的網絡信息,以及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信息資源共享,無論是圖書館的職能定位、工作競爭力還是生存發展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信息時代,信息量的急速增長是其鮮明的特征。而信息的傳播途徑也在原來的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的基礎上,增加了網絡這個“第四媒體”,而且這個“第四媒體”逐步覆蓋了全部傳統媒體的功能。以往研究人員獲取學術信息的主要途徑是到圖書館檢索、借閱圖書或報刊資料。但自從網絡應用到信息服務領域以來,讀者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引擎、數據庫、知識系統等各種途徑檢索、瀏覽、下載所需要的信息,物理意義上的圖書館及其收藏的書刊資料不再是獲取學術信息的唯一來源。
在傳統的圖書館利用中,讀者必須親自到館檢索信息、借閱書刊以獲得文獻和信息。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在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蘭開斯特就在其圖書館學著作中預言:“現代化技術使圖書館能把服務直接傳送到辦公室和家庭,所以讀者親自到圖書館的需要減少了;文獻的文檔能以全文的形式檢索。文獻提供系統能把任何文獻全文通過數字或縮微形式傳輸到用戶的終端”[1]。自從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使得上述預言得以實現,讀者對圖書館各類資源的利用無需到館即可實現,逐步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雖然近年來高校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加,但到館的讀者數卻持續下降,紙質書刊資源利用率低是普遍的趨勢和特點。圖書館在其書刊借、閱等傳統服務方面失去了原來的“繁榮”。即便是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實現了全面開放的管理與服務模式,但真正到圖書館查詢、借閱紙質書刊的人數卻越來越少。很多教師和學生到圖書館就是利用其舒適、安靜的學習環境,閱讀圖書、復習課程等自主學習,而對圖書館收藏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小。
雖然讀者直接利用圖書館藏書和依賴“物理”圖書館的人數下降,對館藏紙質書刊的關注度減弱,但對圖書館提供的各類數字資源的依賴度卻不斷提高。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尤其是中青年讀者的閱讀習慣也在悄然改變。他們在信息查詢與獲取過程中不再拘泥于傳統方式,而對網絡和數字化媒介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造成對圖書館的直接利用下降,通過網絡遠程訪問圖書館并利用其數字資源的人數大幅度增加。
此外,受網絡出版的沖擊,有些全球的經典巨著和工具書都相繼放棄出版印刷版。如:有200多年出版歷史的《大英百科全書》、100多年歷史的《化學文摘》及生物醫學重要檢索工具——《醫學索引》等都停止了其印刷版的出版,而由網絡版取而代之。因此,“無紙化”出版也迫使讀者逐漸改變信息的獲取習慣。
傳統圖書館所提供讀者服務的范圍和水平都嚴格受制于藏書的布局、規模及其他實體因素[2]。而進入信息時代,圖書信息存儲和服務的概念不再局限于本館常規的圖書、期刊、報紙等紙張型物理館藏資源,而是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在本館收藏的實體性資源的基礎上,還包括數字化的圖書、期刊、專利、學位論文、年鑒等各種類型的虛擬館藏,以及考試類、知識類等互動型資源。這些資源既可以安裝本地鏡像,也可以安裝在遠程服務器上。讀者通過網絡可以訪問獲得多種類型的信息資源,而不再局限于本館的物理館藏。
對圖書館員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原來的工作不需要做了,而現在需要做的又不一定會做”。在傳統圖書館中,圖書館的主要工作是紙質書刊資料的收集、整序(分類、編目)、管理及借閱服務等。但進入數字化時代,需要收集的資源類型越來越多,并從印刷型、縮微型書刊資料逐步向電子化、網絡化的多媒體出版物、數據庫、知識庫轉變,而且對電子資源和網絡數據庫的收集逐漸成為資源收集的重點。
以往在圖書館工作中的書刊分類、編目是主要技術工作。而當前在眾多圖書館中,書刊的分類編目以及磁條和條碼等加工過程已經交由書商或外包公司來做,甚至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還實現了圖書的自動借還。
資源的自動化管理和網絡化服務,要求圖書館必須轉移工作重點,從“藏”向“用”轉變,將主要技術力量和人力投入到參考咨詢和用戶教育等工作中,并且將信息服務逐步滲透到用戶具體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中。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半衰期縮短。用戶對信息的需求既要準確,還要方便、快捷,既要求獲得信息的數量,更需要對信息進行質量控制和綜合評價,同時,對服務的專業化和個性化要求也愈發急迫。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虛擬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以及書刊數字化和電子閱讀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圖書館存在的必要性。德國某出版業雜志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50%以上的人認為2018年數字化出版物將超越傳統的圖書。有人質疑電子閱讀將來是否會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并最終取代圖書館。對此,國際圖聯主席艾倫·泰塞在第5屆上海(杭州)國際圖書館論壇上表示:電子閱讀不會也不可能取代圖書館[3]。
筆者認為數字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普通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但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只能改善傳統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卻不能完全取代圖書館的職能,而是在傳統服務的基礎上增加了技術服務的功能[4]。圖書館是經過科學整序的知識庫和信息服務系統,而互聯網只是一個“雜亂無章”的信息海洋。數字化或無紙化圖書館的出現是傳統圖書館的發展,是對傳統圖書館部分職能的延續、發展、改善和補充[5],而不能單純地認為是傳統圖書館的替代產物。
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方式將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圖書館的職能和服務也必須在繼承中不斷得以發展。
