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雋
(湖南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011)
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公益化文化服務機構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全民學習型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信息傳播和文化教育作用,它的天職就是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作為新形勢下我國政府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惠及千家萬戶的一項重要文化基礎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務的重大文化項目,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但在這短短的幾年里,文化共享工程以它驚人的發展速度改變著我國文化建設的現狀,改變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為貧困地區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掀開了新的篇章。文化共享工程所擁有的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穩定的經費投入、配置完整的設施設備、先進成熟的網絡技術、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和專業的工作人員隊伍等,注定了它可以為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那么,圖書館應如何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這些優勢,來推動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縱觀我國的圖書館,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級政府財政收入差距甚大,再加上各地、各級領導對圖書館的重視程度不同,國家也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各級公共圖書館經費標準,因此,我國各地圖書館在設備、人員、技術、資金等方面存在差異是在所難免的。如此一來,基礎相對薄弱的圖書館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上勢必沒有穩定的經費保障,難以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而且在服務能力上也逐漸弱化,致使其失去了對民眾的吸引力。在此種情況下,各地、各級政府部門不妨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相關條件,為本地圖書館的發展提供較好的空間。
由于文化共享工程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善公益文化服務條件的一項重點文化工程,因此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以湖南省為例,湖南省委、省政府自2004年以來一直把實施共享工程作為文化強省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截至2008年底,全省各級財政已累計投入8000余萬元用于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其中省級財政2008年投入4000余萬元用于縣級支中心建設和村級基層服務點建設,2009年還增加投入了800余萬元用于縣級支中心建設,從而有力推動了文化共享工程各級分、支中心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向縱深發展。截至2008年底,湖南省已累計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1個(建在湖南圖書館),市、縣支中心78個(建在各市、縣圖書館),基層服務點40000多個(建在鄉鎮、村、街道、社區)。
從文化共享工程選擇落戶圖書館這一事實不難看出,共享工程之所以選擇圖書館作為實施主體,是因為它的技術實現需要依托圖書館的網絡和硬件,從而來進行文化信息資源的傳播。這種依托關系,對于圖書館而言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它可以有效改變部分地區上層對圖書館發展重視不夠、經費不能落實等問題,從而有力推動地區圖書館的建設。
不可否認,在文化共享工程實施以前,很多地區由于地方財政難以給圖書館建設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導致當地圖書館的自動化和網絡化水平都很低,很多館面臨館舍面積不足、藏書數量少、質量差等困境,在管理上也還停留在傳統的手工管理階段。門庭冷落,社會效益低下。然而,自從實施了文化共享工程以后,它配置完整的設施設備和先進成熟的網絡技術給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福音。許多圖書館都接收了上級匹配的電腦、投影儀、大屏幕電視機、移動播放器等專業設備;安裝了衛星接收設備,用于接收共享工程的衛星節目;還建立了多媒體電子閱覽室,設立了讀者檢索終端,為讀者提供上網瀏覽、傳遞各類文獻信息的服務功能;另外在管理上也開始采用計算機,實現了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圖書館借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之力,可以有效促進圖書館的自動化、網絡化建設,有力推動各級圖書館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向縱深發展,從而全面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和整體服務水平。可以說,文化共享工程是實現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和自動化的戰略機遇。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21世紀的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資源數量呈幾何級數飛速增長,全世界的文獻已經打破了地域限制展現在所有人的面前。日益增加的信息資源,讓圖書館的工作開始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擴充自己的可用資源,為讀者提供更多可讀的優秀文獻,這是很多圖書館特別是邊遠地區圖書館目前正在思索的問題。此時,實施文化共享工程,實現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便是解決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貧乏問題、提高服務能力的最佳途徑。共享工程的目的是把優秀的中華文化通過現代網絡送到廣大基層,緩解基層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獲取知識信息難等問題,而圖書館工作的最終目的也正是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毫無疑問,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來實現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必將有力地促進圖書館建設,同時使無數的讀者和基層群眾成為受益最大的群體。
