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呂 芳
(1.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遼寧 大 連 1 16024;2.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遼寧 大 連 1 16035)
文獻分類法是組織館藏、揭示信息、文獻檢索的重要工具。由于《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以下簡稱《中圖法》)更新比較快、比較及時,并為大多數圖書館和情報單位所普遍使用,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自2007年8月起將本館的圖書由《科圖法》轉換為《中圖法》(簡稱“分類法轉換”)。圖書分類表定期或不定期地擴充修改、修訂更新,以保持與需求的同步[1]。分類法的修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分類法的轉換也是如此。根據工作實踐,反思其工作過程,筆者認為這是一項學術性、專業性、技術性、事務性兼備的工程。
學術性是指分類標引本身就是一項學術性工作。專業性是指在分類法轉換時需掌握文獻編目細則、分類標引規范即需要掌握學科類目的劃分規則與要求,并了解本館的分類標引習慣。技術性是指分類法轉換除對編目規則、分類法的了解與掌握外,還需對本館所使用的計算機系統、資源建設與用戶服務流程有充分的了解與掌握。事務性是指圖書重新分類、重新加工需要多個工作環節,涉及多個工作人員甚至多個工作部門,需要工作人員合作、部門之間協調、圖書館統一管理等。
分類法應貫徹連續性、前瞻性與預見性,并要充分反映出新學科、新主題的分類需要[2]。盡管本館以前也使用《中圖法》,但卻以《科圖法》為主(整個藏書體系都是按《科圖法》來分類與管理)。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獻出版、讀者需求的變化與發展,特別是新學科、新技術、新事物、新問題的文獻不斷涌現以及文獻資源共享的需求,《科圖法》不再適應圖書分類需要,用戶使用的弊端盡顯。因此,分類法轉換對本館而言勢在必行。
圖書分類法轉換,盡管對圖書館界而言可能是個特例,但轉換過程中所映射出的相關問題卻對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及借鑒意義。此次分類法轉換是指對本館的文獻資源逐步從多元化(《中圖法》、《科圖法》共存)、個性化(為保持本館分類的歷史性而定的本館分類標準)過渡到統一化、標準化的過程,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分類標引和檢索體系。統一化、標準化、規范化是文獻信息分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資源共建、交流和共享的前提條件。
從表面層次看,這項工作只是一個分類法轉換的過程,它只為讀者提供一個按類檢索的途徑,是圖書館進行藏書組織與管理的一種方法;而從深層次看,分類法轉換則是一個資源整合、資源研究、資源評估的過程,是一個“變革”(改變傳統的館藏分類方式)與“創新”(創新工作方式與思維)的過程,是圖書館加強資源建設的難得機遇。
文獻資源建設是圖書館工作的基礎和核心,是圖書館開展讀者服務工作的依托。科學合理的館藏資源體系、質量優秀的文獻信息數據是圖書館提供高質量服務的保障。圖書分類法轉換提供了一個梳理、修改、評估、建立科學合理館藏資源體系、整合優化文獻信息數據的機會。
2.1.1 整合資源
館藏資源建設既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又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分類法轉換對本館而言便是資源建設中(資源發展中)的一個節點,尤其是編目工作,即可以將以往MARC內容不全的補全、多條記錄的合并、分類不規范的規范、館藏分配不對的修正、多卷分類不統一的統一等等,令館藏文獻資源整體劃一。
2.1.2 整合服務
圖書館的服務是由多個環節(如采購、典藏、編目、流通等)構成。幾十年的圖書館建藏歷史中,其各個環節難免會出現問題與差錯,尤其是由于人員素質、業務能力的差異,建藏過程中難免出現紕漏。然而無論是哪個環節出現的問題,都可通過回溯、利用這次分類法轉換逐一修正,進行整合,以致圖書館各個環節順暢、完善。
2.1.3 整合思維
圖書館的用戶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各個環節都具有各自的工作理念與思維方式,并形成一定的定勢。從本館的建藏歷史中便可發現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工作人員的不同思維。思維各異無可非議,這正是圖書館歷史性的一種體現,但與時俱進則是圖書館發展的需要。通過分類法轉換可以將圖書館的服務與建設整合到方便用戶、發掘資源的理念上,創造一個便于用戶充分開發、利用圖書館資源的知識環境,建立一個知識化信息服務平臺。
研究資源是圖書館提供針對性服務和科學合理建藏的重要環節。圖書館平時只能有選擇地對某類或某些資源進行研究,但分類法轉換過程卻提供了系統全面研究館藏資源的機會,而對資源研究結果的反饋將更加有利于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
2.2.1 研究本館學科資源