中國圖書館學會2008年發布的《圖書館服務宣言》第4條指出,“圖書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使用效率,以服務創新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進入網絡時代,對圖書館的評價不再局限于規模和紙質書刊館藏,而是主要取決于是否具有現代化的服務手段、多樣化的服務形式、高效率的服務方式和深層次的服務內容。要在“收藏”職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服務形式和內容,把“資源利用”作為工作目標。
圖書館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念,在信息管理與服務等各方面轉換思維、更新理念。改變“重藏輕用”、一味追求藏書量的傳統觀念,從重收藏、管理向重服務、教育轉變。廣泛收集讀者需要的各種載體資源,開發建設特色資源,以讀者為中心,增設學術討論室、研修室、會議室,將圖書館創建成為一個大的信息共享空間。必須認識到,圖書館所擁有的不僅僅是圖書。要加強圖書館的條件、文化和人文環境建設,為讀者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其既為一個學習、閱讀和獲取信息的場所,更是提高素養、支持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場所。
在傳統圖書館中,所有的服務基本是以圖書館為中心,并圍繞圖書館藏書和館舍條件展開的。服務方式主要還是被動服務并受時間、空間和館藏資源的限制。而進入到信息時代,隨著讀者利用圖書館和查詢閱讀文獻信息習慣的改變,圖書館不再是讀者獲取信息的唯一陣地。圖書館應該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將主要工作轉變到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提供信息咨詢、文獻傳遞、資源導航和用戶教育方面。必須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發展交互式咨詢服務;深入用戶,大力開展虛擬咨詢、信息推送、文獻傳遞和資源的遠程訪問。適應時代的發展,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數字化信息資源,為讀者提供更廣泛、更專業、更專深、更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數字化時代的圖書館對于常用中文期刊、圖書、學位論文、視頻等數據庫的訂購具有相似性,各圖書館在資源收藏上特色不明顯。因此,應該注重特色資源的收集與建設。同時,在資源類似的情況下,應強調服務方式的創新和服務內容的深化。
在信息時代,用戶對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服務內容的專深化和服務形式的個性化。在信息海洋中,用戶需要的不僅僅是獲得信息的數量,而更加需要對學術信息質量的評價,以及對網絡海量信息真偽的辨別。圖書館要從文獻服務向信息服務、知識服務轉化,注重研究專業學術資源導航和特色資源的開發,創建學術信息門戶,開展知識中介、文獻調研、科技查新、科研選題、文獻分析等多種形式的輔導咨詢服務。強調對信息知識的處理能力,幫助讀者利用搜索引擎、數據庫及數據挖掘、文本挖掘等信息分析技術獲取文獻中的內在知識。
圖書館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業務能力的高低將決定其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隨著館藏資源的數字化、管理的電腦化、服務的專業化及信息咨詢與文獻傳遞的網絡化,對館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斷加強對館員的信息素質、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科館員的觀察、協調、溝通、綜合判斷及科學研究能力。
作為信息資源的管理者、組織者、分析者和服務者,圖書館員不僅要具有圖書情報管理相關知識和服務技能,還必須掌握外語知識、網絡知識和與服務對象相關的專業知識;要關注各種新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數字時代的圖書館員不僅能幫助讀者獲取文獻和信息,也應該具有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管理、評價和分析的綜合能力,并能參與到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中。
信息時代的圖書館,要在其收藏、管理和服務職能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其教育職能,在“淹沒于信息,渴求于知識”的環境下,指導用戶了解圖書館所擁有的資源、提供的服務及利用的途徑與方法,準確認識圖書館在教學、科研中的作用。提高用戶的信息素養,培養用戶的信息意識,使其了解何時需要信息,在哪兒及利用何種方式能及時全面高效地獲取信息,并對所得到的信息進行科學的評價、管理、綜合和利用,最終形成自己的創新知識。
在信息時代,圖書館必須轉變觀念,迎接網絡和數字化帶來的挑戰。進一步擴展職能,創新服務,加強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建設、人文環境建設和個性化信息服務;適應用戶獲取和利用信息的特點,提升服務人員的業務能力,主動服務,加強用戶的信息素質教育,才能保證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1](美)蘭開斯特著.電子時代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M].鄭登理,陳珍成譯.北京:書目出版社,1985:79,124.
[2] 鮑玲.從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的比較分析看未來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A].北京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會等:核心競爭力與圖書館——第八屆北京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學術年會[C].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23-128.
[3] 新華網浙江頻道.國際圖聯主席:電子閱讀不會取代圖書館[EB/OL].[2010-08-26].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8/26/content_20729075.htm.
[4]余小小.書增人減——圖書館如何應對網絡的沖擊[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1):114-116.
[5] 何素清,劉樹春.電子時代圖書館職能的再認識[J].醫學情報工作,20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