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隆,周家能,蘇云竹,段 勇,朱粉祝,馬 玉,光雪萍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高等中醫院校的存在和發展,歸根結底在于高等中醫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師資隊伍結構優化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中醫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有一般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共性,也有中醫院校自身的特點。本研究項目以云南中醫學院為例,從師資的學歷結構、學緣構成、職稱構成等方面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措施,以期對云南中醫學院的是師資伍建設有所幫助,進而提升云南中醫學院的整體辦學實力。
高校擴招帶來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學生人數的激增與師資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專任教師數和教職工數的增幅遠小于在校生數量增幅,擴招后師生比例的變化明顯,據統計,2003年全國平均生師比高達21比1,2004年以來基本穩定在17.5比1,“大學的擴招讓高校教師隊伍緊張”[1]。由于近年來學校對教師的招聘普遍重視學歷,招聘的教師多是年輕沒有經驗,而他們面臨的卻是繁重而專業化的工作要求,教師教學與科研無法兼顧。在專職教師數量難以滿足教育需要的情況下,許多本科院校大量聘任兼職教師。
毫無疑問,高校師資力量是高校的生命線,師資力量不足,存在很大弊端,對學校來說,從長期看畢業生的質量下降。對于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必然影響人才培養從而影響國家的發展。因此,應該在注重引進和培養師資隊伍,建立合理高效的用人機制,改進激勵機制,大力加強我國高等院校師資隊伍建設。
隨著學院在校生人數的增多,師資隊伍不足的矛盾凸現出來,學院采取各種措施擴充師資隊伍,經過多年的發展,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逐漸增強,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該院師資總數由2004年~2005學年的243人,增加到2009年~2010學年的324人;35歲以下教師所占比例由50.21%上升到52.47%,出現了教師總數增加的同時,教師過分年輕化的局面。根據教學督導組和學生信息反饋,青年教師在教學手段合理使用、板書規范化和駕馭教材能力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2],以致教師隊伍中堅力量不足,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缺乏。
該院在2004年~2005學年博士總數為5人,博士比為2.06%,2009年~2010學年博士總數為24人,博士比上升為 7.41%。合理的職稱結構是指不同職稱教師的構成狀況,即教師中教授、副教授以及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等高層次教師所占比重。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學的師資隊伍精練,職稱結構呈“倒三角形”[3]。該院高職人數在2004年~2005學年為96人,占全院教師的39.51%,到2009年~2010學年高職人數為124人,占全院教師的38.27%,學院職稱結構呈“正三角形”,不利于學院的發展。
該院科研水平相對較低,在整個中醫院校的科技論文地位排名情況,僅僅高于山西中醫學院,排名第22位。排名第一的廣州中醫學院八年論文數量比該院多 10270篇。在西南三省中醫院校中,成都中醫藥大學在論文數量上是貴陽中醫學院的2.16倍,是該院的3.61倍[4]。不僅如此,該院每年論文增長速度緩慢。
近年來,該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建設師資隊伍,使師資隊伍得到很快發展,為提升學院的整體實力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該院建設師資隊伍的基本經驗總結起來其有以下幾點:
當前各高校對優秀師資的競爭日趨激烈。該院地處邊疆省份,并且云南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歷經新老交替和斷層困擾的同時,還要受到來自經濟發達地區高校、重點高校對該院教師穩定性的沖擊。近年來該院出現高職稱、高學歷的青年教師流失現象。
為了穩定師資隊伍,學院在二次分配為方面采取了向教師傾斜的方針。堅持“業績為先、公平公正”原則,加強業績考核,重實績、重貢獻,按績取酬,優績優酬,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特殊獎勵。同時,統籌考慮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類工作崗位,合理確定津貼標準,讓全體教職員工共享學院發展的成果。通過不斷完善校內津貼制度,吸引、穩定和激勵優秀人才,充分調動各類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教師按課時發放課時津貼,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優得,進一步調動了全員教師的積極性。在職稱評審方面,給予從事一線教學科研的教師特定的優惠政策。
引進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某些學科落后的面貌,實現跨越式發展,更有助于改善師資隊伍的學科結構和學歷結構。學院的發展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就要不斷補充新的血液。要保持教師隊伍具有現代高新科學技術知識,必須積極從國內外引進高層次人才,尤其是重點學科人才、緊缺專業人才。該院按照云南省人事部門和學院的相關規定,采取公開招聘的方式增補教師,從2004年~2005學年至2009年~2010學年,該院通過公開招聘增補200多人,約占該院教職工的 30%。通過公開招聘的方式,選撥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壯大了該院師資隊伍。
為了提升該院師資隊伍的高層次人才比例,2006年制定的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中,對引進的博士給予一次性安家補助金12萬元,2004年~2005學年至2009年~2010學年共引進博士19人。2011年加大了對引進博士獎勵的力度,安家補助增加到20萬元并可申請配偶隨調工作。
激勵是現代管理學的核心,是現代管理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難的職能[5]。為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業務水平和學歷層次,學院鼓勵在職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和學歷學位提升計劃,加強教學、科研、醫療等實踐環節的培訓,加強對非中醫藥專業畢業青年教師的中醫藥基礎知識培訓。在職教師接受繼續教育時,由承擔按規定辦理手續的進修培訓人員的培訓費等,國內學習的每年可報銷一次往返交通費,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的,學院給予一次性獎勵。