分類法轉換畢竟是在回溯狀態下將實書與MARC信息進行對照,既能瀏覽圖書館多個業務窗口(即可以了解圖書館多個業務部門信息),又能了解圖書實體內容。因此,工作人員可以在分類法轉換過程中根據書的內容和借閱情況有針對性地了解圖書,拓展業務范圍,深化服務層次。如可以對某一學科的資源進行系統分析、研究,形成專題綜述,對某一學科建設或教學、科研人員給予特定的指導與幫助,甚至還可以通過對資源的研究,對用戶進行導讀,將服務與資源建設融為一體。
2.2.2 研究學科建藏結構
借助于分類法轉換還可以對館藏某一學科的結構進行研究,輔助本校學科建設。如筆者在工作中,通過對法學類圖書目錄的研究,了解到本館近年來法學專業的中文圖書收藏日漸完善規范。建藏結構是否合理、科學需要用戶的反饋,也需要資源建設部門的深入研究。
2.2.3 研究用戶資源利用取向
用戶的利用情況是檢驗文獻資源建設效益的重要方面,但圖書館往往忽略這一環節。在修改分類號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其他業務窗口了解到用戶對文獻的利用情況,倘若積累起來進行統計、分析便可得到用戶的閱讀傾向與偏好,可為館里制定采訪方針及學科建設提供參考依據。在進行C類圖書分類法轉換時,筆者發現交際、公共關系方面的圖書利用率較高,如炎己編著的《交際36計》、(美)托尼·亞力山德拉等著的《與人相處的智慧和藝術》等。這說明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在發展自身交往能力上有一定的需求。當然如果精力和時間允許還可做進一步的績效分析,這樣會有助于采訪人員有針對性地購置文獻。
2.2.4 研究資源滿足率
文獻信息資源滿足率是衡量圖書館用戶服務的一個量化指標,是文獻信息資源使用價值的體現,也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與用戶服務應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資源評估是圖書館資源建設不可或缺的工作環節,能客觀地反映圖書館信息資源利用狀況、文獻采集數量與質量及館藏結構。現在考量一個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已不單純是取決于藏書量的多少,而是取決于藏書質量、服務水平、資源開發利用能力以及用戶滿意度、資源保障率等。資源評估工作開展得如何體現著圖書館一定的服務理念。
2.3.1 評估資源的利用情況
文獻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現代圖書館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倘若館藏資源的利用率不高,一種可能是資源的質量存在問題(缺乏針對性);另一種可能是服務(開發)不到位,用戶不了解圖書館資源。在分類法轉換過程中,筆者通過館藏借閱窗口發現有些社科經典文獻的借閱率高低很不平衡,這或許應當引起資源建設部門的注意??傊?,通過對資源借閱情況的系統分析統計,可以掌握本館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及時調整資源建設的方針政策。
2.3.2 評估資源的購置情況
目前大學圖書館評估的測評點之一是“生均圖書和生均年進書量(冊)”[3]。這導致許多圖書館為“達標”而“重量輕質”,造成大量的浪費(包括資源與經費方面)。通過對資源利用情況及質量評價可以了解、評價經費的使用流向是否合理,這將有利于圖書館文獻購置經費的合理使用與分配。
2.3.3 評估編目的質量情況
數據的質量控制是提高用戶信息服務準確度的一項基礎環節和重要內容,而數據的質量高低則是由編目人員的能力、經驗所決定的。由有經驗的編目人員利用分類法轉換過程評估編目數據的質量,實在是一個提高本館書目數據質量的良好契機。
2.3.4 評估人力資源情況
文獻資源建設是由一系列工作人員來完成的,環環相扣。但在資源建設過程中,由于資源建設各環節都是在各自的工作界面完成,缺乏一種橫向的聯系。分類法轉換則不同,它可以使圖書館的采、編、典、流等多項工作在回溯的狀態下集中顯現,可以對本館的具體業務人員就某方面的業務狀況進行研究(因為有工號、工作時間記載)。筆者就曾觀察到本館編目人員所編書籍與編目人員的學科背景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學科背景是圖書編目人員隱性知識的具體體現,倘若圖書館能夠有效利用館員這些潛在的智力資源并使其顯性化,將非常有助于學科化服務的開展。
圖書館的資源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合理的館藏資源結構、科學的管理方式、規范的編目數據、過硬的工作人員將有利于圖書館服務質量提升與資源保障,滿足用戶對文獻資源的需求。
[1] 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編輯委員會.分類法研究與修訂調研報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1-3.
[2]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編輯委員會.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4版)[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1-12.
[3]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試行)》的通知教發〔2004〕2號[EB/OL].[2010-08-12].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88/info8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