以湖南圖書館為例,該館在近幾年內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湖南省級分中心豐富的數字資源,結合自己的館藏特點,精心安排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服務活動,滿足了廣大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了大眾的廣泛好評。比如,該館在春節期間推出的年味十足的網絡文化大餐,向讀者免費提供兩千余部地方戲曲、文藝匯演、農村種養殖技術視頻和兩萬部“有聲讀物”的觀賞以及各類電子圖書、休閑期刊的閱讀。僅2009年的春節長假,湖南圖書館的網站訪問量就達到了9000余人次,中文電子圖書、文化休閑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和有聲讀物在線瀏覽累計也多達6000余人次,視頻點播點擊率約5000次。其次,湖南圖書館還利用傳統節假日,通過湖南省級分中心網站這個宣傳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節慶文化活動,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比如,該館開展了“品書香、送對聯”活動、“猜燈謎、慶元宵”活動、二十四節氣誦讀會、剪紙藝術展、優秀視頻展播、滾鐵環、踢毽子等少兒經典懷舊游戲會等。這些活動,不僅給廣大群眾帶去了立體的、全方位的傳統文化體驗與感受,更讓他們感受到了傳統優秀文化與現代文明精神之間的一脈相承。除此之外,湖南圖書館還主動走出館門,多次走上街道、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鄉村、走進軍營等,開展送書、送資源上門、數字資源技能培訓和“信息·共享”公益活動等多種類型的圖書館服務宣傳和數字資源推廣活動,積極拓展服務領域,真正發揮圖書館傳播先進文化的作用。所有這一切,不僅向全省的民眾宣傳推廣了湖南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使基層民眾更加愿意親近知識、感受閱讀的快樂,同時也展示了湖南省圖書館界從業人員的精神風貌以及他們“傳承湖湘文化,建設書香湖南”的努力與決心。近幾年來,由于湖南圖書館的文化活動內外兼并,重點突出,因而受到了省內甚至國內諸多媒體的積極關注。這種結合文化共享工程資源開展文化活動的“零門檻”服務方式,既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實現了圖書館“服務大眾 全民共享”的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廣泛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圖書館的關注與認識,使他們了解了在時代變化中進步與發展的圖書館。
任何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圖書館也是如此。不同地區由于存在經濟水平、基礎設施和人文環境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在圖書館工作人員隊伍的建設上也存在差異。文化共享工程的啟動無疑為圖書館的人員發展帶來兩個機遇,一是邊遠地區公共圖書館在共享工程建設中將有更多的機會獲得專門用于人才隊伍建設的專項資金,二是直觀豐富的信息資源、新穎的網絡服務手段將激發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學習熱情。例如湖南地區的很多圖書館就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各種活動機會開展對自己地區或自己館員工的學習培訓,如舉辦培訓班、上門授課、知識講座、網上交流和知識競賽等多種方式進行技能演練活動,鼓勵員工提高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增強他們面向社會的服務能力,以保證文化共享工程和圖書館工作的持續發展。
作為在信息化不斷發展的歷史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和公益性文化服務,文化共享工程與圖書館兩者在技術、資源和服務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合作空間。文化共享工程6年的實踐,讓筆者深刻感受到文化共享工程所擁有的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生動快捷的傳播方式,不僅能為公眾開闊視野、獲取信息提供極大便利,而且可以提升圖書館建設的科技含量、豐富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和推動圖書館事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那么,如何將文化共享工程與圖書館有機結合,讓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為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帶來根本性的變化,這是圖書館當前面臨的挑戰,同時也是發展契機。作為我國深受群眾歡迎的民心服務代表,圖書館和文化共享工程若能秉承合作共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理念,必能拓展數字資源的服務途徑,豐富文化資源的內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共同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1] 王鳳娥,邱茂煒.圖書館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中的困境與變革.圖書館學刊,2009(8):27-29.
[2] 郭良.論文化共享工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118-120.
[3]資源共享給邊遠地區公共館帶來的促進.免費論文下載中心.http://www.hi138.com/?i77404.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