由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教育的信息化、網絡化。對21世紀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了提升學院教師的教學能力,學院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嚴格執行教師持證上崗制度,并按照《云南中醫學院教師試講暫行辦法》的規定,初次開課的新教師、新調入的教師、初次擔任新學科、新選修課的教師、脫離教學崗位三年后又重新任課的教師,都要求試講,試講通過的方能安排上課。還成立了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和學生教學信息員對教師教學進行監督。
大學教師除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外,還要從事科研工作,為了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和獎勵規定,并制定了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對引進的博士給予3到10萬的科研啟動經費,解決了博士科研經費短缺問題。對于已經取得科研成果,從國家級到省部級按不同的級別給予不同的獎勵金額。獎勵項目包括項目中標獎、科技成果獎、學術論文獎、著作獎、專利獎、重點建設學科獎等,調動了學院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2005年至2010年總計獲得國家級項目27項,省部級項目42項。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師資的有限性和需求的迅速擴大性的矛盾正在日益加劇,而高校專職教師在數量上已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聘用兼職教師是高等教育產業化和大眾化進程中必然的現象。而作為高校,應充分挖掘和共享教師資源,促進專、兼職教師教學水平、學術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
學院從多年來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兼職教師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中醫具有自身的特點,老中醫藥專家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6]。對于已經退休的具有豐富教學經驗或較高科研水平的老教授、老專家,身體健康并愿與返聘學院工作的,學院按照老教授、老專家從事的學科特點,安排在教學或科研部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優化教師資源,學院實行“院院合一”的辦學方針,即臨床醫學院和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云南省中醫醫院)的合二為一,從事臨床的醫生按照學院要求給學生上課,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也要從事臨床工作,這樣就可以把豐富的臨床經驗應用于教學工作中。學院可以從地州中醫院選調教師,對那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能獨立于西醫、熟練運用中醫理論辨治疾病、療效顯著、為百姓所公認、享譽一方的醫生,聘用至學院的教學科研中工作中。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聘用科研機構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科研人員,充實到學院師資隊伍中。例如學院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藥物研究所等合作,外聘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為學院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實現了資源共享,節約了社會資源,提升了學院的師資隊伍實力。
全國總計有23所中醫院校,其中14所中醫藥大學都博士授權點,從地域上,這些升格為大學的中醫院校主要分布在發達地區。到目前為止,云南中醫學院還未申請到國家級重點學科,沒有中科院院士或國醫大師。即便是和西南的成都中醫藥大學大學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不論是從在校生人數,還是從教師數量上,其規模都小于成都中醫藥大學。該院的學科較為單一,主要是中醫、中藥,成都中醫藥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中醫、中藥、理工、管理等綜合性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具有高級職稱的有570余人,約占教職工的21%,我院具有高級職稱的有124人,約占教職工的18%。
要實現學院的發展,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各種資源,為師資隊伍建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開展校際合作,可以實現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學院將在現有基礎上逐年增加師資隊伍建設經費,用于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支持和師資培養工作,各二級學院也要加大對師資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學院要定期對師資隊伍建設經費的使用效益進行檢查評估,確保師資隊伍建設各項任務的落實,促進學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蔡達峰.我國高校生師比偏高 教師隊伍缺口大[EB/OL].(2010-03-08)http://news.qq.com/a/20100308/001878.htm.
[2]陳秀琴,吳石佳,戴朝福,等.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調查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5):64-66.
[3]劉莉莉.高校師資隊伍結構優化及其政策研究—基于世界一流大學的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27.
[4]張建國.2000年以來23所高等中醫院校發表科技論文情況統計分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8,(5):13-14.
[5]成澤東,孫江波.談高等中醫院校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154.
[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揮中藥作用 做好“非典”防治工作[EB/OL].(2006-09-01)http://www.satcm.gov.cn/zhuanti/jbfz/fd/20060901/100338.shtml.