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迅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上海 200233)
我國現行的醫院財務會計制度頒布于1998年,該制度提出醫院實行成本核算,加強醫院收支管理,將醫療服務和藥品消耗分別核算,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體現行業特點的醫院財務管理制度框架,完成了向市場經濟轉軌過渡時期醫院財務管理制度的使命。從實施的效果來看,該制度在規范醫院的財務治理、提高醫院的會計核算質量上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逐漸顯現出不足和局限性:一是預算約束力不強,缺少嚴格的預算制約機制和具體措施;二是對成本核算的相關規定過于籠統,成本對象的劃分不夠科學,缺乏相應的指導性;三是醫藥分開核算不符合醫院經濟運行規律;四是對負債、對外投資以及固定資產購置等缺乏嚴格控制,影響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五是財務報告與分析體系不夠完善,缺少財政補助收支明細表、基本建設收入支出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和必要的財務分析指標。
隨著公共財政體制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醫院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現有的醫院財務制度已難以滿足新醫改背景下推進的公立醫院改革、加強公立醫院財務和績效管理的需要。針對當前醫院會計實務、財務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財政部對現行醫院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進行了全面修訂。新制度在加強會計核算規范、提升財務管理方面進一步加以完善,將原先的計提修購基金改為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將科教方面的收支與醫療業務相分離,在凈資產中增加醫療風險基金的計提,這些內容的改變將對醫院加強成本核算,合理制定醫療服務價格,完善醫療機構財政補償制度等工作具有深遠意義。新的財務會計制度于2011年7月1日起在試點城市施行,2012年1月1日在全國范圍開始執行。對于醫院財務管理而言,認真解讀即將執行的新制度,思考如何以成本核算為推手,促進預算管理和績效考核向縱深方面開展是當前必須研究的一項工作。
從結構框架上看,新的醫院財務制度總體結構與現行制度基本相同,但在增設的“成本管理”一章中進一步明確了不計入成本核算范圍的開支,確定了成本核算的原則、對象及成本歸集和分攤的方法,充實了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內容,健全了醫院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理論體系。與此相配套的醫院會計制度在核算科目的設置、核算方法、會計報表體系等方面也進行相應改進和完善。與現行制度相比,新制度對成本核算的相關規定更加詳細,更具指導性,也更有利于醫院成本核算工作。
新的會計科目將原先醫療收入和藥品收入合并為醫療收入,將財政補助收入和上級補助收入合并為財政補助收入,另外增設了科教項目收入,與此相對應的費用類明細科目將原先的醫療支出、藥品支出合并為醫療業務成本,與科教項目收入相對應的增設了科教項目支出。新制度將科教項目收入與科教項目支出單列有利于對醫院開展的醫療服務收支進行核算,而醫療收入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在下設的明細科目中將可收費的衛材收入從原先的手術收入中單列出來,收入明細科目與成本項目的設置相對一致,有利于對衛生材料的消耗進行對應的分析和評價。
新會計制度引入企業財務會計中的折舊概念取代“修購基金”,在計提折舊時,按照形成固定資產的資金來源不同,分別計入“待沖基金—待沖財政基金、待沖科教項目基金”、“醫療業務成本”、“管理費用”和“其他支出”,分類核算有利于更準確地核算醫療業務活動本身產生的有關成本費用,而對財政補助形成和醫院自有資金形成的固定資產均計提折舊,解決了醫院財務報表虛增和財政投入固定資產雙重補償的問題[1]。
現行的醫院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規定,醫院實行成本核算分醫療成本和藥品成本兩部分,管理費用作為間接費用按醫療和藥品部門的人員比例進行分攤,并按支出明細項目逐項進行分配。全部成本法反映了成本的構成,有利于考核成本指標的執行情況,分析成本升降因素,但卻不利于成本的預測和計劃[2]。這次新修訂的制度采用將醫療成本和期間費用分別核算的制造成本法來核算成本,這一重大改革不僅使醫院的成本核算及損益計算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也為成本預測、計劃、控制和分析提供了有利條件。
對成本核算進行精細化核算,不能僅僅局限于數據的計算和分析,成本核算作為醫院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將“算為管用,算管結合”作為成本核算的基本出發點,使其成為預算編制、績效考核的基礎、真正發揮其在預算管理和績效管理中的作用。
醫院預算管理是對醫療業務活動、投資活動和財務活動進行預期安排,通過控制管理行為使醫院的人力資源、物資財產、資金運作得以合理配置,實現醫院既定的戰略目標。近年來,隨著政府對公立醫院微觀管理的加強,全面預算管理模式日益完善。醫院一般在8、9月份編制來年預算,編制支出預算主要分項目支出預算和基本支出預算兩大部分,從實際運作情況來看項目支出預算比較容易把握,數據可信、實施可行,基本支出預算編制工作主要集中于醫院的財務部門和相關的行政管理科室。預算工作已在醫院層面全面鋪開,但向臨床醫技等業務科室縱深拓展還有待時日。而引入成本核算,利用核算出的科室成本數據參與預算管理,可以將業務部門融入到整個的預算體系,從而真正的達到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全程跟蹤、全面控制的預算目標。
3.1.1 預算編制
預算的編制一般采取由上至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編制方法,這比單純參考以前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編制顯得更為合理,在編制過程中不僅需要將全院的預算計劃要求下達到分管的職能部門,還應進一步分解到每個業務科室和行政管理科室,而要讓科室達成共識,這過程中需要提供科室詳細的成本數據做參考。而目前運用完全成本法核算的科室成本,其結果既有科室可控成本又有不可控成本,因此成本核算在輔助預算管理時,必須引入責任成本這一概念。責任成本是指在責任范圍內能夠直接確定和控制的成本,考核某項成本是否為科室的可控成本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能夠計量;二是能了解成本升降原因;三是有能力調節。對科室成本中的可控成本下達指標,這一預算指標才容易得到科主任的認可。
3.1.2 預算執行
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由內部可控因素引起的不利預算差異,應根據成因性質記入對應的責任部門,由其采取措施消除差異產生的原因,預算控制部門對上述責任部門加強預算控制力度,對其后續月度的考核指標隨月度預算的調整進行相應的修正,促進其盡可能消化已形成的預算差異。分級控制和歸口管理相結合的預算管理辦法,有利于減少和消除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整個預算管理體系最終形成為業務科室主要對自身的物資材料消耗負責,物資管理部門對資產購置負責,合理采購減少過期、失效、變質等儲存過程中的浪費,財務部門對資的金使用把關負責。
新的醫療體制改革更強調醫院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回歸,對于政府來說核心問題就是制定與財務補償掛鉤的績效考核體系,起到引導醫院回歸公益性的作用,對醫院來講就是要建立既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又能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的新型的績效工資分配機制。目前醫院正逐步探索建立以科室收支結余為基礎,綜合考核工作量、工作效率、服務質量和醫療費用控制指標的績效考核辦法。雖然醫院在績效工資分配上增加了患者滿意度、醫療質量等維度的指標和比重,相對弱化收支節余等財務指標的考核,但在優質、高效、低耗、可持續發展的醫院運行模式下,成本核算只有與分配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目前醫院對科室考核指標的設定中采用的比較多的是對科室成本核算數據的靈活運用。在收支結余的核算上采取直接收入和可控成本相結合按不同的技術難度、責任風險乘以不同分配比例的計算方法;在控制科室消耗支出方面,通過運用收支配比法、加權平均法確定收入與消耗比的控制指標對科室的消耗實行動態考核;在醫療費用的控制方面,通過對科室門診住院收入的核算以及對工作量的統計得出各科室的均次費用、均次藥費、藥占比等考核指標。在科室成本核算歷年數據的基礎上結合當年的變化因素,制定各項考核標準,有利于加強對科室的綜合考核。
隨著新制度政策的出臺,成本核算方法的逐步完善,實際運用將日益深入,醫院只有通過客觀地分析醫療工作數量、工作質量等綜合指標與成本關系,不斷完善優化成本管理體系,才能最終體現成本管理的真正價值所在。
[1] 韓斌斌.醫院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中成本費用的核算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09,29(9):83-84.
[2] 李 輝.醫院成本核算與財務管理實用手冊[M].銀川: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